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ojjapp wrote:特別是Rolleiflex的眾多機種 先前的敘述可能造成誤解, 已將rolleicord部分的文字修正. 舊版是相對於planar, 而新版是相對於triotar, 並非指tessar本身有分新舊版. 另一併修正誤植的bay I/II/III, 沒有仔細校稿真是抱歉.
JonSnow wrote:測距相機的核心是測距...(恕刪) Jon 大大忘了 F3 了。 F3 是一個大轉折點F3 在當時除了價格低廉合理 品質也相當優秀曾有南極探險隊評比 能在南極存活的相機只有 徠卡 m 系 跟 F3。相較之下 F3 的配件更多更合理更便宜那個年代又剛好碰上經濟大爆炸 大家按快門不手軟在專業影棚往往都是連拍到底 底片像是不用錢的F3 高速過片 + 超大片匣 + 超多配件 應該是當時最先進的系統了相比之下 徠卡在操作上顯得較為精緻 (同意字=麻煩)而在單眼部分 雖然 R系已經推出很久 但好像沒有什麼話題性同時 在那年代 他們家的整體形象已經定型:徠卡就是要買 RF 買 SLR 的就是腦子有洞這個形象 好像直到 R6.2 才慢慢改變(?)至於 Canon 個人不否認它的品質但是 Nikon 當初的F接環策略 成功的抓住不少使用者反觀 canon 在 AE-1 之後 (印象是 FD 接環?)之後就沒在出現什麼值得說的東西一直到 EOS 系列 才算是成功的在所有設計之間找到了它自己的平衡點綜合以上 徠卡整體策略失誤Nikon 策略成功Canon 花了一點時間摸索 但是方向正確Mamiya 個人覺得 RZ 是他的大敗筆。如果只在RB 系統上繼續演化 而不要急著加入電子元素推出 RZ同時加強鏡頭能力 (發色) 哈蘇可能就直接被打死了至於成像⋯ 個人覺得還好之前有人做過測試 印象中解析力其實不會差很多有點類似 把 哈蘇(zeiss, 6x6) 跟 Mamiya (Seiko, 6x7, 但只用 6x6面積放大)同樣放大到三米高 這樣才看的出來差異在發色部分⋯ 不至於說 完敗 但是明顯的⋯ 有待改善⋯⋯⋯⋯不然⋯ 只拍黑白~~~~~~ RB 另一大缺陷是蛇腹補光。相比之下哈蘇直接對焦不用換算加格 這件事就足夠讓很多人直接放棄 RB 了否則就個人來說 RB 最吸引我的理由跟 F3 有點像配件齊全 鏡頭便宜 選擇多現在又加上 二手市場價格大崩盤買哈蘇一機三銘鏡 足可買 RB 大全套像我拍攝主題比較亂的玩家而言 RB 還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後面補充一點點萊卡當年去加國設廠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 螢石螢石在高階鏡片裡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剛好那時候加國發現一個富礦 但是基於軍事跟經濟考量 出口稅金非常高所以才會選定在加國設廠否則在研製 研究部分 對萊卡這樣的系統來說 日本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暗房教父 wrote:Jon 大大忘了 F3...(恕刪) 1. nikon f3 是用電子快門(只有備用的1/60機械快門), 不在本篇討論之機械相機範圍內.2. 其實在單眼風潮下提供leitz營收的還是單眼, 測距機品質再好也難抵擋時代潮流. leicaflex產量與初登場的m4同等, sl年產量1萬多台, 正式超越m4, 成為營收主力, 1970年代後期的電子單眼r3也維持此一水準, 同期的m4-2年產量約6千台, 1980年代前期r4達到顛峰, 年產量2萬多台, 而m4-p仍維持約6千台, 到1980年代後期測距相機開始復甦, m6年產量超過1萬台, 與r5互角, 但若加上產量不固定的機械單眼r6(全部共1萬多台), 單眼的總產量還是較多. 1990年代前期, m6的年產量仍然穩定約8000台, 但r7年產量僅約6千台, 加上產量不固定的r6.2後(全部共1萬多台), 單眼的總產量與測距同等. 1990年代後期, r8一度年產量破萬台, 尚能與m6競爭, 但世紀末時機械相機的復興與測距相機的重新評價使其年產量大幅衰退, 測距機再度成為leica銷售主力, 本世紀初r9產量更是遠不如mp, 不買leica單眼的風氣也是此時成形, 畢竟沒有自動對焦的leica電子單眼已經落後日本相機10年以上.3. canon ae1電子單眼的暢銷不只使canon在海外揚名, 也讓canon下定決心以電子自動相機為開發方向, 促成日後eos系統的出現. 但是fd並不是只有ae1成名, 之後還有升級版的a1(同時有快門先決與光圈先決), 1980年代初有成為洛杉磯奧運指定機的 new f1(比nikon f3有更多可用的機械快門), 最末期還有成為eos外觀原型的t90. 1980年代末具備自動對焦的eos系統登場, 1994年eos1n以更強大的自動對焦擊敗nikon f4, 成為電子單眼的王者.4. 如果mamiya rb67有水準以上的鏡頭, 那其很可能會與hasselblad齊名, 但個人認為不會完全取代, 一來hasselblad 500型是為手持開發, 與主要作為室內使用的rb67市場未完全重疊. 二來rb67遲至1970年才上市, 1950年代就登場的hasselblad 500型早已培養一定數量的愛用者. 就如1990年代canon相機雖勝過nikon, 但nikon並未因此消失.5. 德國就是螢石的重要產地, 1930年代後期zeiss以之作為鍍膜材料, 用以抗反光並降低色散, 1940年代其他廠商也跟進. 螢石雖不常見, 但也不是很稀有昂貴, 當時除德國外, 歐洲的英國/捷克, 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非洲的南非, 大洋洲的澳洲都是重要產地, 戰後南非和墨西哥甚至低價出口打擊其他國家的礦業, 很難想像leitz將備用工廠蓋在加拿大的主因是一項不難取得的礦物.6. 以天然螢石結晶製成低色散玻璃非常困難, 1940年代開始歐洲廠商以效果相近但帶有放射性的二氧化釷或二氧化鑭代用, 也同樣稱為螢石玻璃. 1960年代 canon 則開發出合成螢石結晶製造低色散玻璃. 這二者都與天然螢石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