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有一個朋友一直勸敗我買哈蘇
ID跟樓主很像
這樣算嗎
(樓上說什麼,裝作沒聽到)

其實我也是拿底片機拍才會認真構圖測光
平時的團體照片總沒有自己出現
有一次跟友人行山
背著沉重的三腳架(平價粗大的鋁合金腳架)
跑到山頂,架好三腳架就為了拍一張有自己存在團體照

有路人甲想幫忙,還稱讚那台老舊機械機
有人懂得欣賞,心裡當然暗爽

如果被人問到為什麼要拍底片
又沒有太多時間解釋
就乾脆借相機給他,直接給他下藥
不用解釋太多

sdamyun wrote:
我想問的是,各位帶底...(恕刪)


因為底片適合我,就這麼簡單!

martin0215 wrote:
直接帶燈箱、拿 loupe 看一次正片,完全不用回答。




會問這問題的人,只能替他們感嘆:還沒見過好東西,真可憐。
-= 散仙 =-

sdamyun wrote:
底片與CCD一樣都是...(恕刪)


味道
450D+10-22+17-55+18-55+55-250+430EXII
因為

銀鹽味 總是比數位要多一味

我只要換底片 換店家沖洗 就可以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而且 我最喜歡機械單眼那沉重的快門聲
1.暫時買不起全福
2.專心構圖
3.沒辦法預覽,等待洗出來的樂趣
4.跟畫質無關
5.底片有一種味道吧


底片的白平衡,發色,是大部份數位機原始發色不能取代的
更有人說色階底片較豐富
個人認為就數位機各廠牌來說,就"富士"這牌的原始發色最像底片,富士數位機的發色與白平衡也是日系各廠評價較高的(德系如leica不熟故不知),
不過富士數位機原始發色仍沒有富士正片好或更接近眼睛所見,加上後製也不易追上,後製若可以達到,可能要依個案調整也蠻費功
可進底片許多大樓可看到,那些圖片發色就像是親眼所見,比較自然,數位相片較少有此感覺

數位不能取代底片觀念
最有名的例子是黑暗騎士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堅持:imax用底片拍,他認為數位電影攝影機發色目前仍比不上底片電影攝影機,但哪天比得上他說到時就會放棄底片拍攝

最簡單方法就是同視野底片一張,數位一張來看
倒是有一經驗說明最普遍的135全片幅底片機,相較aspc片幅數位機的優勢
在昏暗陰天下用底片機與aspc片幅數位機拍同一視野,兩張都用全螢幕看
輪廓細膩度雖數位較豐富(贏在解析度),但底片對於粗糙物體表面質感呈現豐富度(如陶質花瓶或斑駁磚牆的細節還是底片較豐富)較有優勢(贏在片幅)
但光線很充足,這優勢就不太出現
這是底片機便宜又大碗的片幅優勢!

以上是個人淺見

生又吹風春 wrote:
底片的白平衡,發色,是大部份數位機原始發色不能取代的
更有人說色階底片較豐富
個人認為就數位機各廠牌來說,就"富士"這牌的原始發色最像底片,富士數位機的發色與白平衡也是日系各廠評價較高的(德系如leica不熟故不知),
不過富士數位機原始發色仍沒有富士正片好或更接近眼睛所見,加上後製也不易追上,後製若可以達到,可能要依個案調整也蠻費功
可進底片許多大樓可看到,那些圖片發色就像是親眼所見,比較自然,數位相片較少有此感覺

數位不能取代底片觀念
最有名的例子是黑暗騎士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堅持:imax用底片拍,他認為數位電影攝影機發色目前仍比不上底片電影攝影機,但哪天比得上他說到時就會放棄底片拍攝

最簡單方法就是同視野底片一張,數位一張來看
倒是有一經驗說明最普遍的135全片幅底片機,相較aspc片幅數位機的優勢
在昏暗陰天下用底片機與aspc片幅數位機拍同一視野,兩張都用全螢幕看
輪廓細膩度雖數位較豐富(贏在解析度),但底片對於粗糙物體表面質感呈現豐富度(如陶質花瓶或斑駁磚牆的細節還是底片較豐富)較有優勢(贏在片幅)
但光線很充足,這優勢就不太出現
這是底片機便宜又大碗的片幅優勢!

以上是個人淺見


數位只贏在解析度 ,

可能在寬容度上可以一拼底片 ,

但是在色彩及立體感上 , 底片大贏 !

現在電影畫面的質感大不如前 , 就是改數位拍攝的關係 ,

只要用底片好好拍 , 其實根本不用拿數位去拍3d !

有人會說 ,底片拍的還不是要轉成數位 !?

我只能說 , 底片轉數位還是只有在解析度輸數位拍攝而已 ,

色彩及立體感上還是底片轉數位大贏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