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wencheng wrote:如果拍攝是數位,拍攝最後的目的就是播放或印出來,而現在的播放或印出設備絕大多數都已經數位化。PS.連儲存設備都是數位化。我不懂,要底片做甚麼用? 可否開釋? 按您的方式來看那書法、繪畫也真的可以廢了。AAAAADADDDDD還真的是看的出來的。
ZephyrWu wrote:在這版問底片要做什麼 ... 我先抱歉,顯然我跑錯版了,在這傳統器材版,我的想法與你們截然不同,我確實不懂你們玩底片的樂趣。目前數位化的大環境,玩底片的限制很多,克服種種現實環境的限制,或許這就是你們的樂趣。以後看到這版討論,我會閃遠一點。
爬山的阿光 wrote:按您的方式來看那書法、繪畫也真的可以廢了。...(恕刪) 書法、繪畫是以藝術的型態存在,這種藝術還會存在很久,這種以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後只會更顯珍貴。現在人已經不太會"寫"字,只會"打"字,以後會拿"真的筆"寫一手好字,會變成專門技能。不過,寫完書法、完成繪畫,還是會用數位方式(網站、FB...)介紹給大眾。在我觀念裡,底片只是承載影像的工具,底片=載體,最重要的還是影像呈現,所以,我一直認為只有會特殊沖洗底片技巧的人,才會持續守在底片世界,我知道有幾位攝影大師研究特殊沖洗技巧,才能讓影像呈現他要的結果,柯錫杰大師是最明顯的例子,我時常看著他的照片,想如何以數位的方法呈現同樣的風格,我一點頭緒都沒有。在底片時代,作品的完成,是從買底片開始,直到沖印出來,完全是純手工,當然有後製,沖洗就開始後製了,老前輩的後製技巧可多了,都是不傳之密,現在可以用數位方法模擬了,只是,從概念到成品的過程,在腦子裡的東西,依然是不傳之密。
chowencheng wrote:目前數位化的大環境,玩底片的限制很多,克服種種現實環境的限制,或許這就是你們的樂趣。...(恕刪) 重點是正片可以不經過數位化過程,直接利用燈箱或者投影機觀賞底片經過底片掃描後數位化後的結果跟直接在燈箱上看底片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不過這種方法無法大量分享,只能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擠在燈箱上拿著Lupe慢慢觀賞,無法大量分享就我自己的經驗,在燈箱上看過正片後再來看掃出來的數位檔案,會覺得完全不視同一個層次的東西!建議有機會的話可以試試看直接透過燈箱觀賞一下正片,而不是網路上經過數位化後的影像。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
以理論的角度來看,正片的色域極高,比方velviadmax就接近4,目前的顯示器無法呈現這樣的色域,所以即使完美的掃描了正片,也沒有螢幕擁有足夠的表現力另外說說幾個底片模擬程式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左上是dxo,右上是replichrome,右下是vsco,左下是掃描的正片,對了,正片種類是VELVIA 100我試過非常多的圖片,發現這些模擬的罩門都出現在綠色,特別是陽光下黃綠相間的場景,所以就放這一組,正片看起來是綠中少黃,呈現被陽光照耀的顏色,dxo和replichrome則是明顯偏黃,非常古怪,vsco還算ok,但有點綠過頭,黃色成分太少,可以看到旁邊的小黃受影響,飽和度也不夠。為了分享所以色域是轉成SRGB,原始顏色是更鮮豔飽滿的,不過綠色的問題在色域轉換前後都是一樣的,模擬的黃色,綠色,紅色都不是很純正,仔細看每張圖都其實還有許多顏色不到位,我就不一一講了。結論是,看你的要求高不高,看場景有沒有會露出破綻的地方,在我看這些程式目前能達到的大概只有掃描的八成,而掃描又只有看燈箱的八成,所以僅僅只能算堪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