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p50被宣稱有等同五千萬畫素細膩? 為何實際只有五六百萬?

djmike wrote :
+1
這就是我的疑問 --- 請問有沒有人用正片+幻燈機跟數位+投影機比過? 哪個細膩?? 或者有人轉數位至投影片然後用幻燈機跟正片比??

你可以告訴我
底片上面的影像數位化
這件事那裡不妥?

文包 wrote :
我也有疑問. 明明底片可以放相. 數位可以輸出. 為什麼不用實體相片來比

jet ink的墨點、熱昇華的解析,能夠有效對應數位檔的畫素嗎?

或者是
有「數位相紙」這種鬼東西嗎?
kindle fire才剛發表,解析度 1920 x 1200
隨便一台DC也超過這數字

X-Taiwan5566 wrote:
jet ink的墨點、熱昇華的解析,能夠有效對應數位檔的畫素嗎?


現在我認為可以
文包 wrote :
X-Taiwan5566 wrote:
jet ink的墨點、熱昇華的解析,能夠有效對應數位檔的畫素嗎?

現在我認為可以

之前不行,效果奇差無比

願聞其詳

X-Taiwan5566 wrote:
jet ink的墨點...(恕刪)


EPSON Ultrachrome K3以及之後的設備和墨水等級很夠了
目前當代藝術市場上只要是平面數位影像. 幾乎都是這類保存性顏料噴墨在製作

Ultrachrome K3是2006年進台灣(7800/9800)
Ultrachrome HDR是2008年進來(7900/9900)
K3也有桌上型的R3000和3885

EPSON這幾年很努力在推他們的藝術微噴
因為這些東西太新了. 知道現在多色顏料噴墨可以做到多精細的人還是不多


但就算不提噴墨. 雷射沖印店家有好好照顧機台藥水的話. 素質也ok

-
抱歉再問個蠢問題

近年好萊的電影或許多用數位拍就不提了,現在的imax也不提了(片幅太大)

就是感覺相機拍135底片的畫面細緻度,不如十幾二十年前年前好萊塢電影用底片拍的電影來得細緻度高

同時也感覺賽德克巴萊的在戲院所看到解析度就不如一般好萊塢電影用底片拍的電影

畫質就是很不清晰銳利

感覺135底片機拍攝照片的成相,經不起投影到戲院那塊大布幕!

我的問題是難道以前好萊塢電影底片時代時,用大於135片幅底片拍攝就是常態

還是好萊塢電影底片時代135片幅就是常態, 為何其清晰銳利,細節多得可怕!
細節就遠勝一般的135底片相機所拍攝的照片!

(如前述,可以確定的是撇掉鏡頭素質與震動的因素! 底片未發揮出鏡頭的解像力!)
當然電影的打光也是重要因素,但沒打光的外景的細膩度一樣多!

(但我查維基百科的內容是:
135底片格式 (ISO 1007) 是攝影中的一種底片格式,也被廣泛地稱為「35mm 底片」。這種底片於1934年快速地普及,並於60年代末期超越120底片,成為最普及的攝影底片格式。)

由以上可推知,135底片格式就是好萊塢數十年來電影拍攝主流

我所能確定最近看的是底片放映的的電影是今年or去年看的We buy a ZOO(我們買了動物園)(麥特戴蒙與好萊塢第一美女史考利喬韓森主演),應該是底片拍的吧,不會說數位拍再轉底片放

本片在電影院看到的底片放映畫質就遠勝賽德克巴萊

若真是如此,那好萊塢的底片沖洗掃瞄的技術就把底片解析度拉高於數倍於台灣的電影沖印技術與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底片沖掃
(手工放相不知道,要找時間去試!)
也就表示底片的成相還有大幅進步空間!
劍論山華 wrote :抱歉再問個蠢問題

近年好萊的電影或許多用數位拍就不提了,現在的imax也不提了(片幅太大)
感覺135底片機拍攝照片的成相,經不起投影到戲院那塊大布幕!


本來就是…

劍論山華 wrote :
我的問題是難道以前好萊塢電影底片時代時,用大於135片幅底片拍攝就是常態
還是好萊塢電影底片時代135片幅就是常態, 為何其清晰銳利,細節多得可怕!
細節就遠勝一般的135底片相機所拍攝的照片!
由以上可推知,135底片格式就是好萊塢數十年來電影拍攝主流


你知道一旦NG、喊卡的成本要多少嗎?

劍論山華 wrote :
我所能確定最近看的是底片放映的的電影是今年or去年看的We buy a ZOO(我們買了動物園)(麥特戴蒙與好萊塢第一美女史考利喬韓森主演),應該是底片拍的吧,不會說數位拍再轉底片放


怎麼轉你教我
用噴的還是拍的?

劍論山華 wrote :抱歉再問個蠢問題
本片在電影院看到的底片放映畫質就遠勝賽德克巴萊
若真是如此,那好萊塢的底片沖洗掃瞄的技術就把底片解析度拉高於數倍於台灣的電影沖印技術與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底片沖掃
(手工放相不知道,要找時間去試!)
也就表示底片的成相還有大幅進步空間!


