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蔡斯的新款傳統相機 Zeiss Ikon 分享 <被很多人強烈要求圖要更新>

ctlaibtsmc兄:
不好意思,寫太快了
一時忘記還有LEICA MP這台經典中的經典
據說 MP 觀景窗亮度的確比一般的M Series來得亮
不過小弟目前還無緣試用這台相機

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同時試試看兩台來個AB Test
My 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bresson-blog
timshea wrote:
如果真沒時間或想掃大一點檔案(以備數位輸出大圖用), 可以挑喜歡的請人家掃描,
那既然要花錢就可以挑高檔些的滾筒了...(恕刪)


好久沒聽到"滾筒掃瞄機"
以前學大圖輸出時期,看了一些滾筒機型,從一百萬的到四五百萬的各型滾筒掃瞄機器
才明白....色濃度一詞,桌上型的就是有差別

有好的作品建議使用滾筒掃瞄機數位化,八年前掃的照片用現在的大圖輸出機印,依然很正點
ykpig wrote:
請問timshea大...(恕刪)


我以前較常去爵士(八德路, 台安醫院對面),
那裡較有名, 且選擇性多(傳統數位沖洗, 各種輸出都有),
不過那裡業務量太大, 以致於品質讓我覺得"不錯, 但沒有很驚艷的感覺",
例如我第一顆Leica M35/1.4 asph拍的正片,
興沖沖挑了一張去爵士洗手工R3, 直接放20 x 30吋
成品居然四周有暗角
我都快昏了....
........這怎麼會是我的鏡頭水準呢
難不成...........我買到了冒牌Leica嗎 .. .......*&^^%$$#@@OOXX
原片再三檢視, 根本沒有暗角啊


跟小姐抱怨洗得不理想時, 她居然臉不紅氣不喘的告訴我說:
"如果你覺得洗R3不滿意, 可以考慮改洗本店的CIBA看看"
(另一種手工洗法, 詳細作業方法其實我並不夠了解, 但在洗正片算是較高等級的方式, 比R3更貴. 依我洗的尺寸要好幾千塊)


我心想:"我瘋了哩...*&%%$##@....., 還花更貴的錢再試洗一次......"
那張照片後來就成了"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Leica初次放大照了
要送人我都嫌
(ps. 後來爵士有一陣子洗CIBA特價, 我也拿了一張66的正片去洗, 但好像沒有想像中漂亮)


不過爵士那邊洗8 x 10彩色負片, 選用超亮面相紙或金屬紙
一張記得約一百多(兩百元以內,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算是手工較平價的
黑白我倒沒在那裡洗過


聽說, 爵士洗"大師級"的客戶會比較用心
可惜我不是大師啊
所以後來我就沒再去了



=============================================================

後來在我常去買日文Mook攝影雜誌的書店"古瓏樺" (重慶南路上三民書局附近, 某棟建築物六樓)
跟老闆聊到說, 找不到理想中的放相師父
老闆跟我推薦"達蓋爾工作室"
(在八德路上, 與遼寧街交接口, 大潤發中崙店旁, 有一排商店的其中一間的三樓)
是私人工作室, 但放相的師父陳先生很用心

古瓏樺老闆告誡我, 要請陳先生放相要有耐心,
不能趕件, 也別跟人家討價還價......
因為"一分錢一分貨", "好的作品真的是要用心作的"
而且他交代我, 要先作些功課 (當然, 我又跟他買些入門書來研究了 ),
了解自己要表達的, 想要的是什麼, 照片有哪些缺陷想用手工改善
再去跟陳先生討論
沒討論, 別人也不能完全知道你在想什麼,
有時洗出來後對"美"的定義, 觀感就會有落差

ps:
附帶一提
如果你想買日文攝影書, 無論是介紹器材的, 教導拍攝手法技巧的, 或是某些主題風景人文等攝影集, 某些名家攝影集啦........在古瓏樺都可以找到一堆, 而且老闆在這方面很有知識, 你想找什麼題材, 他都可以從滿滿書架上挑出好幾本給你.
日文攝影書介紹器材都很專業且印刷漂亮, 這不得不佩服他們用心. 從外盒與相機外觀, 機器拆開內裝(像我買的一本介紹M7的專書, 就拆了一台M7與一台M6來比較內裝零件設計), 有多少顆鏡頭一一分析測試, 甚至連快門聲音都拿來測哪一台大聲, 和其他同級相機捉對廝殺, 散景與色調風格等實拍照片比較......
雖然看不懂日文, 但圖片精美, 看圖說話就夠明瞭了
多看幾次了就會想買相機.......


我的相機會從三台變成現在的十八台
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對某些相機好奇 -> 買了介紹那種相機的書 -> 然後慢慢的就很迷戀那台相機了 .
所以在我的相機使用史上, 古瓏樺老闆是幫兇, 我那些書是多年來的證物.


