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沒有底掃這種東西
拍出來都要洗照片不然就是幻燈片
因為本身作設計的
所以有事沒事都會拍一些東西當做圖庫
底片數位化還蠻麻煩的
1999年買了第一台數位DC CANON IXUS V(兩百萬畫素的)
大概用了兩三年
2005年買了一台類單眼SONY V3(七百萬畫素的)
到了2008年想說升級到更高畫質買了DP1
就拍拍拍
到了2009年三月左右也就是去年
看了荒木經惟的書
覺得底片的顆粒還真迷人
尤其是黑白照片
就把防潮箱放了三年的FM2拿出來
過期三四年前的黑白底片AGFA APX 100給裝上拍了一捲
送去沖掃 沒想到沖掃這麼方便 還有數位檔案
放上FLICKR以後朋友就來留言說底片的層次真的很立體
當下眼殘沒仔細研究
只覺得似乎有這麼一回事
後來又拍了幾捲
還測試同一場景數位和底片一起拍
結果拍出來數位很平
底片很立體
化學變化真不是蓋的
就開始挖防潮箱
但是因為只有一台FM2和2.8廣角鏡
就挖到老爸防潮箱去
咦
Canon Canonet QL17 GIII
RF相機
什麼鬼
疊影的
還真特別
就納為己有

短短不到一年
剛開始想說省錢就上網買了半格機
大概拍了500-600張後
半格機的底掃畫素對於我來做圖庫使用上
略嫌不足
就再買了其他台底片機
開始慢慢升級
135半格機>135 RF相機>120蛇腹>120 TLR>120單眼
加總下來大概去年拍了將近100-150捲
還蠻驚人的
前些日子因緣際會下購入了一台120單眼
雖然很重
但是畫質真好
景深又淺
不過一捲沖掃下來不少錢
後來想想
相機都買了
沒幾天就下定決心敗了底掃
這樣拍120就不用擔心了
2009年到現在把玩了不少相機
雖然都不是什麼很昂貴的相機
好玩就玩看看啦
去年整年拍下來
對於攝影一些原理也重新複習了一遍
以前攝影課都沒這麼認真哩

120
Zenza Bronica SQ-A
Toyocaflex IB
Voigtlander Perkeo I
135
Nikon FM2
Canon Canonet QL17 GIII
KONICA C35 FD
Olympus 35DC
Olympus mju-II
ломо LC-A
LOMO SuperSampler
Canon DEMI EE17
VIVITAR
現在工作上拍商品都還是用數位
但是自己週末出去拍照
都一定會帶底片機
數位不一定會帶
120+135少說至少待兩台底片機
多的話4-5台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rtdesign/
一直看著數位演進 第一台DC是2002年買的Canon G2
第一台DSLR是Canon 300D 到現在累積了一器材 還是底片機居多
有時候數位用慣了 反倒是底片機會手忙腳亂
但底片一直以來都有在使用就是 因為那種感覺很難以形容
喜歡那種難以形容的感覺
現有底片機
135:
Nikon F3 , Nikon FM2 , Leica M6 , Canon QL17
120:
Hasselblad 503CW , Rolleiflex 2.8F
------------------------
DSLR:
Nikon D700 , Canon 5D
DC:
Ricoh GX100 , Canon 850IS
My Blog===
http://blog.xuite.net/commyy/tw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