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p50被宣稱有等同五千萬畫素細膩? 為何實際只有五六百萬?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但底片的顆力感與數位的顆力感是兩碼事
底片的顆力不像數位那樣的偽色雜訊,而是還原色彩與細節的顆力


底片的顆粒根本就是現實被攝物上沒有的東西,
你在照片上還 "看的到" 這是環原什麼色彩根細節?
根本是原本沒有的東西.... 還.... 還個頭.....


X-Taiwan5566 wrote:
Q1:為什麼不洗成相...(恕刪)


我不是故意要吐槽,而是電視解析度有標準可以參考的也不是pixel,

有所謂的TV line這個單位存在......,

而判斷的標準就是去買一台符合標準的pattern機,她會輸出一般所謂的獅子頭(印第安人頭),

或是其他可以判斷色彩跟解析度的圖形,

最後我們可以跟客戶說,這台電視解析度有多少TV Line,而我們的產品產出的影像,能達到多少TV Line,

這才是我的客戶可以理解的解析度,

因為這個標準從過去CRT電視到現在的 LCD電視是都被理解且認可的,

無分啥數位類比。


文包 wrote:
影像精細度的標準在什麼程度.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只是不一定想明講而已


老話一句,不要演一堆內心戲,就說大家都明白,都跟你站在同一點上看事情
光學放大倍率每增加25%,使用的設備就得跟著調整,有時候很可能是全部都要升級
顧及現有暗房設備的極限也是常見的事,哪來的標準?
照你的邏輯,森山大道的影像頂多能放4x6就好了,再大都是要不得的缺點

外行裝內行,沒學過也講得煞有介事,講不贏就拼命檢舉
你可以多做幾次,讓大家見識你的內涵囉

文包 wrote:
螢幕是否上顯示可以完...(恕刪)


如果只是圖檔的一個點,對應發光體三原色的一個點,大多液晶電漿電視辦得到
(龜毛的人看FullHD,是會要求電視機要能夠點對點顯示的...)

但是從CMOS上的點到螢幕上的點的過程
除了要解Bayer陣列,還要曲線轉換,所以不可能完美的搬過去的!

洗到相紙上會有更大的問題
各大沖印系統的雷射dpi數,不佳的色域...

(關於色域,我沒有數據,只搜尋到這個)
http://www.drycreekphoto.com/tools/printer_gamuts/vrml/fuji/frontier-370-gamuts.htm

qazasd12345 wrote:
如果只是圖檔的一個點...(恕刪)


個人目前對螢幕顯示的看法是
如果螢幕不能完整顯示數位照片全部像素的話. 那在螢幕上看照片其實只能兩者選一
A是看縮圖
B是看局部100%
兩者都有點像盲人摸象. 看不見這張影像真正的全貌C
只能從A和B去推敲C的樣子

但要能正確估算預視C. 也必須累積足夠的實體輸出經驗
才知道從螢幕上看得見的A和B輸出到C的差距


在數位時代大家都太習慣用螢幕看照片. 有時會忘記螢幕本身的侷限

-

qazasd12345 wrote:
但是從CMOS上的點到螢幕上的點的過程
除了要解Bayer陣列,還要曲線轉換,所以不可能完美的搬過去的!


底片還要 process,
Process 一次完了還不能重來,
離完美搬移更遙遠.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家中更大張的全家福、遺照,當年在相館是用120拍的,清晰度也很不錯
大約三四年前吧,我的大頭證件照也是相館用120拍的呢


證件照那種一吋大小的相片.......
臉可能還修飾了,
放到證件上外面還護背....
結果你看他用什麼大小的底片拍,
而不是看他怎麼打光,
真是本末倒置.....
證件大頭照的打光其實也沒什麼啦
就是很平的光. 都很制式

我這邊曾有處理過120和4x5的全家福照. 和長輩肖像照
保存得宜的話
現在經過掃描. 還是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影像素質和尺寸
考量這些照片可能是二三十年前拍的話. 當時懂得花這錢的長輩真的有眼光

文包 wrote:
在數位時代大家都太習慣用螢幕看照片. 有時會忘記螢幕本身的侷限...(恕刪)

+1

這就是我的疑問 --- 請問有沒有人用正片+幻燈機跟數位+投影機比過? 哪個細膩?? 或者有人轉數位至投影片然後用幻燈機跟正片比??

djmike wrote:
+1這就是我的疑問 ...(恕刪)


我也有疑問. 明明底片可以放相. 數位可以輸出. 為什麼不用實體相片來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