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rl wrote:沒錯,我也是用FD鏡...(恕刪) FM2倒是不太有這個問題,像是我前幾年買的一管微距Nikkor Micro 60mm雖然是現代的鏡頭,但是對於底片機的支援完全到位阿。連光圈的窺視孔都有想到,多刻了一排在鏡頭屁股。簡直是FM2上輩子的情人一樣...
yilieye wrote:看了半天(其實...(恕刪) 訂正你,應該說是,部份人用慣數位後,養成一些不自覺的錯誤習性,讓人誤以為自己接觸底片有機會發瘋早就有太多包括我以及其他人的經驗,回頭玩底片反而在攝影路上找到更大的熱情和樂趣
visit1992 wrote:這種做法很笨,而且完全不符合成本。因為捲的圈數會因為片軸的半徑會有些微的差異,往往用心算還是會出包。所以如果真的真的遇到"非拍不可"的情形,往往要犧牲近五張的範圍來拍一張。我那時候會那樣拍是因為那時候我們買的底片是ILFORD的底片,我們學校的暗房主要是ILFORD的藥水。 多分享一下照片給大家看吧!你太厲害了!拍120也這樣的話!那更厲害!
我想你說的是光學防手振吧?防手振只能在低光源的時候降低因手振引起的影像模糊跟光源複不複雜(白平衡)是沒有關係的visit1992 wrote:加上古老鏡頭上沒有影像穩定系統,所以在對付比較複雜光源的時候,底片比較不吃香...
Hightemplar wrote:不曉得50年前的人拍攝極端條件的題材是怎麼拍的例如運動 飛羽 舞台 ...etc 攝影在50年前左右應該還算剛起步,器材較適合棚拍肖像、家庭合照、團體照,到了30幾年前40年左右,運動、飛羽、舞台等才有方便的器材,攝影者眼力要好,攝影功力要強(手動對焦、測光、構圖框景、抓拍),才能交差。如:FL-F 500mm f/5.6-->1969Canon當時最紅的500L,FD 500mm f/4.5L-->1979New FD 500mm f/4.5L-->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