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言微的小小期望,希望熱愛底片的人們多拍多分享

haytt wrote:
好想買啊,之前一直找...(恕刪)

越晚買通常只會越貴
haytt wrote:
好想買啊,之前一直找...(恕刪)


買二手機只是機器在不同人的手裡換來換去, 哪能達到你說的擴大底片機人口的目的啊? 買新機才能貢獻你的那一份啊! 你既然在網路上呼籲大眾, 那你自己也要身體力行啊!

我三年前買F6+把手時是買展示品, 只花了當年D200的錢. 但現在全新機已漲到D300s的錢了, 甚至eBay上還有喊到D700的價格的. 你就看著辦吧!!

想拍底片, 不花點代價怎麼行?
Walt Yu wrote:
前輩說的完全正確個人...(恕刪)


我昨晚已經在#128樓將下面這段補上,關於蔡司的好,相信很多使用ZA, ZM, ZF, ZE, ZK, ZS, ZV mount的朋友很認同蔡司的光學成就,
而使用轉接環接在Canon, Olympus, Panasonic等類似機身,或花錢把C/Y Mount改成F Mount接上Nikon機身的玩家也清楚蔡司的能耐,
當初避過不提,是不希望讓話題變成器材崇拜文。

既然很多人認為這很重要,別讓人家誤認為這是取暖文,所以貼出來,免得讓人家覺得說話沒有依據,
我想每個人對器材的看法、態度與選擇方式大不相同,而且不論是哪一個品牌,都有他們優秀的一面,
探討器材,對初入門的朋友的確很重要,
但是對於想拍出更優秀作品的人來說,熟悉手中器材與掌握拍攝技巧只是一個必要的修煉,
其次是哪裡才是最好景點,哪種角度才是最好的,而攝影觀念的培養等等超乎器材的話題也似乎比器材更為重要。

攝影跟荷包有間接關連,但不是絕對的,很多人的荷包並不是想像中充盈,但並不代表不擁有最好器材就沒法拍出好作品。
這也是我避開話題不深入探討的原因,過度探討器材只會讓很多人望之卻步,這違背主題的發文動機與精神,這也是當初略過不表的理由。

很多人習慣從完美的光學角度去評斷一個人的攝影觀念,但我只能說,建議在評論別人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思考並非只有一元化或水平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您用換位思考,換軌思考,來看待我的主題也只對了一半,
攝影的本質與器材無關。
玩攝影,追逐完美的影像是一種樂趣,但評論就不同了,若以器材良窳的經驗評斷凌駕作品的意念並不合適。
如果想要認真地以攝影來進行創作,我想說,有些東西是需要天份的,攝影眼可以培養,但並不代表有攝影眼就是有藝術細胞。
有藝術細胞,有攝影眼,有天份,那麼器材、時間、光線與場景才會變成主要的議題。

1F主題是一種近乎多米諾思維模式(最淺顯易懂的例子就是效應中的第三十二張骨牌)與蝴蝶效應的混合體。
總之,很多事情光討論沒用,只有實踐才能實現,這個帖子並不是取暖文,也不是崇拜文,而是一種理想的實踐初步。
相信這個效應擴散的公式已經開始發酵,注意看,這兩百樓到221樓蓋樓的速度,這種速度如果能在全世界以2.5倍的速率成長,
底片重新站上主要感光媒材的機會將能夠有效評估,具體說,這樣的效應,如果能逐漸以合理的曲線上揚,熱愛底片的朋友將不必再擔心價格與停產因素。
但事實上我也認為公式在某個層面上來說過於理想化,並不能完全實現,但是市場這東西是供需問題,不做就沒機會,就只能人云亦云的等著式微甚至消失!


=======================分隔線=======================

所以還是回到原主題:多拍底片,多分享你的作品,就算轉成數位中間的落差會減損品質,但這是最方便的模式。

=======================分隔線=======================


希望以下這些補述對想要了解攝影器材的朋友有正面效應,好鏡頭,就那些,沒有藩籬也沒有品牌之分,各家都有好頭,而你手最最稱手的就是當下最好的鏡頭。要分享要討論,版內很多地方可以討論,本文就討論到這裡了。


另一個有關APO/ED的網頁:http://tw.myblog.yahoo.com/jw!ddtNjcORBBQUDbGbMQ.H/article?mid=1548&sc=1

