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當數位感測器之畫素量隨著相機機種代代更新下,使許多攝影者以為,底片的解析力早已落後於數位感測器,此看法可能來自於廠商宣傳、網路社群討論或雜誌照片呈現帶給人的感覺而下此結論。但此見解有待商榷,要言之,首先若以視覺感受作為判斷標準而比較,而未設定觀看條件時,比較結果就有不明確問題;其次,底片種類非常多,不論國際大廠如Kodak、Fuji或是歐洲小廠Berger、Adox、Rollei、Ilford或Agfa都有各種不同彩色、黑白底片,甚至還有超高解析的特殊底片,而在如此多種類可選擇時,應如何適當評比也是課題。最後問題便是:兩種不同擷取影像過程,如何控制各自不同變因進而比較呢?本文看法是:就嚴謹科學研究而言,也許能達成比較結果。但不具運用實益,因實際拍攝時變因多端,恆難重現其條件而比較之。
撇開底片與數位感測器間比較之難題,本文想探討的是:常可見討論中有朋友詢問照片品質不佳,問題聚焦於放大後不夠銳利結果,此種討論有時會歸咎於底片解析力不足,實則不然,因此有必要一一加以分析說明。
本文若有任何謬誤之處,還請多多指教。那麼,Enjoy it!
貳、底片的解析能力有多少?夠我們使用嗎?
此問題大概可從底片技術資料談起,本文簡要列出數種常用的黑白、彩色正負片解析力資料。
Fujicolor 100/400彩色負片:125l/mm(讀起來就是每1mm距離可容納125條1:1000反差黑白線條,下同)
Fujisensia 100正片:140l/mm
FujiRVP50 正片:160l/mm
Fujineopan100黑白底片:200l/mm
特殊底片
Adox CMS20黑白底片800l/mm(廠商宣稱值)
(Kodak的底片解析能力未以數值提供)
上面數字很容易令人看得眼花撩亂,重要的是這些數值代表該款底片的理論解析能力,提醒注意:這不代表在任何攝影場合都能得到相同結果,先不談影響因素,這個段落先要談基本問題:就是多少的數值足夠攝影者使用?
底片的解析力要多高才夠用,最簡單的評估程序乃從最終放大照片所要求之素質著手,簡言之:相紙上呈現的解析力,只要符人眼所能辨認的數值就可以了;多數人視力,於光線良好的閱讀距離(30cm左右)大概從每1mm的距離中辨認出黑白相間的八條線,可以定為8l/mm,若以上述fuji 100度底片的125l/mm來看,代表可放大15.625倍(125/8),這樣代表底片的解析力,在135片幅底片(24*36mm)可放大到長邊22in或56cm的照片(計算為:(3.6cm/2.54cm/in)*15.625=22in)。
若認為這個數值太高,保守點估計數值是:以底片解析80l/mm,則可放大十倍(80/8),在135片幅底片可放大到長邊14in或35.6cm照片,即為A4紙大小,這已經是許多雜誌封面尺寸了。
再來以電腦螢幕為顯示媒體,若從流行的0.3mm點距出發,此數值代表該螢幕上最小的格子是0.3mm,對照人眼所能見的最小點為0.125mm(1mm/8),大了2.4倍(0.3/0.125),此倍率代表我們必須自30cm開始,退後2.4倍,在72cm時,才剛好看不到電腦螢幕的格子,若讀者無法理解,可以作個實驗:在自己最近所能觀看距離盯著自己的螢幕,會發現螢幕上有許多小方格,順次後退直到完全看不到細微方格時,測量距離,大約都在60-70cm間。在這個距離下(72cm)人眼的辨識能力只剩下3.3l/mm(計算:8/2.4),換算成螢幕的dpi單位(每英吋點數),就是:25.4mm/(1/3.3)=(約)84dpi,也大致符合市面電腦螢幕解析值(72-96dpi)間。