你知道HDTV的解析度是多少嗎?
你看過影片的其中一張clip(截圖)嗎?畫質很好嗎?
DC都可以不用賣了,用DV的截圖就好

拜託別再為過時的東西辯解了
別再拿底片幻想了

劍論山華 wrote:
若真是如此,那好萊塢的底片沖洗掃瞄的技術就把底片解析度拉高於數倍於台灣的電影沖印技術與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底片沖掃


請你把這個問題,拿去請教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
尤其是負責電影數位轉檔或母帶轉拷的人士
在這裡,你只會被道聽塗說給誤導而已

正片用途本來就不是拿來放相,所以也不建議拿去手工放大再平台掃描
階調不會比較好,更有可能因為正片的些微曝光不足而更糟
充其量就是可掃出的辨識細節比較多
負片就可以這樣處理

其原理就是所謂的中間負片概念
將135底片直接放大到24",跟翻拷到8*10底片後再放大24"
這兩者的細節差距就天差地遠
先放大到8*10照片再送掃,你可獲得的細節也會比直接底掃來的豐富
原因在此

但前提是,這張照片要洗的很好
焦平面要完全準焦/非全開光圈放相/放相鏡頭要有放大10~15倍不失真的能力
藥水那些都是基本控制,就不需要多提
所以不是手工放相就一定可以獲得高品質,網路推薦未必能符合挑剔的人
可以問問攝影家都送哪處理(未必是營業店家)
劍論山華 wrote:
近年好萊的電影或許多用數位拍就不提了,現在的imax也不提了(片幅太大)


IMAX 當然也有底片版的哦!

類似120大小的底片

谷哥一下:imax 底片尺寸

你會發現,IMAX很多影片都是底片版

最新的IMAX底片是-蝙蝠俠 黎明升起,搞不好大家看過,都不知到看的是底片!


PS:

國外 IMAX 鐵杆愛好者稱 IMAX 數位影院為 LIEMAX 和 Fake IMAX。因為部分觀眾強烈不滿IMAX Digital的畫面效果,抱怨前排的畫質已經無法忍受,抱怨票價不值,不配IMAX的稱號
平安、健康最重要
劍論山華 wrote:
抱歉再問個蠢問題近年...(恕刪)


1.在電影工業中,要讓[影片]有怎樣的細緻度,與該片子風格有關,多看幾部電影或可發現風格的差異,況且拍攝使用的底片也有不同類型,從高感光到高細緻均有,這必須看導演或攝影導演的選擇.

2.劇院影像品質是另一個問題,操作者對於機器的維護,拷貝片的品質等等,都可能影響最後放映效果,另外,拍攝電影所使用的底片雖然是35mm規格,但,每一格底片的尺寸大約在24x18mm上下,不比一般135相機拍攝所用底片大.

3.拍攝電影所需要的底片解析力與設備考量與一般靜態照片不同,原因是因為人眼對於動態影像的辨別能力較靜態影像來得弱,而且劇院銀幕與觀看距離也通常較遠.因此主張[電影的解析力比較高]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

4.近年來許多電影改採純數位拍攝,但在後製與製作拷貝時,仍會用底片製作,相關設備最重要的就是FILM RECORDER,此設備能將原來數位影像投射到底片上感光,資訊請參照:
http://www.arri.com/digital_intermediate_systems/arrilaser.html

5.電影工業中對底片特性知識的研究與相關設備的發展,從來就不是幻想.而使用底片的攝影者,只要好好地找幾本書及原廠技術文件來研究(而不是用GOOGLE來的資料當作討論材料),就能省去在網路上眼花撩亂與吵吵鬧鬧的討論串中費盡心思找尋可用訊息的時間.


以上,請參考.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即將在北美上映,也意味著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藍(Christopher Nolan)一手締造的「蝙蝠俠」三部曲即將落下帷幕。近日他出席美國製片人工會舉辦的論壇活動「Produced By Conference」表示自己不會再執導第四部「蝙蝠俠」電影。也對時下流行的數位和3D技術再度展露嗤之以鼻的姿態,稱數位技術只是省錢的玩意,品質 沒法和膠片相提並論。

雖然從年紀上看,克里斯多福諾藍應屬於對數位技術很熟悉的新一代電影導演,但在創作理念上,他確是一位相當傳統老派的導演:他始終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在拍攝大場面時也習慣使用傳統的模型特效,較少使用電腦特效。

諾藍稱「膠片的畫質是無可比擬的,它擁有最廣的色域,最高的分辨率,用膠片拍的電影才是真的電影。」

諾藍還對IMAX情有獨鍾,認為IMAX是目前最好的電影拍攝手段,數位拍攝遠遠不能比擬。當初他在「黑暗騎士」(Dark Knight)中選擇部分帶有城市夜景的鏡頭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則更增加了IMAX片段,該片有將近一小時的戲分是用 IMAX攝影機專用的70mm膠片拍攝,成像品質相比傳統的35mm膠片有很大不同,屬於貨真價實的巨幕電影。

諾藍認為:「電腦合成圖像確實是打造視覺效果的一件利器,但若一點實景都不拍,就會感覺像是做一部動畫。電腦圖像有兩個作用,一是天衣無縫地在視覺上騙過觀眾,也就是我正試圖去做的,另一個就是純粹地砸錢製造奇觀,對這我是沒什麼興趣的。」

對於為「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投資2億5000萬美元的華納公司來說,當然希望諾藍使用3D技術,這樣好賣出更高價格的門票。無奈諾藍執拗得很,在他堅持 之下,「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終究沒用3D拍攝。諾藍解釋,「對於電影觀眾來說立體的東西很難有親近力。我還是更喜歡大銀幕,抬頭看著一塊巨大的銀幕,會 覺得影像比生命還宏大。而3D影像看起來就要小很多,就好像面前的一扇小窗戶。此外,3D技術現在發展得還不夠完善,銀幕微暗、必須戴眼鏡等問題都是很大 的制約。」

不過,很多年紀比諾藍大的著名導演反而已摒棄膠片,徹底投奔數位拍攝並鼎力支持3D技術,他們包括: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等。


------------------------------------------------------------------------------

哈哈。

連拍電影的人也一樣分兩派




平安、健康最重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