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一個底片機的問題


masaka wrote:
那個……其實喵兔只有一種型號就叫做"mju II",它是「喵萬」的後繼機

您說的其他型號是「喵其他」像是"mju 600"、"mju zoom"之類的


喵兔絕對確定有 zoom 的款式(因為我手上就一台)。


轉帖 http://blog.yam.com/qoobaby/article/16973841

作者是柯克·塔克 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一位職業攝影師對徠卡M6及其鏡頭的評論
似乎每一位元搞攝影的人都會對徠卡M系列照相機說出一些自己的觀點來,然而,卻很少有人真正地擁有一台M照相機並長時間地使用它,從而真正體會到究竟是哪些特點使其成為名噪一時的攝影利器的
目前M6的最新型號是M6.72 TTL和M6.85TTL。M系列家族自1953年的M3型開始,至今所有型號都是聯動測距式機型,攝影師無法從取景鏡頭內看到被攝場景,而是通過取景器 內的明亮視場框線來確定場景範圍的。在取景器的中央有一塊淺黃色的矩形區域,那就是聯動測距器,它是根據三角測量原理來工作的,用戶通過淺黃色區域內的雙 影重疊來對焦。這種通過聯動測距器完成雙影重疊式對焦的系統如果在設計上和製作上都很精密的話,那麼在50MM標準鏡頭和廣角鏡頭上其對焦精度是非常高 的,要明顯超過手動對焦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因為在單反機上進行手動對焦,你只能通過你的眼睛來判斷景物是清晰還是不清晰,而聯動測距器在這方面更具“二元 性”。

使用聯動測距器對焦,不管景物是否合焦,你在取景器內都不會看到像在單反機上那種取景器內突然發暗的現象。在環境光較低的情況下,人眼對清晰程度的判斷力 會隨之下降,這時候使用手動對焦單反機顯然是不太可靠的,而使用聯動測距器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在低環境光和使用小光圈鏡頭的條件下,聯動測距式照相機顯 然更容易調焦。

此外,使用聯動測距式照相機,用戶能很好地掌控其調焦功能。即使是最頂級的自動對焦單反機也有可能出現焦點失誤的問題,造成主題失焦而非主題合焦,而這一問題在單反機的取景器內是很難發現並糾正的,但使用聯動測距式照相機就不會出現這一問題。
我是如何使用我的徠卡M照相機和鏡頭的
在你無法長時間停留或者無法對景物進行擺佈的時候,徠卡M照相機的用處就體現出來了。你是在用徠卡M捕捉並記錄著稍縱即逝的瞬間。我經常向其他攝影師推薦 徠卡M作為拍攝婚禮的照相機。最近,我受客戶委託為一家慈善醫療診所拍攝照片。客戶希望拍攝到醫生、護士、藥劑師和管理人員為患者提供服務的場景,並要求 拍攝過程不能干擾患者就醫,也不能擺拍,而且對照片的色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他們還要把這些照片用在海報和宣傳冊上。類似這種典型的拍攝任務,我想徠 卡M是最能勝任的!我帶了三台照相機:兩台M6,一台M5。全都安裝了柯達的Supra 400彩色負片(這種膠片的顆粒非常好,在低照度條件下拍攝時很容易校正)。三款鏡頭:35mm Summicron Asph.,50mm Summilux 1.4,90mm APO Summicron。兩台M6分別配備50和35兩款鏡頭,用一長一短兩條皮帶掛在身上,M5配備90鏡頭斜掛在肩上。我安靜地並且耐心地等待著我期望出 現的場景。

徠卡M照相機使用起來是非常安靜的。取景器內的畫面非常明亮。因為在取景視場框線外面的畫面也是可見的,所以想調整畫面也非常的容易。我用配備50MM鏡 頭的機器對室內進行快速的測光,並記住一組測光數據。在診所的每一間屋子內通常只存在2到3處的測光差別,所以我把所有機器和鏡頭都放在相同的檔位上。當 被攝對象發現我在屋內時,我就儘量不與他們的眼神接觸。當我覺得我對他們打擾的時候,我就會主動從他們的視線中消失。我從取景器內掃視整個屋子以尋找合適 的拍攝位置,一點一點地移動機器以獲得最滿意的構圖。我用視場框線預視撥杆來確定其他焦距的構圖場景。在按動快門時我儘量找一個可以倚住身體的東西。我盡 量不讓我的情緒受別人談話的影響,以便按照預先的構思來專心拍攝。