那麼,重點來了:在這裡(網路上)都用電腦螢幕當作顯示照片的媒體,而本文設定了3.3l/mm作為最終顯示解析力,那麼具有80l/mm解析的135底片可以放到多大?答案是:80/3.3=(約)24.24倍,代表了長邊約可達34吋,若以84dpi電腦螢幕顯示,就是34*84=2856pixel,已超過大多數電腦螢幕的顯示範圍(1920pixel)。
從上開計算可發現,就算是便宜的彩色負片,其解析能力足夠一般攝影者使用。真正影響放大後影像品質的主要因素多半不是底片的限制,而另有原因,詳見下述。
參、影響照片解析力的最重要因素
礙於篇幅,本文簡單的介紹影響拍攝品質的幾個因素,都是底片上解析力之前提。
1.光學鏡頭:這是最不用擔心的因素,本文設定80l/mm的底片解析力,對於市售鏡頭而言,輕而易舉,因為一顆設計良好的鏡頭,可輕易地具備超過160l/mm解析力。
2.對焦:重要因素,因對焦誤失造成的影像模糊,就等於沒有達成鏡頭解析力。
3.相機:快門與反光板造成的震動,在追求高解析攝影(如使用最前面提到的特殊底片)時,必須解決之問題,本文不另外討論,謹引用另一網站的討論串:http://www.zeissfans.net/viewthread.php?tid=4303&extra=page%3D3,在嚴謹的實驗室測試中,可見細微震動對影像品質有影響,不過若以本文討論的80l/mm底片拍攝時,相機本身震動非最重要因素。
4.手持震動:這是最重要影響因素,經嚴謹測試可知,無論何種相機(不開啟防震功能),手持拍攝時影像品質均有顯著衰退。但當放大倍率不高將察覺不到,不過真正地近距離觀察微細節則只會看到模糊影像,雖常見攝影者宣稱其在慢速快門下拍照還能拍出銳利照片,事實上是:可能是運氣好,且經不了放大。詳細測試請見徠卡迷俱樂部(需登入),由本文作者編譯的文章。(英文版:http://www.imx.nl/photo/technique/technique/page40.html)
由此可知,除非追求超高解析攝影,事實上限制照片解析力的原因,並非器材造成(無論底片或數位),而與攝影者本身能力或習慣有關,大多數照片都以手持方式拍下時,必須快門速度夠快(此數值建議至少1/250以上,對任何鏡頭都一樣,常見『安全快門』說法不可靠)或有穩定外部支撐(如單腳架、牆壁)且攝影者穩定地握持相機,一旦過程中稍有閃失,最後將可能造成:經數據可知:拍照時,80l/mm的解析力,代表底片上每個點為1/80mm(0.0125mm),而在開啟快門的短暫時間中,發生超過0.0125mm位移,即無法達成預定的解析力。
同理,數位攝影中,無論用的是幾千萬畫素的相機,只要手持拍照,攝影者本身才是限制照片解析力的原因(建議讀者仔細閱讀本文引用的討論串及文章)
肆、給底片攝影者的建議
最末,回到本文主要問題:底片解析力夠嗎?答案是:絕對夠!而攝影者拍出模糊照片時,應先考慮對焦與手持震動問題,不要太相信『安全快門』的說法,當你想要把照片放得很大,就該穩定地支撐相機,無論用腳架、籬笆、桌子等。而網路論壇或部落格分享的器材測試,若都用手持拍照還說鏡頭解析力很高,恐怕只能當成參考。這篇文章並非要攝影者拍照都用腳架,而是建議:拍照時專心地、穩定地握持並操作相機,才易達成令人滿意並充滿成就感的成果。
很久以前,我就已經放棄底片VS數位這個命題了,自己也看過日本攝影雜誌以Canon 5d(或Nikon D3)的放大照片與135或120底片拍攝比較,數位影像的表現的確令人印象深刻。後來,我又看到了專業暗房所沖放的照片,又讓人感覺那些雜誌上的高檔數位相機拍的照片根本算不了什麼。
就此經驗,我警覺到兩個問題:首先便是以眼睛作為判斷工具的不確定性太高,其次是數位與底片影像的產製流程有本質差異,恆難進行適當比較。
唯一相同便是對攝影藝術本質的追求,那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吧。
