Ⅰ. 嵐山|光的流動
Ⅱ. 寶嚴院|光的借景
Ⅲ. 番外篇・寂光寺之路|光的引路
Ⅳ. 大原寂光寺|光的低語
Ⅴ. 大原三千院|光的呼吸
Ⅵ. 永觀堂|光的倒影
Ⅶ. 真如堂|光的階梯
Ⅷ. 番外篇・京夜光影|光的絮語
第五章・永觀堂篇|光的倒影
Photo & Text by Stone
拍攝時間:2024 年 12 月初/地點:日本 京都・永觀堂(禪林寺)
使用器材:Sony A7R IV|Sony FE 16–35mm F2.8 GM|Tamron 35–150mm F/2–2.8
清晨的永觀堂,光線還未完全醒來。空氣裡瀰漫著一種溫柔的濕度,像是歲月緩緩翻頁的聲音。
走入山門,眼前是流動的色彩——紅、橙、黃在陽光裡層疊,形成一場靜謐的交響。屋瓦與楓葉交錯的線條,像畫師的筆觸,一筆筆勾勒出京都的深秋。
這一日的光,不急不徐。它從屋簷邊滑落,穿過樹影,映照在白牆與瓦面之上,讓每一道陰影都有了呼吸的節奏。
攝影於此,不是尋找光,而是被光尋到。
🍁 光與建築的共鳴
永觀堂的秋天,是紅葉與屋瓦的對話。我抬起鏡頭,對準那幾乎被楓葉吞沒的山門。藍天作底,琉璃瓦折射出冷光,而紅葉在前景微微顫動。那一瞬,構圖裡的冷與暖達成了完美平衡——如同一首調和陰陽的詩。
使用 16–35mm,我讓廣角延展出空間的呼吸感;再以 Tamron 35–150mm 拉近屋簷下的一抹紅。那枝葉在逆光中透亮,彷彿被時間點燃。
我按下快門時,風掠過,葉影輕落,光也跟著流動。










🌿 牆與影的詩
寺院的白牆是永觀堂最柔軟的畫布。光線在牆面上留下楓葉的剪影,輪廓輕盈如書法的留白。我將對焦落在前景那幾片橙紅葉上,背景的白牆則化成一片溫潤的模糊。
這樣的光,不炫目、不驚豔,卻能讓心靜下來——它提醒我,攝影不只是「看見」,更是「體會」。
光與影交錯的剎那,就像一場低聲的禪問:
「何為永恆?」
也許是這片光,落在葉上,也落進心裡。











🍂 倒影中的時間
池邊的橋,是永觀堂的靈魂。楓紅映在水面,微風拂過,倒影微顫。我調低快門速度,讓光在水波上緩慢流動。那種律動不屬於現實,而屬於時間——一種看得見的靜。
我看著鏡頭裡的畫面,水面反映著橋、屋、樹與天,像是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有人說,秋天的顏色是離別的顏色,但在這片紅裡,我看見的是「延續」。每一片飄落的楓葉,都是光的碎片,落入水中,化成永恆的一瞬。














🌇 結語:光的倒影
當午後的陽光再度灑下,永觀堂的紅葉開始透出金色的邊緣。人群漸多,空氣裡充滿低語與快門聲。我放下相機,靜靜站在橋上,看著那一池倒影。
光、影、風、水——彼此映照,如同心的鏡面。
京都的秋色總是如此:
不是要你驚嘆,而是邀你靜默。
因為當你停止追逐畫面的瞬間,真正的光,才會在你心裡成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