如果你聽到一個吸食海洛因成癮的人或者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在呻吟,你的情緒一定會受到影響,但你構思的場景並未改變,而且也不會影響到你的膠片,所以,要盡 量克服這種情緒上的影響。照相機工作時是如此的安靜,以至於患者和醫生經常忽略了我的存在。我經常用這種方法來完成拍攝會議及其他需要安靜的拍攝任務。在 一個12平方英尺的診室內,馬達卷片器的雜訊聽起來就像是開槍一般響。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喜歡使用f2和f2.8這兩檔光圈,只有在需要時我才調整快門速度。如果用單鏡頭反光型照相機,幸運的話我可以在低於1/125秒的速度上手持相機獲得清晰銳利的照片。而用徠卡M機我可以很輕鬆地在1/15秒的快門上拍出同樣品質的照片。
在拍攝之前我先對室內進行測光。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是對我的棕褐色手背進行測光的(窮人的隨身測光表),根據測光結果設置好快門和光圈後,我就很少再去 看測光表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相同的場景下,我對曝光的估計與徠卡M的實際曝光結果越來越趨於一致,在最先進的尼康F5身上我卻找不到這種感覺。我想其 原因是,當我對著手背進行測光時,相機測量的是照在手背上的光量,而這個光量在拍攝過程上幾乎是不會改變的,所以我就不用理會測光表了。而徠卡M又沒有自 動曝光功能,所以也不會讓我分心去考慮使用這種功能。而當我使用尼康F5的時候,我總是被它的自動測光系統發出的蜂鳴警告聲所打擾。當我把鏡頭對準醫生的 白大褂時,尼康F5會提示要進行一點曝光補償;當鏡頭指向患者的深色毛衣時,尼康F5又提示要進行一點曝光補償。
每次像這樣使用徠卡M6完成我的拍攝任務時,我通常能得到的最大的贊許就是:“唉,你的工作太安靜了,我幾乎忘記了你的存在!”
使用一台結構簡單的、非自動化的、使用測距器的徠卡M照相機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1、最為安靜的快門。 快門的雜訊非常小,通常在室內的說話聲都可以掩蓋快門釋放的聲音。一般說來,越少分散攝影師注意力的照相機越是好相機。
2、在所有的35毫米照相機中,徠卡M是使用廣角鏡頭時調焦速度最快和最為精確的。使用徠卡35MM、28MM、24MM、21MM鏡頭在大光圈時仍能獲取非常清晰銳利的照片,攝影師無需再為使用單反機時容易出現的焦點偏移或者失焦的現象而擔心。
3、說到鏡頭,大家應當注意到,曾經有無數的雜誌、網站和測試報告,以及無數的專業攝影師發表過評論,都認為徠卡鏡頭(尤其是它的廣角鏡頭)是世界上所有35毫米照相機中最好的鏡頭。徠卡鏡頭在大光圈下的成像依然銳利無比,讓你在拍攝時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4、徠卡M6的一個主要優點是其非常普通的外觀。它看起來完全不像大型的專業相機,配有馬達、可更換棱鏡,還有龐大的變焦鏡頭群。絕大多數人面對M6都不 會想到它是攝影的利器,都會把M6錯誤地看成是一台陳舊的傻瓜機,因而他們會相當地放鬆並去掉戒備之心。所以,當你需要偷拍的話,徠卡M6就是最合適的機 器。
5、沒有複雜的機械和電子結構,再加上德國精密的製造工藝,造就了M6非常高的可靠性。一家持公正立場的雜誌曾經報導過:尼康和佳能照相機的設計目標是確保快門有15萬次的使用壽命;而徠卡M6設計的壽命高達40萬次。
6、由於沒有反光鏡系統,所以徠卡M在確保快門柔順以保證照片品質的同時,無需在鏡頭設計上做出什麼折衷。徠卡M的上述其他優點也有賴於這一特點。
實際的評論

