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更新】OM-1n大小事~有關沖掃的疑問

卡爾文@01 wrote:
(4) 共集極的接法,因為Vbe需1.0V電晶體才能進入工作區,這樣E極的電壓會被鎖住在0.5V(電池電壓1.5V減1.0V,且不考慮B極電阻的壓降)。也等於Vce的壓降1.0V,電晶體也無法進入飽和工作區。

Oops~只看到Vce=0.15v+測光電路的1.35v那一路,沒注意到Vbe=1v+測光電路1.35v的那一路會讓電晶體無法進入飽區....

最簡單的方式還是找一個二極體約0.15-0.2V的來串接,不過風險是二極體打穿之後還是1.5V而不自知...Orz

空氣電池雖貴,但可以用得比較久
像小弟Nikon FM2只使用一顆Sanyo CR-1/3N (3v)取代二顆LR44 (1.5v*2),一顆要價NTD150-200,16年來只用二顆(第二顆還在服役),它是鋰電能在-40度的環境使用(冬天去北京都不怕),夠了
沖洗出來三捲都移焦跑光光了,放後來重裝對焦屏後僅正常三張的其中一張



100多張移焦中的一張,配角意外變主角


電池還沒收到,希望周六能拿到

正片與負片的掃描價格有差
負片沖洗加普通掃描一卷20
正片單沖15,加掃普通品質每張加收1.5元

不明白為何正片掃描比較貴

還有,我加掃最大掃的兩張出爐了
解析度是4535*3035(普通掃描是1405*953)
顏色比普通掃的同一張清淡很多
問店員是否為同一台掃描器掃的
他說“是”
但問到為何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他說“分批掃一定會有色差”

試著自己用電腦拉顏色
還是變不出原本普通掃的色彩...

以下為比較(皆縮成1024*768)

普通掃


精細掃

對焦屏裝正確後,這回兩捲底片拳對焦正常了
不過負片掃描的成果怪怪的,同一場景拍兩張,還會有一張偏黃一張偏藍
總覺得這兩次的掃描成果都不是很滿意

挑幾張勉強覺得不錯的,底片是Kodak Ektar 100
店家這次給我掃的都偏亮,幾張白色花朵甚至細節全無,下面的幾張我有拉一些對比調暗










這回在沖片店外頭遇到了一位長輩
一直在打量著我,在我身旁走來走去
原來他以為我拿的是FUJI X-PRO1,但跑近看又誤以為是OM-D
最後聊開了就介紹我哪兒買底片不錯

然後在店裡又遇到了一位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因為沖洗出了“白捲”
正在尋問店家什麼原因,但是沒有人肯回答他(好冷漠)
他見我手上拿著OM-1,就跑過來問我是什麼原因

我看到他手上拿的是Olympus XA,立刻就引起了興趣
就用我的失敗經驗告訴他,要怎麼簡查有無正確上片
祝福他這一捲底片不會再交白卷了

這回還有沖一捲E100G
雖然是這個月到期的特價底片,但立體感與色彩依然讓我相當感動
與當年E100VS帶給我的感動相同,這種浮凸的立體感,電腦螢幕到底要如何去表現出來呢?

至於電池,我下訂單到今天已經5天了,物流顯示昨天就送到我這附近的轉運點了
結果今天還是沒收到....效率真得很差喔

以正片沖洗出來的結果來看,即使是5V電池,測光還是可以有參考價值的
只要預先知道偏差量,再自行去修正即可

搞笑的是,我覺得正片出沖來的結果,光線均勻度都比負片強
不是應該負片寬容度比較好嗎?怎麼老是掃出死白偏亮的照片呢?
加上這捲Kodak Ektar 100,經過掃描一看,我不覺得比普通便宜捲好
與我預期的結果偏差了不少,相信與掃描品質也有關係
既然目前能找到的掃描品質是如此,看來我負片可以暫時先用便宜捲練功就好
Ektar 100我覺得是一款特性像正片的負片,只要過曝一點顏色就會爆掉,加上不同店家掃負片的品質又很參差,我拍了幾卷覺得還是拍正片比較省事
電池收到了,測試之下相當不錯
0EV剛好是位在水平,不再偏移上揚了
與E-P1對照了一下還不錯
甚至還比E-P1可靠