(其實古瓏樺老闆也是趣人一個, 自視甚高. 我初去他店裡時看到一大堆攝影書, 眼都花了, 翻了一大堆攝影書卻沒買半本. 他居然不太高興的問我, 他店裡的書是不是我都看不上眼 ........
哈哈, 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樣賣書的人, 害我有一陣子都不敢去他店裡逛, 怕他......."翻臉跟翻書一樣")


就因為我覺得老闆對他引進的書(該說是他的眼光)很自負, 講俗一點就是"跩跩的"
所以會被他"推崇"的放相師父, 應該也是不簡單的人物


去達蓋爾找到陳先生
他很謙虛客氣
跟他詢問了一些我搞不懂的東西
比方說有些用機器洗出來的相片, 我覺得和拍攝當時肉眼所見色調不對
但我又說不來偏什麼色或哪裡不對勁
以及哪些部分是暗房可以改善的
他都一一跟我解說


他那裡洗彩色負片, 黑白負片8 x 10都是一張350元
要五天才能取件
但我初拿到他洗的成品 把我的一些比較介意的陰天造成的色差, 反差太大部分都調整過了
有些連我都沒想到的細節也呈現出來了
比起相館機器洗的.......順眼多了
特別是濃濃的立體感
以及黑白照片中, 那在大學時代令我著迷的階調


想當年我會想擁有Leica, 就是大學時代看到同學拍的黑白照片而著迷的
他每年寒假都會騎機車環島旅遊一圈, 拍些如原住民小孩, 廟會, 街頭攝影等
在他亂亂的宿舍裡, 亂亂的很多相本中
從未拍過黑白的我, 居然大致可以從那堆照片中告訴他
某一些相片比另一些看來"舒服"多了
那數百張是同學多年來, 混雜Leica M6與Nikon F801 兩機拍的相片
我試著猜測哪些照片是Leica拍的, 居然可以猜到八九不離十.
我不太會形容, 那種看起來很順眼的感覺
但就是喜歡某些張相片更勝於其他的
看來我對看相~~~片, 也有慧根哩


但自己擁有Leica 後卻極少拍黑白, 因不知道台北哪裡洗黑白較好
後來去年曾試送"第五階"洗過黑白, 還不錯
(我同學以前就是送那洗的; 店址也在遼寧街上, 近八德路; 和達蓋爾差一百公尺吧)
但陳先生放的相顯然更上層樓
我想, 找到好師父, 這才不辜負我的機絲頭啊


輾轉找到陳先生
大約是近半年來發生的事吧
但現在我的照片如果要放手工 (彩色負片和黑白負片)
我都麻煩陳先生了
雖然要等較多天, 且價格較高
但我能信任他並作良好溝通
且在我大致了解放相過程後
深深了解古瓏樺老闆說的話:
"慢工出細活" !!! "想要好的作品就不能催"!!!


可惜陳先生不作彩色正片放相
因為成本更高, 且寬容度更低(如果客戶拍壞了....更難救回來)
所以我一度135都不拍正片了; 120多拍正片, 只欣賞用(比較容易肉眼直視)
總少了那麼點樂趣


但最近網站上有網友推薦幾家作正片放相的店家
士林忠誠路上的"三上"(原叫"西北"), 光復南路的"凱悅"等等, 口碑似乎都不錯上週我循線找到三上(中山北路與忠誠路口, 從捷運芝山站走過去可到)
那裡也有洗CIBA
我上週拿了兩張很早就想放大的Rollei 120正片去試洗了兩張8 x 8, 一張特價約140上下
正片這樣價格實在算便宜
拿到成品也讓我眼睛一亮 (平平是CIBA, 比爵士洗的漂亮多了)
所以我決定把那兩張都放成20 x 20吋 (一張特價750元)
好早就想把他們放大來裱框吊家裡了
期待中

我的正片以後也有地方去放大了


timshea wrote:
我以前較常去爵士(八...(恕刪)


保貴的經驗分享,滿分承上。01目前最需要的文章,老大再貼些您攝影經驗的分享吧,讓小弟看個過癮。
加分 加分......

A...不是我的分享文嗎...怎麼變成我在幫人加分.....隨便啦.....正煩惱要到哪裡沖洗...感謝樓上的樓上這位高人。
timshea wrote:
我以前較常去爵士(八德路, 台安醫院對面),
那裡較有名, 且選擇性多(傳統數位沖洗, 各種輸出都有),
不過那裡業務量太大, 以致於品質讓我覺得"不錯, 但沒有很驚艷的感覺",
例如我第一顆Leica M35/1.4 asph拍的正片,
興沖沖挑了一張去爵士洗手工R3, 直接放20 x 30吋
成品居然四周有暗角
我都快昏了............這怎麼會是我的鏡頭水準呢
難不成...........我買到了冒牌Leica嗎 .. .......*&^^%$$#@@OOXX
原片再三檢視, 根本沒有暗角啊
跟小姐抱怨洗得不理想時, 她居然臉不紅氣不喘的告訴我說:
"如果你覺得洗R3不滿意, 可以考慮改洗本店的CIBA看看"
(另一種手工洗法, 詳細作業方法其實我並不夠了解, 但在洗正片算是較高等級的方式, 比R3更貴. 依我洗的尺寸要好幾千塊)



因為......正片用的放大機上也有一顆鏡頭啊......!