我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版本的M6大約兩年時間,它們只是取景器的放大倍率和取景視場框線不同。M6.72有28MM至135MM鏡頭的取景視場框 線,M6.85有35MM至135MM鏡頭的取景視場框線。這兩款機器中,我更喜歡M6.85那款,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我用它和50MM鏡頭來拍攝照片,它 配備50MM鏡頭時,其他焦距的視場框線在取景器內是不可見的。稍大一些的放大倍率使得構圖和調焦更為容易一些。在下述的評論當中,如果不是特指,我所提 到的照相機都是指徠卡M6。
如果你使用35毫米自動單反機或者自動聚焦單反機的時間較長,那麼初次使用一台手動的測距器式照相機,你可能會搖頭歎息:我怎麼花了2500美元買了這麼 一個原始的東西呀?一開始甚至覺得在徠卡M上安裝膠捲都是很困難的,但不久你就會喜歡這種安裝膠捲的方式的。徠卡M機身的人體工學設計比以往我們已經適應 的大多數機器都要好;簡單但精心設計的測光模式使測光的過程變得更為科學,避免了攝影師的猜測。鏡身上的景深表使攝影師們更願意使用超焦距方式拍攝,更多 地考慮在合作中運用景深效果。你可以帶著徠卡M去赴宴,去赴約會,甚至去參加會議,但絕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然而,真正讓你相信徠卡M確實與眾不同的,是你通過它的取景器看到了畫面!那種感覺是非常清晰也非常明亮的。讓絕大多數嚴肅的攝影師們最感興趣的,是取景 器內只有底部有一個很簡單的曝光指示燈,其他令人感到煩擾的字母、數位、指示燈或者箭頭都沒有。如果你像一位職業攝影師那樣使用專業測光表來測光,那你甚 至可以把徠卡M6的電池給取出來,相機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但連那個測光指示燈你也會看不見的。
當我裝配50MM鏡頭在街頭或者在嚴肅的會議室裏拍攝時,取景視場框線浮 現在取景器中央,視場框線以外的場景仍然是可見的。這才是徠卡M6最吸引我的特點。這一特點可以讓我隨時根據需要進行構圖調整,對畫面做出取捨。這與單反 機好象在把拍攝位置強加於你的感覺不同,徠卡M6還可以告訴你在你將要拍攝的場景四周還有什麼東西。

當我重新開始使用徠卡M6這種手動機器之後,我注意到我的拍攝方式最大的變化就是越來越關注取景視場的邊緣。由於不會受到來自於照相機的多種約束,我可以 只調焦一次就不停地拍下去,直到我或者我拍攝的主體改變位置或距離。因為創作的過程變得十分輕鬆,所以我拍攝的照片開始變得越來越生動,我也能完全自主地 透過取景器來控制畫面。更進一步說,徠卡M6的“自由式”取景器讓我在拍攝過程當中更加主動地去付出創作的努力。
徠卡M6機身前面的一個小撥杆可以讓我不必安裝不同焦距的鏡頭就能看到它們的取景視場。當我執行旅行拍攝任務時,我通常只帶一個鏡頭。兩個機身和四支鏡頭 在拍攝包內所占的空間大約與一台尼康F5和一個配套鏡頭所占的空間相等。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對於海外長途旅行(或者在街道上遊逛)來說總是更好的。以前我 曾經在旅行中攜帶如下器材:
兩台尼康F5,一支80-200/2.8變焦鏡頭,一支20-35/2.8變焦鏡頭,一支Noct-Nikkor 58mm f/1.2標準鏡頭,一支85mm f/1.4鏡頭,再加上充足的備用電池。這些已經將近20磅重了,這還不算閃光燈、膠片、各種連線以及必備的附件的重量。通常情況下,我還要帶一台較小一 些的尼康N90或者F100,在拍攝任務的間隙,我可以拿著它到街頭拍一些片子。應該說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有20多磅重了,即使是最大號的杜馬克攝影包也得 被塞得鼓鼓囊囊的。

