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7185 wrote:請問空氣大,這句話小...(恕刪) 當我們拍 RAW 檔,後製進行銳化的時候,物體邊緣會出現白場溢出,也就是噴白邊。某些情形下,只要一動到銳化選項,+1 的時候就有白邊噴出來,就代表鏡頭的解析能力,已經超過了感光元件的實際像素。這只是一種測試的方法,但小弟要強調一件事,解析度並不能代表鏡頭的全部,不需要為了這個拿每一顆鏡頭來測試,無謂浪費相機的反光板和快門壽命。
原來是拍raw檔,再後製銳化,所發生的情形。小弟只拍jpg,拍完即是成品,若不滿意就重拍,很少後製,難怪會不知道這種情況謝謝空氣大的解答。大大有提到“解析度並不能代表鏡頭的全部”大大有空嗎?想請問:一顆鏡頭除了解析度,還有什麼要素必須去注意?要如何去磨合一顆鏡頭?如何的把一顆鏡頭的特性去挖掘出來?還望大大不吝指教若知道如何磨鏡的諸位大大也歡迎提出高見小弟恭候聽聞了
sn17185 wrote:原來是拍raw檔,再...(恕刪) 沒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啊,每個人注重的特點就不同。例如有些人喜歡跟陽光對幹,所以特別重視抗耀性能;有些人喜歡拍夜景,所以特別重視星芒形狀;有些人愛玩散景,所以特別重視二線性;有些人喜歡收鏡頭來炫耀,所以特別重視品牌及稀有度。所謂的磨合,也就是透過實拍,了解到這顆鏡頭有什麼優點,還有什麼缺點。例如弱光色彩一流的 Pancolar MC,硬要拍高調人像,然後抱怨色彩淡又容易過曝,這是無理。例如近拍效果超好的 Flektogon MC,硬要拍無限遠大景,然後抱怨這顆 35mm 廣角成像平板,也是無理。例如 DKL Skoparex 這個針對底片邊角彎曲度調整像場的鏡頭,硬是抱怨轉接全幅數位時邊角畫質差,更是無理。總之不論是老鏡還是現代鏡,只要多拍,總會知道鏡頭的脾氣。不要只聽網路上別人的評鑑(包括小弟我的說法),人像鏡並不是只能拍人像,長焦鏡也不是只能玩散景。自己多拍,什麼場合都拿來拍,才能了解鏡頭的特性。
sn17185 wrote:謝謝大大的建議,只是...(恕刪) 濕度控制在40%~45%,太乾對鏡頭內部的潤滑油及橡膠材質部份不利,但是最好的建議還是有事沒事多拿出來把玩,才不容易故障,不然就學部隊定期高裝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