另外,補充一些這篇文章的觀點。
1.手持拍照依然可以得到很好品質的照片:簡單的說,本文所討論解析力數值與觀賞條件都相當嚴格,看大照片沒有人貼到30cm看的,當觀賞距離越長,人眼對於照片解析的感受越遲鈍。另外還有個視覺心理效應便是:會因為看到物體的清晰輪廓而以為整個影像都是均一銳利。因而,手持拍照時,只要物體輪廓清楚差不多可以了,這得感謝我們的大腦視覺認知很單純。
2.照片內容與照片品質相輔相成,互不衝突,攝影者多瞭解自己使用的媒材之能力與限度,有助於其拍攝工作思維。本文提出的觀點其實萬分簡單:相機穩了,照片才可以放得更大,大多數時候,只放個6*8或8*10照片還是在網路上分享照片,都不用太在意輕微震動的影響。
以上,請參考。
風之和子 wrote:
1.手持拍照依然可以得到很好品質的照片:簡單的說,本文所討論解析力數值與觀賞條件都相當嚴格,看大照片沒有人貼到30cm看的,當觀賞距離越長,人眼對於照片解析的感受越遲鈍。另外還有個視覺心理效應便是:會因為看到物體的清晰輪廓而以為整個影像都是均一銳利。因而,手持拍照時,只要物體輪廓清楚差不多可以了,這得感謝我們的大腦視覺認知很單純。
2.照片內容與照片品質相輔相成,互不衝突,攝影者多瞭解自己使用的媒材之能力與限度,有助於其拍攝工作思維。本文提出的觀點其實萬分簡單:相機穩了,照片才可以放得更大,大多數時候,只放個6*8或8*10照片還是在網路上分享照片,都不用太在意輕微震動的影響。
同意
但目前底掃的檔案尺寸很大
有時候細微的振動掃出來之後
在電腦開1:1看一下還真是令人意外啊(明明看原片都沒這麼糊)
(是說看1:1沒啥意義,還是會忍不住看一下

我是Hiroyuki
不過先評個分再說
我覺的每回說數位解析超過底片這說法或許也對.
但最重要是數位軟體很多把一些以往底片+後製的東西都擺在相機裏 ,所以畫面呈現上的『品質』遠遠超過底片
在下說的"品質" ,並不是一定就是代表真實
看過很多人拍數位風景或人像 ,我想連"安"佬也會搖搖頭
沒錯.畫面真的很純淨 ,可以純淨到很假像 ,拍人像也如此,拍的出來真的有如夢幻一般 ,像畫的一樣,顏色太過討喜
這應該是主流攝影者所要的 ,所以底片當然會被嫌了
-------------------------------------------------------------------------------------------
這種就好像上世紀前段 ,很多攝影家喜愛拍沙龍照 ,千篇一律的拍攝方法 ,角度 ,題材
那真的是好照片嗎....可能不是...但的確是當時很多攝影玩家想追求的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Fox_huang wrote:
畫面真的很純淨 ,可以純淨到很假像 ,拍人像也如此,拍的出來真的有如夢幻一般 ,像畫的一樣,顏色太過討喜
這應該是主流攝影者所要的 ,所以底片當然會被嫌了...(恕刪)
的確有些數位影像看起來很夢幻 但風景照看起來''平平的'', 層次感略有不足!
感光原理不同造成的? 自己也沒去研究原因.
上個月中 一位好友要我幫他出一張13'x19'的照片(以epson機子印出)
他利用HDR合成反差大的日出風景(nikon D300拍) 乍看之下. 算是相當漂亮
列印前 先放大100%看圖 發現天空的過渡有斷階的現像(合成造成的?)
這放大印出來後.. 加上印表機的先天缺點 效果必然不佳
果然... 那張13'x19'成為廢片
再列印一張A4 size的 那不自然的色彩過度也就被''隱藏''了!
不管拍照前的準備或者拍照後的軟體後製
一些細節都要注意到 不然日後想放大得意作品時 問題就會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