背著這麼一個大包,即使步行一個街區,也委實是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鍛煉,而且我感到後背也很疼痛。因為配套鏡頭都比較沉重,而且單反機還存在反光鏡的震 動,所以三腳架幾乎是必不可少的附件。而且,你也許已經注意到了,許多用自動聚焦專業單反機的攝影師經常用閃光燈拍攝,這都是因為他們無法保證這些沉重的 器材在手中的穩定性。
而現在我通常攜帶如下器材旅行:兩台徠卡M6;一支21mm ASPH鏡頭;一支Tri-Elmar 28-35-50三焦距鏡頭(這是徠卡生產的變焦鏡頭,有三個焦段,非常小巧和緊湊,即使在全開光圈時成像依然優異);一個為28mm鏡頭配用的有明亮視 場框線的獨立取景器;一支50mm Summilux f/1.4和90mm APO Summicron鏡頭;一個小型的徠卡桌面三腳架和一個小型的SF20型閃光燈。全部器材加在一起總共只有6磅多重,可以放在一個中號的杜馬克攝影包 內,而且還多出不少空間裝膠捲。除了缺少長焦距鏡頭外,這套器材比尼康的同樣配置要輕得多,但總體成像品質要選勝於尼康。
先看看21MM鏡頭。尼康的那支20-35的變焦頭除了四角之外,成像還是非常銳利的,但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變形。要想使四角與中央的銳度相當,至少要把光 圈收縮到f/5.6或者f/8,但這樣就限制了在室內的手持拍攝,必須使用三腳架或者閃光燈。而徠卡的21MM ASPH鏡頭即使在大光圈下也不存在變形,而且在大光圈下其四角的銳度和解析度與尼康鏡頭在f/5.6時的中央區域相當。用M6配合21MM鏡頭進行拍攝 是一件十分令人愉悅的事情。在其他焦距的選擇上,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尼康的80-200更為實用,因為它涵蓋了徠卡90mm APO Summicron鏡頭的焦距。但事情並不完全如此。我的長焦鏡頭多用於拍攝肖像和為會議拍攝資料照片。在拍攝會議資料照片時,我通常都坐在第一排,這樣 可以清楚地看到發言者的面部表情,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參會人員對我的注意。在這種場合下,閃光燈是絕對禁止使用的。
我通常使用柯達的Supra 800型膠片,並在鏡頭前面加一塊80C濾鏡。這塊濾鏡的作用是在碘鎢燈照明條件下使用日光型膠片時可以做一部分的校正,剩餘的校正放在沖洗照片時完成。 但80C濾鏡也會吃掉一檔的光圈。這裏有兩個選擇:巨大而又沉重的尼柯爾鏡頭,在2.8光圈時使用1/60秒的速度;或者是徠卡90毫米鏡頭在2.0光圈 時使用1/125秒的速度。猜猜看哪一個選擇更有利於手持拍攝?猜猜看哪個鏡頭在大光圈下表現更銳利?沒錯,是徠卡!
此外,徠卡還有一些在某些特殊場合下極為重要的特性:非常安靜的快門,非常安靜的手動過片,非常安靜的手動倒片!

