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衡量當年的FM2
當年FM2賣多少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我當年小時後家境中等的狀況下
我爸還是捨不得買台單眼,只買了CANON當年號稱小萊卡的QL17 GIII
所以你不能用現在你打工2個月就買到一台450D的價值來評估
台灣在那個時代普遍不夠富裕的情況下
要買台單眼可能要你不吃不喝6個月以上可能還不夠
相對現在的單眼. 真的是便宜多了.
學生打個工誰都買的起
這已經是數位化後所帶捱的好處
再說說快門吧
以前裝捲底片36張. 底片要錢沖洗也要錢
所以你不會亂按快門
一定是有碰到好的景值得留念的才按下快門
所以一台SLR可能拍幾年都沒有現在DSLR拍一個月的快門數
真的是以前的機械快門一定比現在耐用嗎?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快門數差很多.
以前一年拍的量可能現在一星期就超過了
一點個人小小心得樓主參考看看
台北/ Steve Lee
因為股票,
要做就大收入,所有都是便宜貨,
APSC cmos 沒多貴,只是無第三公司可以買,
我可以告訴你,有朋友做red 的零件的,
red 的CCD CMOS 都是拆回來的的,
因為連門都沒有點上。
CMOS 和CCD 跟LED 市場一樣,第三方是沒法得到的,
如果有新的CMOS 公司,應該不能生存,
上三年有一間美國的,apsc只要70美元,
不到一年就給打死了,
會生產cmos 都是大企業,在合作之下現在是不可能有新公司的,
所以值多少沒關係,因為全是大企業的世界,
這是現在的企業生存之道,
當年台灣CNC 做得很好,
不過都是買現成的零件,
現在CNC 機種出現改變,
台灣買不到強力內動力定定,
一下就全被殺了,
Monte920 wrote:
數位相機的概念已經跟底片機有很大的不同. 底片機只要你還能裝底片, 就算是五十年前製造的也還是能用. 但是DSLR則不同. 就算是現在最頂級的D3X, 二十年以後你若想用, 可能也找不到CF卡, 也找不到可充電的專用電池, 也找不到USB線 (那時候可能早已不是USB連接了). 所以電子的東西進步的是腦袋, 而不是外殼. 外殼只要"夠用"就好, 否則你外殼材質再好, 仍然是沒幾年就落伍了, 既浪費也不環保!
你先得確定50年之後還買的到底片再說吧
新相機會有以後無法供電與記憶卡的問題
而老相機最大的問題是未來還買不買的到底片 洗不洗的出來
我覺得這問題比買不到cf卡還嚴重的~
現在有一種玩法 就是老鏡頭接新數位單眼
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可以玩古早的東西
當然 這也就是可換鏡頭式單眼的好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