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自訂色域轉換,才能完全發揮
原因是:
廣色域螢幕的發光體能力,某些部分是可超過這兩個色彩空間的
CMOS要切掉訊息,才進得去現有的色彩空間
當符合現有的色彩空間,裝進螢幕時,又佔不滿螢幕的可顯示能力
-------------------------------------------------
Q:看這作啥?
原標題不是在問兩者的解像力?(應該不至於忽略原PO吧XD)
當[數位那眼],恰好看得見畫素
到[類比那眼],藉由可否更清晰細緻
若是
1.模糊的大團區塊:那表示數位的畫素切的比底片內容細緻了
2.比數位那眼畫素更細緻的圖:那表示底片容納下了更多的資訊
例如,兩台相機都相同條件拍下視角10度的影像
若取出0.01度恰巧可以填滿XX畫素的EVF
同時取出0.01度的底片內容(用顯微鏡),用與EVF相同大小的視野觀看
-------------------------------------------------
光學顯微鏡,原子分子???太扯XD
-------------------------------------------------
『照片很沒內容嗎?』
這篇原主題,一開始就不是要比照片的內容...很明顯XD
-------------------------------------------------
qazasd12345 wrote:
廣色域螢幕,可以靠著AdobeRGB強化顯示效果
若自訂色域轉換,才能完全發揮
原因是:
廣色域螢幕的發光體能力,某些部分是可超過這兩個色彩空間的
CMOS要切掉訊息,才進得去現有的色彩空間
當符合現有的色彩空間,裝進螢幕時,又佔不滿螢幕的可顯示能力
你開始語無倫次了....
你先自己整理一下好吧.
qazasd12345 wrote:
Q:看這作啥?
原標題不是在問兩者的解像力?(應該不至於忽略原PO吧XD)
原來的類比世界哪來的泡泡!
你去看那幹嘛!
你是拍照片還是拍泡泡?
qazasd12345 wrote:
當[數位那眼],恰好看得見畫素
到[類比那眼],藉由可否更清晰細緻
若是
1.模糊的大團區塊:那表示數位的畫素切的比底片內容細緻了
2.比數位那眼畫素更細緻的圖:那表示底片容納下了更多的資訊
你把資訊標明出來就好了,
幹嘛去看泡泡,
泡泡不是資訊阿!
qazasd12345 wrote:
例如,兩台相機都相同條件拍下視角10度的影像
若取出0.01度恰巧可以填滿XX畫素的EVF
同時取出0.01度的底片內容(用顯微鏡),用與EVF相同大小的視野觀看
所以你要看什麼內容?
泡泡?
qazasd12345 wrote:
-------------------------------------------------
光學顯微鏡,原子分子???太扯XD
-------------------------------------------------
『照片很沒內容嗎?』
這篇原主題,一開始就不是要比照片的內容...很明顯XD
你不看照片內容,
那你看細節是要做什麼?
照片的細節不是他的內容?
泡泡才是?
X-Taiwan5566 wrote:
手工放相一樣很大顆別...(恕刪)
有個簡單的方式可以看出轉數位後的問題
好比拍一張電線桿,你會發現數位照的電纜出現了明顯的鋸齒.....

柯達E100VS正片

柯達Ektar100負片

以上皆為一般掃描,但我想精細掃的細節也無法像數位那樣豐富(1:1裁切的話)
顆力感我想無解,數位的優勢本來就是純淨度/平滑度
但底片的顆力感與數位的顆力感是兩碼事
底片的顆力不像數位那樣的偽色雜訊,而是還原色彩與細節的顆力
且經過放像後,顆力感會比掃描看起來更不明顯許多
我家有兩幅相紙作品懸掛在牆上十多年了(少數大尺寸的手工放相成品)
今天刻意拿下來用放大鏡看了看
第一幅12*8(對角線14吋),把眼睛刻意湊近看還是不明顯
第二幅20*14(對角線24吋),貼近看就會看到顆粒,只是誰會這樣欣賞照片呢?
單論用放大鏡去看,確實底片在細節上輸了,不過仍無法抹滅這是一幅好作品
若用家用角度來看,你到底是想放多大張才嫌底片解析不足?
大幅廣告用?廣告因為觀賞的距離,其實解析度也不建得非得要超高啊
家中更大張的全家福、遺照,當年在相館是用120拍的,清晰度也很不錯
大約三四年前吧,我的大頭證件照也是相館用120拍的呢
這老師傅拍的證件照是我最滿意的,目前我也只認識這家堅持用底片拍證件照了
之後去其他地方用數位拍的,品質都不是很滿意...就只是圖個方變而已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我家有兩幅相紙作品懸掛在牆上十多年了(少數大尺寸的手工放相成品)
今天刻意拿下來用放大鏡看了看
第一幅12*8(對角線14吋),把眼睛刻意湊近看還是不明顯
第二幅20*14(對角線24吋),貼近看就會看到顆粒,只是誰會這樣欣賞照片呢?
單論用放大鏡去看,確實底片在細節上輸了,不過仍無法抹滅這是一幅好作品
若用家用角度來看,你到底是想放多大張才嫌底片解析不足?
大幅廣告用?廣告因為觀賞的距離,其實解析度也不建得非得要超高啊
需不需要高解析細節盡現. 端看拍攝的題材來決定
例如如果是比較偏人文紀實類的影像. 表情神韻有到位通常就ok
顆粒粗. 或一定程度的模糊搖晃. 若不影響人物表情輪廓的辨識. 都可以接受. 並不折損原作的價值
但問題也就在這裡
什麼樣的題材比較無妨
什麼樣的題材則必須重視解析力細節
針對不同影像題材. 我們必須選擇適合該題材的媒材
才不至於發生如前述要放40"大圖風景卻拿135底片去拍的事情
神話讓那些不願意醒來的人去作夢就好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影像本身. ..什麼樣的媒材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這些事實真相就應該要釐清
至於"到底想放多大"這件事
即使看那幾位底片放相高手的作品
135拍的放到6x8. 或是要放到40"的影像選擇8x10底片
就知道. 影像精細度的標準在什麼程度.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只是不一定想明講而已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單論用放大鏡去看,確實底片在細節上輸了
換用更大片幅的底片就好. 以此觀點來看這並沒有什麼輸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