尼康在此的一個優勢就是它的80-200變焦頭所能達到的遠攝效果。但是,使用的焦距越長,那麼因為反光鏡震動和手抖動而對像質帶來的影響就越大。令我感 到吃驚的是,對用M6和90MM鏡頭拍攝的照片做局部放大,其銳度甚至要好于用尼康拍攝的未做放大的整幅照片。顯而易見,使用徠卡M6和鏡頭,你可以得到 以下的好處:使用定焦鏡頭,在大光圈下得到非常銳利的圖像,更高的快門速度,更容易操作的體積和重量。
徠卡M照相機的不足之處:
儘管我使用徠卡M6來完成我的幾乎全部拍攝工作,但實事求是地說,它還是有一些弱點:
1、徠卡M6不適於運動和野生動物攝影。它的最長焦距鏡頭僅為135MM,儘管它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135MM鏡頭之一,但那些專門從事運動和野生動物攝影的職業攝影師會告訴你,他們使用的最短焦距鏡頭是400MM的。
2、卡M6也不能作為抓拍機使用。你必須手動測光,手動設置快門和光圈,還必須手動調焦。還有就是你必須學會在徠卡M6上的那種非常古老的安裝膠片的方法,因為它沒有自動安裝膠片的功能。
3、徠卡M6也不適於在室外進行閃光補光拍攝。它的最高閃光同步速度僅為1/50秒。也許唯一適合它進行室外閃光補光拍攝的膠片就是Agfapan APX 25型,但現在這種膠片已經停產了。
4、徠卡M6也不是影室攝影的第一選擇,因為它不能預視景深,也不能使用寶麗萊後背進行曝光測試。但我也曾經用徠卡M6和90MM鏡頭在影室內拍了一些非 常棒的肖像照片。徠卡M6使用起來是非常順手的,但機身只是整個攝影系統的一半,許多攝影師都把注意力放在鏡頭上面。
幾款M系列鏡頭評論
世界著名的工業設計大師阿萊西(Alessi)認為,徠卡M系列照相機是二十世紀僅有的幾件他認為如此之完美以至於無需再做任何改進的工業設計產品,而徠 卡M系列鏡頭則是最致命的誘惑!在下一段落中,我將談一談徠卡M系列的幾款鏡頭,並將它們與我曾經使用過的尼康、佳能和康泰時G系列的同檔次鏡頭進行一下 比較。作為一名攝影師,我使用的膠捲數量是很大的,每週大約都能拍攝100-200卷。因為我在短時間內如此頻繁地使用我的照相機和鏡頭,所以,我對它們 的真實體會對業餘攝影愛好者來說可能要經過數年才能得到。況且,在高強度的使用條件下,器材的優點和弱點都會充分地體現出來。
kennywoochiu wrote:
照片只佔拍照過程的一小部分

是這樣嗎?

就我了解開屌車有助於提升一個人的水平及大家對他的價值

但我始終相信在攝影方面 最後能讓大家尊敬的 仍是照片本身...(恕刪)


某個論點來說....這句話是對的!!!
尤其是拍底片機.................................
這麼新的f-301,除了商家外...應該很少見吧!!!!應該比板上很多人年紀還要大吧!!

很普通的底片機....但是要拍一張照片....從構思到按下快門那過程確實大過照片...

小环子 wrote:
這麼新的f-301,除了商家外...應該很少見吧!!!!應該比板上很多人年紀還要大吧!!


真的很少見耶!!

應該很少人會花錢買這一台!!!


小彭新城 wrote:
真的很少見耶!!應該...(恕刪)


20幾年前....窮學生 有相機就很偷笑啦!!!!!

那時候....老師一個月薪水才多少啊?
kennywoochiu wrote:
但為何還是有些人很崇尚底片機的機身
比方說FM2 徠卡等 或甚至很多底片的傻瓜相機 如 喵兔 contex的相機

不同形式的相機混為一談就不易說清楚了
以輕便相機來說,你所舉例的喵兔,又輕又小,開機方便,大光圈,鏡頭成相不俗,甚至還有點測光,主體過暗還會自動補光......實在是太好用了,但因為鏡頭就在機身上,所以跟SLR不一樣,是無法分開談論的。
至於SLR,現在還有一堆人推崇某些機身,我建議,最好你親身去試試看,你就會知道那些大家朗朗上口的機身到底有什麼強處,當然,有些機身你想買可能都買不到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kennywoochiu wrote:
最近剛進入底片的世界
買了一台canon EOS30...(恕刪)

