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p50被宣稱有等同五千萬畫素細膩? 為何實際只有五六百萬?

Cudacke Dees wrote:
重點是網路就是只能貼數位檔而以.

有人說網路可以貼膠片
在這種0與1的世界,要怎麼貼?
請各位先進分享一下

文包 wrote:
我認為立體感好的主要...(恕刪)

或許可以想想BMP與JPEG的關係
如果用數位格式來比喻還是不恰當

那麼或者可以想想手藝精巧的點畫吧
用點畫只是一種表現方式,且表現的還算不錯
底片的點(顆粒),與數位的高ISO顆粒,是不一樣的東西
我想這點不難去分辨

至於低ISO不如數位純淨,我想既然底片的原理就是粒子,怎可能要求它沒顆粒啊?

或許直接說同尺寸感光原件/底片下,數位在細節上贏了
這樣是否就能讓一些人心理好受一點了呢?
個人本來就覺得底片不適用來拼純淨度與解析度的......

底片可以用更大的片幅獲得解析度,在當下,成本也沒有比較高啊
有許多價格不算太高的120器材可以玩呢,好比腰平相機

看這棟樓吵那麼兇,我才想起手上剛好有一份120負片的大頭照
當今的APS-C、FF數位我想是可以輕易的獲得很高的解析度
那麼為何還有相館願意幫客人拍120呢?我以前沒想過這問題
但我想下次去相館時,可以問問老闆吧

不過我猜老闆會覺得這問題很無聊
就好比當你在拍照時,突然有個路人跑來問你用啥器材,規格怎樣...
通常遇到這種人,你會想跟他認真嗎?

只少就我認為,該相館承接了好多家庭的重要回意保存
我們家也是凡遇到特別記念的日子,都找這相館拍的
這老闆的技術真的沒話說

我相信數位也絕對拍的出來,但觀察了業界
多數採用數位只是為了求快與低成本
成果當然也只是“堪用”而已了

沒特別要為底片抬轎,只是我有時候覺得
老的東西,不見得就不好,尤其是老攝影師,那真的是真功夫
因為照片拍下去,當場又看不見成果,可想而知那工夫底子要多深厚

OK,同尺寸數位贏了解析度、然而底片也可以換大張的,這樣大家滿意了吧?

前幾年朋友的公司承接美術館的案子,還是搬出了大幅的底片+蛇腹相機
為啥美術館不用數位?我也很想知道這問題,但我想這當中必有原因吧
文包 wrote:
當然. 因為虛幻的優越感. 有時即使談論的是真實面貌. 也會遭受反對聲音
但重要的永遠是真實


你不覺得很無聊嗎?

所有人都知道解析度上數位比銀鹽好
也沒有人反對這個事實
怪的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並不是銀鹽使用者
反而是數位族群

因為除了解析度外,好像沒有其它可以說嘴
什麼才是事實?
很悶對吧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底片的點(顆粒),與數位的高ISO顆粒,是不一樣的東西
我想這點不難去分辨

至於低ISO不如數位純淨,我想既然底片的原理就是粒子,怎可能要求它沒顆粒啊?


高 ISO 的顆粒跟底片的顆粒一不一樣不是重點,
重點是他們都不是被攝物上面有的東西,
都是用來感光媒介本身結構產出的附加品.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看這棟樓吵那麼兇,我才想起手上剛好有一份120負片的大頭照
當今的APS-C、FF數位我想是可以輕易的獲得很高的解析度
那麼為何還有相館願意幫客人拍120呢?我以前沒想過這問題
但我想下次去相館時,可以問問老闆吧


你看你連原因都不知道就覺得他願意這麼作是 "好" 的,
目的就達到啦!
作生意還會有比客人連因果都不想就肯衝好檔事嗎?
光這點他還付得起就應該繼續用 120.

