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wu0505 wrote:
有沒有一種可能

在記者的面前,介紹自己的收藏,

搞到最後好像也只能炫富/或者只能讓他寫出類似炫富的文章而已

難道要跟記者一一解釋SWC/M 的Biogon鏡頭變形如何低?

其實如果仔細看左側的部分,每張小照片都有還算簡潔的說明,
只是內文可能被編輯要求炫富一點才有噱頭。


jimmywu0505 wrote:
要是趙嘉受訪,怕是也會被形容成一個器材狂而已

他不是嗎?...
雖然我才剛訂了他的一本新書...
看了他的facebook的照片

好似也是會照相的人

還特意收藏120底片冰冰箱??

ysrl wrote:
有錢真好[蘋果]男人...(恕刪)
什麽樣的人過什麽樣的生活
http://www.flickr.com/photos/never_house/

id714458 wrote:
靠~真厲害
我真的無法想像上千台相機擺在一起的樣子
大大能提供一下照片嗎
拜託~~~

我也很想看看上千台相機一起展示的規模,那應該是十分驚人的陣容。

jimmywu0505 wrote:
在記者的面前,介紹自己的收藏,
搞到最後好像也只能炫富/或者只能讓他寫出類似炫富的文章而已

台灣媒體的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不過他習慣收整套,從機身到整組鏡頭買一堆投入資金:至少300萬元這兩句話不論是記者說還是自己說,大概都有點不懂Contax和Leica兩套頂級RF機的行情,因為戰前的Contax Topogon行情可能近百萬(台幣),Biogon便宜些但也差不多十幾二十萬、Fernobjective 500mm也如此、Olympia Sonnar 180mm f/2.8也得十萬上下。如果加上Ur Leica(Hmmm,我不知道多少錢、但這種博物館級珍品計價大概以百萬做單位),Leica 0的復刻版也要十幾萬。所以要買到Contax和Leica的所有機身和鏡頭全套、而且品相還要好,300萬恐怕還大大不足。

小彭新城 wrote:
光這一句
"他接觸Zeiss Ikon鏡頭的CONTAX旁軸相機後,再也沒碰過CANON及其他日系機種,同時,一腳跨入旁軸相機的經典,Leica的世界。"
我就覺得這位仁兄不是在"玩相機"
真正把玩相機的行家 是一視同仁的吧!!

這也說得通,但另一方面因為相機類型太多,基於興趣、財力等等因素,恐怕還是得有所取捨,不論是收藏還是玩都如此。

martin0215 wrote:
有時候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不見...

很多相機和鏡頭真的就是如此。上個世紀有人要便宜出讓一個Reflex Nikkor 2000mm f/11(總生產數約280+個)給我,興沖沖帶了相機去測試,拍到的結果實在不必多說、看Reflex Nikkor 1000mm f/11就可以知曉一二,但價格卻開到和Carl Zeiss Mirotar 1000mm f/5.6(總生產數23個)還高,而Mirotar 1000mm f/5.6的品質有口皆碑,自此之後對Nikon的這個鏡頭就興趣缺缺了。

超級不行者 wrote:
但,只收不用,
"相機"的意義在哪裡??
買幾本年鑑會不會更全。

很多古老相機已經是不能用、也修不好了、也或許原先使用的感光媒體已經不存在,但它在相機發展史上的地位還在,所以它的意義就是見証了歷史或是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而不一定在於能不能拿來拍照。在1839年出現的Daguerre相機就是最好例子,目前根本不再用1839年的感光媒介,除非您自己製作、請問要如何拍攝?Contaflex 126則是近代很好的SLR,但它使用現在已經不生產的126底片,所以Contaflex 126也就只能算是收藏品。二三十年後如果135底片絕跡,那麼您手上的135相機就全部成了收藏品。這是歷史的必然,相機的意義不在於您有沒有在用、而在於它在歷史上留下什麼貢獻。Contax和Leica之所以被人稱道,是因為它們為RF機立下里程碑,Kine Exakta不會被人遺忘是因為它打開了今天SLR的新紀元,Zeiss Ikon Contarex名留青史是因為它証明了SLR機身和鏡頭也可以登峰造極,Nikon F之所以傳之久遠是因為它的健全系統和堅固耐用,等等。很抱歉,這些名機很可能不會有年鑑,因為它們都年代久遠,而且縱使有年鑑也只是文字和照片,不如一機在手那麼印象深刻。如果有興趣,建議您看看閒話SLR老機雜記老鏡叢談這幾系列的文章。

冼鏡光 wrote:
很多古老相機已經是不能用、也修不好了、也或許原先使用的感光媒體已經不存在,但它在相機發展史上的地位還在,所以它的意義就是見証了歷史或是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而不一定在於能不能拿來拍照。


這個我理解,

我自己也對高等工藝品質的相機愛不釋手,

老實說,也收了一些,

但,會這麼講,

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問題,

我們到底是把"相機"當作什麼?

相機是工具、手段、還是目的?

購買、保存、使用這些東西最後是要達到什麼?

一開始為了照相,買下第一台相機,

之後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或擷取某種理想中的影像,

買入第二部、第三部相機、鏡頭、配件....


最後...我們保留下來的變成什麼....而最初的目的哪裡去了??



~~婚逃賣卵蛋 兵能波賣卵蛋~~
超級不行者 wrote:
最後...我們保留下來的變成什麼....而最初的目的哪裡去了??

趁還能拍的時候盡量拍
用這些相機拍照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就算沒拍了
起碼還有台相機在手上
光拿起來玩也爽
就像是藝術品一樣
花錢買藝術品的人還不是就賞玩?(拼增值那種就不提了)

至於這篇記者所謂的至少300萬
如果不是筆誤,就是王先生刻意低調(搞到上報也不低調了)
要收齊全、成套好貨300萬可能很難
光是LEICA和Hasselblad的鏡頭要收齊就...
我是Hiroyuki

hiroyuki2243 wrote:
至於這篇記者所謂的至少300萬 如果不是筆誤,就是王先生刻意低調(恕刪)


我相信這是王先生跟老婆的報價 300萬
應該許多人買東西都是這樣報帳的.......
有個有錢老爸真好...

大家都沒看到重點!

BLOG:http://www.dotblogs.com.tw/aquarius6913/Default.aspx
有能力的人,買了一堆車也不見得看他開過。

既然是收藏,價值就在這些相機的經典地位,就算放在防潮箱不拿出來拍,光是每晚觀賞把玩一下也是可以樂在其中,不然又怎能稱作相機夢呢?

有些相機經歷了光輝歲月,也是有該退役的時候。

冼鏡光 wrote:
300萬恐怕還大大不足。...(恕刪)

幣值可能是港幣...

hiroyuki2243 wrote:
光是LEICA和Hasselblad的鏡頭要收齊就...

沒錯,他只有哈蘇的 5.6/350 SA 、沒有 2.8/300

hiroyuki2243 wrote:
起碼還有台相機在手上
光拿起來玩也爽
就像是藝術品一樣

有些器材拿在手裡對一下焦、按個快門都是種享受,
大概不是現在一堆人只知半按快門聽 BB 聲的人能體會的。

aquarius69131 wrote:
有個有錢老爸真好...

大家都沒看到重點!

有看到呀,18歲就開Porsche已經很明白了...
記得小學同學講過他朋友也是這樣的「我老子有錢」,
買 Leica 相機都是上拍賣會去買,可不是我們這種拼結標的網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