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ar wrote:雖然這不是RF,但是...(恕刪) 謝謝!! 真的很酷! 我找了一下: ”This made the camera attractive for ambitious tourists who wanted to use one fine camera for both slide films and negative films. ”照片及引言出處: http://www.camerapedia.org/wiki/Contaflex_(SLR)Normal back vs Magazine back. 體積上沒有很大的差異呢!Source: http://www.pacificrimcamera.com/pp/zeiss/contaflx/super.htm
恕我直言這種東西決不可能研發出來不是技術問題是巿場問題現在數位機當紅,相機場決不可能走回頭路去弄傳統底片相機的東西他們花在數位上比花時間在傳統相機上更容易回收目前的世界經濟決對是消費巿場決定一切,消費者希望有高科技跟低價格的東西製造商就會做出可以高科技又把價格壓底後可以一堆人瘋狂來買的玩意底片機己經沒巿場了(有點傷感...畢竟我自己有十幾台底片相機,也沒買過數位相機)所以目前在135或120系統上的傳統底片應該己經算是停滯狀態了應該各大名牌廠也很少研發了,跨不到數位門檻的,只能慢慢消失了
joykafka wrote:不用客氣啦. 我也是...(恕刪) 我也是希望傳統底片還能生存下去..畢竟我有十台底片機,雖然也不是什麼名牌貨但也是多少有點心血在話說回來.一般攝影師若有你那種需求,大多是多帶幾台相機,有時並不是為了要換不同型底片的需求.而是沒時間換鏡頭像運動記者有的多半準備二台相機以上,因為要配合不同焦段,那種分秒必爭的工作不可能花個幾秒在換鏡頭,所以直接每個機身都用不同焦段鏡頭另外你的方法很像早期玩黑白沖片時做zone system時最希望有的方法因為zone system的拍攝需要每捲都不同的曝光量跟沖片時間所以135系統很難完整實現zone system
Fox_huang wrote:話說回來.一般攝影師若有你那種需求,大多是多帶幾台相機,...(恕刪) 多帶一台底片機, 大概就是再少帶兩顆 dSLR 的鏡頭. 這樣更難過呀.快速的工作或是各種旅拍、野生動物、微距、運動等等需求, 可以靠一台 dSlr 來解決.只是想要享受下一點拍底片小小的樂趣, 也是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