Zeiss 鏡頭拍出來的照片背景特別的漂亮與自然(Leica鏡頭亦然),也常聽到用家說此鏡的 "Bokeh" 很特別焦外成像 像奶油一樣, 其實日本各大光學廠在設計鏡頭時一直在研究歐州鏡頭是如何辦到的,可以將鏡頭設計這樣優秀;除了所見的色彩忠實的還原外,景物的立體感及明暗的細節與色彩層次過渡是如此的自然, 最讓日本人佩服的是焦點後的模糊的散景, 歐洲在設計一支鏡頭時並不像日本動不動就用ED ,APO鏡片,或非球面設計,而是真正有需要時才會如此做,反而會以最簡單的設計以最少鏡片(精密的鏡片研磨及光軸組裝精確度)達到最優的效果,或許在最大光圈的解晰無法像日鏡般的優異,但焦外成相與焦點內層次與色彩的表現往往為日鏡所不及,一但縮小光圈後整個光學素質大幅提升更使日鏡望塵莫及. contax 散景表現著名的鏡頭如35mm f/1.4, 85mm f/1.4 ,135mm f/2,180mm f/2.8等等..除 較多人討論幾支超級神鏡外(焦點內如空間切割,焦外如奶油般的散景之55mm f/1.2, 85mm f/1.2, 200mm f/2, 300mm f/2.8 ),一般如 28mm f/2 ,50mm f/1.4,100mm f/2 ,300mm f/4 這幾支鏡頭散景表現亦不俗...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Monte920 wrote:
買二手機只是機器在不...(恕刪)


關於F6這檔事我早擱在一邊了,買東西還是要講緣份的,目前手中的器材我很滿意,F6留待以後用得上再說。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相對於數位攝影,底片還是應該叫做"類比"攝影,而不是以粗淺的區分來叫做"傳統"
類比的東西要完全陣亡本來就不太可能
至於鼓吹多拍維類比繫市場嘛,個人覺得短期難以評估效益
但是以下這些永遠是不爭的事實:

只要呆在電腦前看口水文一秒,就少了一秒去拍照的時間
只要呆在電腦前看勸敗文一秒,就少了一秒去拍照的時間
只要呆在電腦前看01討論區一秒,就又少了一秒去拍照的時間

謝謝!
看不太懂樓主的最新陳述是什麼意思,是說Zeiss可以用比較少的特殊鏡片,所以比Leica好嗎?
如果論點是這樣,那這是非常有爭議的。Zeiss的光學技術厲害,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靠說什麼Leica沒有多少歷史上的重大創新這樣來貶低Leica捧Zeiss,這對達成樓主想說服的大概只有反效果。
畢竟光學還是一分錢一分貨,Zeiss的定位跟Leica不全然一樣,Zeiss大部分走的還是中價位路線,只有少數幾款是走高規格高價路線,Leica則幾乎都是走高價路線,Leica為了把畫質做到最好,在光學及用料上都不計成本,代價就是價格高昂,兩家公司先天的立足點不一樣,用Zeiss價格較低,較少使用特殊鏡片+Zeiss光學厲害=Leica不如Zeiss
試圖用這樣的邏輯去佐證樓主的論點,恐怕只會引起更多的爭論。

不然恐怕也可以說,EF100f2.8macro USM,AF-D105f2.8macro,AF100mmf2.8macro(D),DFA100mmf2.8macro這四支沒用ED鏡片,價格也比福倫達APO125f2.5SL低,那畫質就是前面這四款勝出摟?

但實際上是Voigtlander MACRO APO-LANTHAR 125mm F2.5 SL畫質大勝這四款鏡頭,而且當年的市價也沒差很多......
Walt Yu wrote:
1.請問一百呎美國也...(恕刪)


關於百呎底片,沒聽說美國停產。個人是以在台灣的眼光看事情。已經修改前文。
台灣柯達不進貨,個人倒不覺得是台灣代理商的問題。畢竟出貨總有個最小訂購量。而底片上面都標注建議使用期限。所以店家會盤算從到貨至建議使用期限前六個月間可銷售的量來進貨(與一般使用者放到冷凍庫長期保存不同)。如今的局面演變出量小到店家都抓不準,所以採訂貨模式。而極有可能全台整體銷售量真的不夠支撐台灣柯達再進口。所以一捲 $140(分裝)要跳到 $250
曾與朋友去美國合購幾捲百呎底片,也因此體驗到 X 光的威力。......... 說著說著,又想再去囤幾捲百呎底片。

至於 Kodachrome,上上個月拿到美國沖回來的,蠻讓我驚訝的是(與幾年前送去法國相比),片匣是紙的(也沒什麼不好)但片子上沾滿紙屑,要用氣球吹半天。另外,當初購入含沖洗袋大概 $350 左右,寄回郵資就 US$10(寄回郵資他們負擔),真不知他們還能賺甚麼。為了幫他們省錢,只好把剩下的拍完,一併寄去(還剩 1.5 捲了)。也要和此經典底片說掰掰。