建議換成個位數字的 1, 3, 5 機身吧,不然沒有點測光。
我就是為了點測光,最後找了 EOS 5 ,
Canon實在很會做產品區隔(朕不給的、你不能搶)。

kennywoochiu wrote:
但為何還是有些人很崇尚底片機的機身
比方說FM2 徠卡等 或甚至很多底片的傻瓜相機 如 喵兔 contex的相機
雖然說拍出來真的很有味道
但我一直不能理解底片機本身到底如何影響底片的成像

如上所述,當需要在高反差場景精確測光時,
沒有點測光就是憑經驗用猜的(當然也可以用手持測光表)。
再來,有沒有反光鏡預鎖也是在極端挑剔成像品質時的一大關鍵。
曝光補償是 1/2EV 或 1/3EV 也代表對於曝光控制的精密度。
快門速度的範圍也是應付不同場景的必要工具。
閃燈同步速度越高越能夠使用鏡頭的大光圈(高速同步?先問問棚燈接不接受囉)。
還有就是機身對於底片拍照時的平整度也會影響合焦的準確度。
底片機的機身還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快門延遲
專業機的快門延遲比入門機要短很多
如果你覺得這個沒什麼差也沒關係

還有一個就是觀景窗的視野率
專業機都會接近到100%的視野率(看到的景就是拍出的範圍)
但入門機種因為成本考量
五菱鏡比較小
所以視野率通常只有90幾%
甚至到8字頭都有

另外測光的準確度在底片機是很重要的
因為底片要洗出來才知道結果
不像數位拍出來發現測光不是你想的樣子
還可以馬上調整EV再拍幾張
好的機身測光準、發展到後來有不同的測光模式可選
以Canon T90來說
有三種測光模式
其中點測光還可以測十多個點記憶後計算平均值

還有Nikon F5的RGB測光系統
可以偵測出你要拍的畫面是什麼顏色
再針對不同顏色自動作曝光補償

要再講下去還有很多好講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經典與樂趣~及它已不復造!

為何仍有很多富豪買的起藍寶堅尼與法拉利與寶時捷,卻仍在收集復古的經典車款,有些甚至拍價遠超過當時所值的好幾倍?它們燃燒效率好嗎?它們有跑的更快嗎?它們是自排嗎?甚至搞不好連毛病也一堆,但還費盡苦心維修找零件替代?

就好比相機連個自動對焦自已對、光圈都要自已調,有些舊相機連測光都沒有,原因就在那樂趣與價值感不同,相機一樣的是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經典,相信會玩舊相機的人,往往都不只一台舊相機,原因它們有個自的個性與價值。
www.facebook.com/twhiwei/
底片機本身對底片的成像並沒有直接關係
但一台好底片機,可以幫助拍攝者順利的拍攝,讓底片的成像更接近拍攝者想要的
當然,這是單指獲得照片本身,若將範圍擴大到"玩賞"的範圍
所謂的"好的相機",就每個人所認定的皆不同了



舉例來說,在不討論底片成像的話,上面這兩台120片幅的相機就是很明顯的分野
左邊的CONTAX 645,它擁有與一般135 SLR同樣的性能,自動對焦,可光圈先決快門先決,+-兩格的EV值調整,1/4000的快門,自動上片與退片(失誤機率幾乎是零),還有手把可接~~

像下面這張,從拿起相機到拍好照片,5秒鐘以內搞定~



右邊的Hasselblad 500C,則是標準的3M相機:全金屬,全機械,全手動~~手動的意思就是手動對焦,手動調整光圈快門,手動過片退片(我昨天才因為退片時忘了多轉兩圈,後面幾張毀掉),快門速度只有1/500(2系列除外),雖然也有手把可接,但大部份時間我絕不會想裝上去...

像下面這張,我那天站在那,用數位相機測完光,算一下大概的對應光圈快門數值,然後調整光圈快門,構圖(腰平總要久一點),然後深呼吸閉氣...按下快門,時間?那根本不重要~



基本上,這兩台都是好的底片機身,雖然就功能與便利性來說CONTAX 645要遠遠超過Hasselblad 500C,不過Hasselblad有3M加持,這對喜歡聽齒輪聲的我來說是無法抵擋的吸引力...哈哈~

先這樣吧,希望這些對樓主能有幫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