好比對著白牆,E-P1測光0EV的拍攝結果會偏暗
這部分確實與書上教的一樣
白牆要增加0.3~1.0EV
黑牆要減0.3~1.0EV等等

但是OM-1對白牆的的0EV,剛好就是E-P1增加EV後的數據
同理,OM-1對著黑色物體的0EV,剛好也是E-P1減EV後的數據
如果是對著中間色彩的話,OM-1與E-P1則是一致
(所以我對照OM-1與E-P1的數據時,是用中間色彩去互相對比的)

也就是說OM-1似乎不用對黑白色物體刻意的增減EV
這樣一來我反而總覺的E-P1也許是運算太複雜了
複雜的測光運算結果,反而不如老機子來的直覺可靠...

OM-1 0EV=剛剛好,不用想著是否要手動介入增減EV的問題

晚點再補上電池轉接套的照片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電池收到了,測試之下...(恕刪)




如果我沒誤會您的敘述,我倒覺得這台OM1的測光有點問題.....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電池收到了,測試之下...(恕刪)


夢大應該去找一隻手持的入射式測光表在只有自然光的環境下多拍一些正片來對比...

OM-1n的測光表應該是"色盲"又"不分黑白"才是正常...
原本的代用電池(1.5V),不是不能用,而是需要了解測光偏差值才能拍照


這次終於收到的鋅空氣電池與轉接銅套








規格1.4V,賣家宣稱是面上的1.5V電池,實際上的電壓為1.55V,所以偏差大
採用穩定高的鋅空氣電池,宣稱零負載下的電壓為1.38V,很適合做為代用電池

實測的結果,與OM-1的測光表合作相當愉快
0EV在水平線上的光圈/快門組合,套用到E-P1的M模式
拍出來的亮度均符合理想

實際的成果,還得看這一捲拍出來的效果
不過以過去裝1.5V電池,依然有高可靠度的表現
我對於裝上1.4V電池後的表現,有更高的期待

==================================================
我也不太懂OM-1屬於點測光、偏中央測光,還是包圍測光

但往往發現OM-1測出來的數值
拿去指導E-P1的設定,反而會比E-P1自己原先測出的數值
還要更能達到我預期的曝光成果

好比我用OM-1對著室內一張有文字的白紙測光
F1.8之下,快門轉到1/30秒,顯示為0EV

同樣的F1.8、1/30S的組合套用到E-P1上
會顯示1.0EV的數值,然後拍出來就是符合理想的亮度

我E-P1是習慣設定在偏中央測光,一年多來一直覺得很不可靠
改用了中央測光or包圍測光,還是經常達不到我理想中的成果
尤其當這個不可靠的問題結合上了閃燈,那種數據信號的拉鋸戰更令我頭疼
好比拍同一時間同一環境同一個人,有時後閃燈出力會正常,有時後又會偏暗
我試了幾次,覺得與相機本身的測光過於神經質有很大的關係

不過按理說對著黑色物體應該要減EV,對著白物體要增EV
我也不懂為何OM-1的0EV判定總會恰巧選擇出一個剛好符合我期待的結果
這幾次的拍攝,我並沒有刻意的去曾減OM-1的EV,因為OM-1裝上1.5V電池時
最準的也只有那個偏移後的0EV位置(詳見我前面的文章 )
增減EV後的指針並不會以等比級數的方式改變位置
也就是相當得難以預估正確的增減EV指針偏移位置
所以我就索性只用偏移後的0EV去拍攝,不自行去調整EV增減

幾捲拍下來,OM-1曝光的均勻度相當符合我的期待
沒有過去E-P1那種忽亮忽暗的狀況(導致同一景物要拍好幾次,仔細確定後才放心)

那你若要問,既然E-P1我認為不準,為何還能用它去當OM-1的歸零參考?
那很簡單的,數位拍下去,光線是不是符合理想,立刻就能從LCD上得知
用正確的曝光的樣張,再把光圈快門的組合去套用在OM-1上
就能大略知道OM-1當下指針的位置會拍出什麼樣的結果、是不是停止在正確的位置
我就是靠這種笨方法去推測的

倒也不是E-P1測光太傻,我覺得是它對光源變化的反應過於神經質
反而OM-1好像是用一種偏向於結構純粹的原始方式來測光

要論精細的單點測光,OM-1是沒有E-P1來的敏感(E-P1對測光的目標稍有改變就會敏感的查覺到差異)
但是對於戶外拍景之類的,或是對著白色物體、黑色物體
我覺得OM-1反而用溫吞的方式找到了一個良好的調合值,然後輕鬆得讓我拍下曝光均勻的成果