Cudacke Dees wrote:
高 ISO 的顆粒跟...(恕刪)


不用講高iso的顆粒吧。
數位的放很大的方格,也不是東西上該有的方格啊。
話說回來,照片什麼時候是東西啦。
照片頂多就是能很像東西,在怎樣都不是東西啊。
所以有顆粒和有方格又怎樣,照片就是那樣啊!
不然你不要拍啊。
請去看『攝影的哲學思考』一書吧。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前幾年朋友的公司承接美術館的案子,還是搬出了大幅的底片+蛇腹相機
為啥美術館不用數位?我也很想知道這問題,但我想這當中必有原因吧


高像素高解析力的機身設備是很晚近才出現的事情
5D2/A900的24MP是2008年的事
Hasselblad H3D50. Phaseone P65也是2008-2009的事

所以美術館博物館對於翻拍複製備分. 繼續使用十幾年來的大相機流程. 本來就很合理阿

就算添購了那些機背. 或許數位流程會比較有效率些
舊流程還是可以繼續用
它得到的影像質素依然不會比最新機背差

應該是說,不管相館用何種手段(底片or數位)
既然可以讓客戶滿意又挑不出毛病,我想就是一個好的“商品”

我也請拍數位的攝影師幫忙拍過家中長輩的重要活動
但成果就是不如那個拍底片的老師傅

當然你可以說器材、說技術
關於這點身為消費者的我不太懂,但我能分辨最終的結果
花一樣的錢,為何拿數位的“攝影師”總是端不太出理想的成果?
這或許又會扯到當下攝影生態的問題,我想會徹底離題吧...

大頭照也一樣,這種“看似”技術最單純的攝影
四處拍了那麼多次了,為何還是會懷念老相館的技術?
要不是人在外地求個方便,如果在老家,我還是會找老師傅
看那老師傅啟用120底片,拍一張過片一張的拍
也許是接觸久了,我從來不認為這景相有什麼特別
但是人在外地到處跑後,我才發現這麼做的攝影師已經幾乎快沒了
(正確來說我還沒見過第二人)

價格高?並不會啊,收費與外頭拍數位還不是大概那個價
照這樣說,外面拍數位大頭照得是不是賺太多了?
一捲120底片就都少錢了,還要沖洗,想想這老師傅太佛心了

論細節底片放大檢視或許不行(要不是這篇文章,我也沒想過要拿放大鏡去看相紙...)
但是洗成大頭照,洗成20~30吋放相框,還是很OK的
數位拍的洗成相同尺寸,細節也不會更多啊...

或許也要探討一下,100%放大去欣賞照片到底有沒有必要吧?
當然類似這篇這種追求知識領域的,才會去追求放大鏡下的高低吧

文包 wrote:
高像素高解析力的機身...(恕刪)

如果老的那一套一樣可以達要需求
那麼添購新的機背,而且是這種大型機背
我想反而是不符成本的做為吧

且聽說美術館對於色彩有嚴格的需求
看來底片還是可以達到標準的

我想120以上的底片領域,數位短期內是很難有符合商業成本的產品出現
這個回文算挑釁了
但是以目前管理員的智慧,還無法妥善解決這類挑釁

引戰最強的做法,就是無視對方的證據,繼續自已家的彌撒

貼了那麼多的測試、比較
就這麼被無視了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聽說美術館對於色彩有嚴格的需求
看來底片還是可以達到標準的


1.聽說?聽誰說?
2.「色彩有嚴格的需求」,怎麼個要求?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我想120以上的底片領域,數位短期內是很難有符合商業成本的產品出現


不想出現那個詞,免得又被刪

看看吳文欽是怎麼從120正片,改用Olympus E1的?

證據貼了那麼多你也無視

還是看不懂?
X-Taiwan5566 wrote:
但是解像力以外的部份就不一定了
像你說的那樣沒錯
反差、曲線、立體感……目前還是占優勢的...(恕刪)


解像力我覺得夠用就好
135的可以做到A4沒問題
對我來說就夠了

遇到大景
想要要更大解析度或要求畫質
我就會直接換6X6或6X7片幅來拍了

反而是照片整張呈現出來的立體感和整體表現
對我來說比較重要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rtdesign/
bert512235 wrote:
對阿
解像力我覺得夠用就好
135的可以做到A4沒問題
對我來說就夠了

我的經驗是A5都很困難
看看infoto大的放相技術,能再大多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