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Snow wrote:另外,m42機種若有開放光圈測光功能者(如 pentax 或富士),與其他相機/鏡頭間的互換性也不高。 M42開放光圈測光.個人所知有3家.連動方式皆不同.除了PENTAX SPF.ES系列 .FUJICA ST.AZ等系列.還有MAMIYA DSX 1000 以及 MSX 500系列等.[以上參考.如有錯誤.還請行家高手們的指正喔!]
這個問題我來講解一下十多年前,這問題困擾我很久,現在我完全理解問題所在其實就是鏡尾太長,按下快門時,測光擋板向前,卡住鏡頭,以至於快門按不下去改鏡太麻煩,如果相機測光已經壞了前面網友有放上ZEISS 35TM照仔細看下方的圓處,有一個半月型簧片把它拆了,因為按快門時,他們有一個前傾動作這個前傾打到鏡尾拆了它就可以801我不確定,但35STM我可以掛保證,一定可以因為我就是這樣處理,我有兩台,一台可測光,一台不可測光,不能測光的就改為可以上銀鏡CZJ的公分鏡都有大屁股公分鏡的好,我認為在於色彩濃豔,一般鏡比較便利端看選擇
老何boss wrote:M42開放光圈測光.個人所知有3家 還有產量很低的pentacon super和過渡用的olympus ftl,當然這二台並未發生太大的影響力。而1970年代東德pentacon人民公社開啟了另一種方式,除生產傳統型的l / ltl / mtl相機與鏡頭外,另開llc / vlc / plc / ee相機與eletric鏡頭產線,機身與鏡頭間透過電子接點溝通,在享受便利的開放光圈測光之時,保留與傳統m42機身與鏡頭之互換性,不過影響力也不高。
JonSnow wrote:另開llc / vlc / plc / ee相機與eletric鏡頭產線,機身與鏡頭間透過電子接點溝通 以前有收藏過PLC3.以及EE3.機身的接環上面有電子接點.因為專用電池特殊.也不好買.故而影響了流通性與使用意願.eletric電子接點的鏡頭.沒收過.舊圖分享如下:
東德zeiss jena應該是在1952年左右將鏡頭焦距單位從cm改為mm,番號是340多萬,但最早並非1949年(contax s及praktica上市)的320多萬,番號310多萬即有m42鏡頭存在。然而,相機未上市怎麼可能有鏡頭生產,故過去認為是事後更換接環,後來才發現1948年時第二代praktiflex有提供m42接環版本,從而確認1948年已可能生產m42鏡頭。戰後至1950年代初的東德zeiss鏡頭(約與焦距單位為cm時同期),發色偏暖,與戰前的zeiss較接近。之後的鏡頭則發色偏冷,逐漸呈現自己的特色。在數位轉接風潮開始前,m42鏡頭價格不高,焦距單位為cm的東德zeiss鏡頭,成為zeiss鏡頭的低價代用品。若欲購買焦距單位為cm的東德zeiss鏡頭,需注意不要誤買同為螺紋接環的m40鏡頭(即praktiflex的原始接環)。不過,在東德m42鏡頭普遍暴漲的今日,一萬多台票已可買到21世紀初cosina代工的zeiss zs鏡頭,不論成像或發色或妥善率都遠在東德zeiss之上,既然同樣價格能買到正港zeiss m42鏡頭,何須屈就於品質較差的代用品。
JonSnow wrote:東德zeiss jena...(恕刪) 我記得當初看人家分享老鏡的文是有提到現代鏡因為種種關係,相對對比度較低老鏡沒那麼多校正用的鏡片,色彩比較濃郁所謂蔡味、德味現在鏡其實kit鏡,相比老鏡,不論是解析力,或是MTF,都優於老鏡但是為何玩老鏡,大概就是圖個不同趣味吧。
ken902 wrote:是有提到現代鏡因為種種關係,相對對比度較低老鏡沒那麼多校正用的鏡片,色彩比較濃郁 真是奇特的說法,一般理解是色散越低,反差(清晰度)和彩度(鮮豔度)越高。舉例來說,同廠牌同時代的鏡頭中,有apo者之成像總是特別清晰鮮豔。過去沒有電腦計算,難以使用非球面鏡片修正球面像差,為了鏡頭解像力,只能使用低球面像差的高折射率鏡片,付出的代價就是高色散。而現代鏡則可使用低色散之低折射率鏡片,再輔以非球面鏡片修正球面像差達成高解像力,甚至進一步採用apo消除色散,再來現代鍍膜也有能力提高折射率(低球面像差)並降低色散。故現代鏡頭的特色為高解像力,高反差且高彩度,水準全面勝過舊鏡頭。但是舊鏡頭也並非完全無用,高反差並非全然受到歡迎,鏡頭軟才能呈現柔美的影像;再者,球面像差越低,影像的空氣感也越低,容易顯得過於平面。總之,現代鏡頭的成像水準雖優異,但特定氣氛的影像還是要用舊鏡頭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