相對來說,我個人認為E-P1的測光太過於神經值了
因此造成了人機互相抵抗的問題(它想的與我預想的總是不一樣)
所以我後來反而都用M模式來操作E-P1比較多,因為A模式下太不可靠了
M模式就用傻瓜測試法,固定光圈,然後用不同的快門數據多拍幾張直到滿意即可
畢竟連底下的EV參考值、螢幕即時顯示的亮度,都不太能參考...Orz
然後一但找到令曝光滿意的快門/光圈組合,同一個環境下就可以用一致的固定光圈快門來拍照
這有點類似AEL鎖的意味,不過E-P1若單純用A模式+AEL鎖
人機彼此雙方的認知不同,還是讓我困擾萬分

回想起來,我最後被磨到漸漸提升E-P1的成功率,那段路還真得夠累人了
拍攝的前置作業繁複程度一點都不輸傳統相機,甚至還有更為繁瑣的現象

相反的OM-1只要看著指針,把光圈快門調到讓指針指到預定的理想位置
設定就到此完結,剩下的僅需專注在裂像對焦上即可
這部分的上手度,當然也更勝E-P1半殘的手動對焦操作(雖然它能放大,對焦更精細)
更不用說還需要在選單間來回的翻頁與設定...

我沒用過太多不同的器材,所以只能用現有手上的去比教
說起來E-P1真得是很嚴格的教練,套用到找對象的話,那就是預到了難溝通的人
OM-1樸素到不行,年歲也很高,不過就是那種親合力與容易溝通的特性
讓我變成了:上班記錄用E-P1,放假外拍用OM-1的生活

==================================================
基於以上言論,自我“感覺”的成份太多
追加實際的測試與心得

E-P1對白瓷杯測光的0EV照片 F1.8 1/30S


OM-1對白瓷杯測光0EV,數據導入E-P1後拍出的照片 F1.8 1/25S


E-P1對公仔測光的0EV照片 F1.8 1/25S


OM-1對公仔測光0EV,數據導入E-P1後拍出的照片 F1.8 1/13S
(完全無死白或全黑的均勻度)


E-P1對深色物體測光的0EV照片 F1.8 1/8S


OM-1對深色物體測光0EV,數據導入E-P1後拍出的照片 F1.8 1/4S


我想大概能了解到相對的關係了
事實上為OM的測光相對於E-P1有偏高的跡象
很符合我用E-P1慣用+0.7~1.0EV的習性

但是對白瓷杯,兩台相機的EV皆可再增高一點會更好
這符合對白色物體宜增點EV的理論
OM-1對白瓷杯的0EV,套用到E-P1則是+1.0EV的表現

對著公仔的時候
OM-1的0EV,與E-P1增加1.0EV相當

對的深色物體的時候
OM-1的0EV,還是與E-P1的+1.0EV相當
依照成果來看,兩台相機都需減少EV值方能接近原本應有的深色
所以那套深色物體需減EV的理論依然適用

總結來說,OM-1的測光比E-P1皆高了1.0EV
以公仔來說,恰巧符合我理想中的曝光值
平時拍照時,E-P1的0EV總是有偏暗的感受

對於白色與黑色物體,OM-還是需要增減EV去應對的
並不是我原先所言的“都恰到好處”
當然,或許底片的寬容度也幫了我一把也說不定

至於要說E-P1與OM-1那個測光準
其實變化曲線上兩台是一致的,都是等比級數變化(都是差1.0EV)
不過個人比較偏愛OM-1的測光成果,好比那張公仔的亮度
不過這也告訴了我,我日後拍攝深色物體時,意特別留意減少點EV

深色物體兩台交錯測試後,E-P1減少0.7EV
OM-1減少1.0EV會是比較接近實際亮度的表現

這只是在室內對簡易物體的測試成果
平時的狀況,無論是室內室外,E-P1有過於活潑好動的測光特性

相反的OM-1,樓上前輩有提到色盲+不分黑白
是有聽說OM-1的測光在室內會比較笨拙
不過在戶外的表現上,我覺得還挺可靠的
也許真的是底片的寬容度幫了我一把也說不定
但上一捲正片的曝光也大多滿意,並沒有過亮過暗的猛暴落差
如果說正片的寬容度低,那麼我想OM-1的戶外測光是經得起正片的檢驗

本人用很不專業的手法+不專業的觀點,盡可能的呈現新電池的測光表現
如果觀念上有錯誤的地方,敬請指導

了解了這兩台相機大致上的特性後,相信對於日後在操作上會更加的得心應手

我目前暫時遇到的困難點有二
1.室內要如何修正黃燈的色偏?(掛有色慮鏡?)
2.OM-1的閃燈要如何打才合適
跳燈的話又該如何了解到合適的輸出功率?