Walt Yu wrote:
沖洗店越開越少,但真正好的那幾家生意往往不減反增...(恕刪)

當使用者在周邊無法取得良好的沖洗品質,而需求助遠方,所需時間與程序會逐漸磨耗掉熱情。到最後,只剩下玩家了。這也算是想進入此領域的門檻了。


潛水 ........
haytt wrote:
我昨晚已經在#128...(恕刪)


人是選擇性認知的動物。
既然,樓主一味接受有限的資訊,那小弟就幫樓主找到另一篇同在鑫鑫相機俱樂部貼的徠卡世界第四期的反思再反思

其實網路上有許多經典好文,多花些時間欣賞,也是一樂事。

說實在,這篇與樓主先前貼的都離題了

又多嘴了!
潛水 ........
cedric8tpe wrote:
人是選擇性認知的動物...(恕刪)


很不錯的文章分享,我的態度是這兩家廠商各有擅場,我不必想太多,也不想假裝自己是專家來散佈可能有錯誤的說法。
在先前的#128回文內我已經說明我的立場,沒必要挖洞讓我跳,這樣不好。

Walt Yu wrote:
看不太懂樓主的最新陳... 看不太懂樓主的最新陳述是什麼意思,是說Zeiss可以用比較少的特殊鏡片,所以比Leica好嗎?
如果論點是這樣,那這是非常有爭議的。Zeiss的光學技術厲害,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靠說什麼Leica沒有多少歷史上的重大創新這樣來貶低Leica捧Zeiss,這對達成樓主想說服的大概只有反效果。
畢竟光學還是一分錢一分貨,Zeiss的定位跟Leica不全然一樣,Zeiss大部分走的還是中價位路線,只有少數幾款是走高規格高價路線,Leica則幾乎都是走高價路線,Leica為了把畫質做到最好,在光學及用料上都不計成本,代價就是價格高昂,兩家公司先天的立足點不一樣,用Zeiss價格較低,較少使用特殊鏡片+Zeiss光學厲害=Leica不如Zeiss
試圖用這樣的邏輯去佐證樓主的論點,恐怕只會引起更多的爭論。

不然恐怕也可以說,EF100f2.8macro USM,AF-D105f2.8macro,AF100mmf2.8macro,DFA100mmf2.8macro這四支沒用ED鏡片,價格也比福倫達APO125f2.5SL低,那畫質就是前面這四款勝出摟?

但實際上是Voigtlander MACRO APO-LANTHAR 125mm F2.5 SL畫質大勝這四款鏡頭,而且當年的市價也沒差很多......
(恕刪)


haytt wrote:
以下提供別人寫的文章,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各家廠商對攝影器材的貢獻,如果他要嘴砲到別地方去,這裡只是想讓更多人體驗底片的味道,並不是來論鏡頭與器材的,分享這些資料只是想證明一件事情,網路無佛界,要複製我也會,但是誰能告訴我這就是真理?我不相信,你呢?

請看清楚上面幾段再以正確的心態去看待器材,我不想嫖竊人家的文章或說法來表現自己有多行,我不懂鏡頭設計,所以謙虛,退讓,處處留餘地,也保留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作法是比較厚道的,但是你要我虛偽的回應他,那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要求自己不要落入迷思,要我吹捧沒有憑據的說法,我沒辦法。


重申一次,底下的分享是別人的文章,我個人有自己的想法,容小弟持保留態度,此外,我無法對他們的言論負責,至於他們說哪家好哪家優秀與我無關,各位自行判斷。


列位高人已經離題啦,稍微克制一下吧,除非有機會進入這兩家廠商的研發實驗室做研究並以嚴謹的態度考證之後我才會發表我自己的想法,但是這種機會只有百萬分之一,所以,不嚴謹的網路資料,各自表述,我沒意見,我靜靜的看就好。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jihwolf wrote:
相對於數位攝影,底片還是應該叫做"類比"攝影,而不是以粗淺的區分來叫做"傳統"
類比的東西要完全陣亡本來就不太可能
至於鼓吹多拍維類比繫市場嘛,個人覺得短期難以評估效益


是的,所以開題就是人小言微,小小期待。


但是以下這些永遠是不爭的事實:

只要呆在電腦前看口水文一秒,就少了一秒去拍照的時間
只要呆在電腦前看勸敗文一秒,就少了一秒去拍照的時間
只要呆在電腦前看01討論區一秒,就又少了一秒去拍照的時間...(恕刪)


攝影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時間,浪費時間不如多看影像,多思考,多拍照,多分享。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