日本OM解說網上有介紹,閃燈必須配1/60秒快門
然後如果閃燈切到AUTO-1,光圈必須轉到F4
如果切到AUTO-2模式,光圈必須轉到F8

我不太能了解30年前的AUTO技術,是能做到何種地步
若是看閃燈後的全手動計算尺,推估那是固定出力,然後用距離、光圈去配合出適當的曝光
至於AUTO是如何動作,我就不得而知了

且原配的T20閃燈只能直打,效果完全無法期待
也許配顆現代的全手動閃燈給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至少能先裝在E-P1上預覽閃燈的成果
用傻瓜方式,邊拍邊去修正出力

OM-4的多點測光也挺有意思的,OM-4有什麼常見的災情嗎?
它比OM-1複雜許多,購買上需要多注意的方面又有?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原本的代用電池(1....(恕刪)


看了幾張你的測試圖
e-pl1 的測光才是正常的

只能說你喜歡的曝光是 +1ev的

曝光值沒有絕對的, 看你喜歡, 但你的例子中e-pl1才是符合測光常講的18%的灰卡
全然的同意你這段話
數位相機雖然是以結果來測光,理論上無限準
但實際使用起來卻總是感到過度神經質
設定測光範圍小的話,被攝物的明暗或表面材質會讓相機過度神經質
設定測光範圍大的話,用起來又很賭爛
相機和人抵抗的結果是我用數位相機的拍攝流程,不停檢視照片這個過程無法去刪除
到最後真的覺得我比較適合像cds這種傳統測光!

至於1.5和1.35V的差距,我使用傳統相機的測試結果是:
那些比較兩光的老相機(沒有整流功能),裝上1.5V電池後,ISO設定320可以得到近似ISO200該有的曝光值
或許是電壓偏高,造成測光偏靈敏,所以做這種修正可以有能接受的結果
只要能夠抓出那個過曝的級數,電池不用降壓處裡也沒不重要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倒也不是E-P1測光太傻,我覺得是它對光源變化的反應過於神經質
反而OM-1好像是用一種偏向於結構純粹的原始方式來測光

要論精細的單點測光,OM-1是沒有E-P1來的敏感(E-P1對測光的目標稍有改變就會敏感的查覺到差異)
但是對於戶外拍景之類的,或是對著白色物體、黑色物體
我覺得OM-1反而用溫吞的方式找到了一個良好的調合值,然後輕鬆得讓我拍下曝光均勻的成果

相對來說,我個人認為E-P1的測光太過於神經值了
因此造成了人機互相抵抗的問題(它想的與我預想的總是不一樣)
所以我後來反而都用M模式來操作E-P1比較多,因為A模式下太不可靠了
M模式就用傻瓜測試法,固定光圈,然後用不同的快門數據多拍幾張直到滿意即可
畢竟連底下的EV參考值、螢幕即時顯示的亮度,都不太能參考...Orz
然後一但找到令曝光滿意的快門/光圈組合,同一個環境下就可以用一致的固定光圈快門來拍照
這有點類似AEL鎖的意味,不過E-P1若單純用A模式+AEL鎖
人機彼此雙方的認知不同,還是讓我困擾萬分

回想起來,我最後被磨到漸漸提升E-P1的成功率,那段路還真得夠累人了
拍攝的前置作業繁複程度一點都不輸傳統相機,甚至還有更為繁瑣的現象

相反的OM-1只要看著指針,把光圈快門調到讓指針指到預定的理想位置
設定就到此完結,剩下的僅需專注在裂像對焦上即可
這部分的上手度,當然也更勝E-P1半殘的手動對焦操作(雖然它能放大,對焦更精細)
更不用說還需要在選單間來回的翻頁與設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