正片放相,不論R3超光面或CIBACHROME,問題都一樣:時間。一張正片在放大機下曝光的時間比負片要長,小尺寸照片尚可,大尺寸照片時間會更久。當沖印店家為了省時間、好做更多件數、賺更多錢,他會怎麼作呢?放大機鏡頭光圈可能都是全開的,這樣才能加快曝光時間!(放相時,放大機鏡頭要縮光圈,以確保銳利度與品質,跟拍照一樣)

全開光圈放相....後遺症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暗角(正片)、成像模糊不夠銳利。下次看到這種成品,不要客氣直接退件要求重作。那跟CIBA無關。同樣的程序,用CIBA放相一樣是有暗角。

黑白暗房,在同一條路上的達蓋爾工作室(不知道搬家了沒?樓下是一家日本燒烤店)值得推薦!老闆在黑白暗房上的手藝是相當精湛的,有拍黑白攝影卻沒辦法自設黑白暗房的,找一位信賴的暗房師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喔...因為你會發覺原來過去被快速沖印店的草率蒙蔽,更發覺自己的攝影技術其實沒那麼差...呵呵(這也說明了暗房技術是傳統攝影中很重要的一環)!
就m接環的機身來說,我目前有MP,M7跟昨天剛買的Hexar RF limited. Zeiss Ikon剛出來的幾天我也有買一部.後來賣掉了.依我的感覺而言,MP當然是做工最扎實,M7的快門最輕快,聲音最小.Zeiss Ikon的觀景窗最亮,Hexar跟ZI的感覺很像,快門的震動跟聲音也差不多.但因為Hexar是電動過片,其餘的都是手動過片(除非m機接馬達).

Zeiss Ikon的倍率(0.74)比Hexar(0.6)大,因為觀景窗亮度的問題,其實我覺得不用接觀景窗放大鏡(zi不知道有沒有出跟Leica一樣的1.25倍鏡)用75mm或90mm的對焦問題其實也不大.而Hexar的接28mm的鏡頭非常舒服比leica 0.72倍率的機身感覺好太多了,不會有暴框的感覺.但因為觀景窗亮度的問題.我覺得其實接50的鏡頭對焦上問題也不大. Hexar最大的優勢在於有1/4000快門(ZI為1/2000,Leica M7以下為1/1000,M8則提升為1/8000),有AEL,內建過片馬達及照完後會自動捲片. ZI跟M機在未接任何東西的情形下,需要手動過片及手動捲片.不過我還滿愛手動做這些動作的感覺.

若用CP值來說當然是hexar>Zeiss Ikon > leica M 不過個人還是喜歡Leica,你可以說是虛榮心,但是Leica機身的做工真是沒話說

M接環的相機其實還有bessa系列的相機,但我沒用過,所以就不評論.

我想這邊大部分的玩家應該多以DSLR居多,我想無論用底片或用數位都是可以照出好照片的,只要自己用心去照的話.RF的東西很容易入迷,因為手感跟操控性的緣故.小弟就是愛上了這種感覺,所以之前把一整套nikon系統都賣光了(裡面還有很多人想找的58/1.2跟28/1.4).不過RF的構圖跟SLR是完全不一樣的.必須去忍受框線的誤差.另外RF的優勢在於廣角,一般90mm以上的鏡頭幾乎很少人用.除非用leica的viso系統. 另外RF的鏡頭都很貴. Leica的就不用說了,著名的50/1.0現在新品價應該超過10萬,其他的鏡頭也都不便宜. ZI的鏡頭也都不便宜.簡單比較一下ZF接環的50/1.4在1萬左右.但ZM接環的50/1.5則賣3萬多.也就是說,除非真的很喜歡,不然愛上RF會讓您傾家當產的.
銀牙烈虎 wrote:
因為......正片用的放大機上也有一顆鏡頭啊......!

一張正片在放大機下曝光的時間比負片要長...........當沖印店家為了省時間、好做更多件數、賺更多錢,他會怎麼作呢?放大機鏡頭光圈可能都是全開的,這樣才能加快曝光時間!(放相時,放大機鏡頭要縮光圈,以確保銳利度與品質,跟拍照一樣)

全開光圈放相....後遺症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暗角(正片)、成像模糊不夠銳利。下次看到這種成品,不要客氣直接退件要求重作。

黑白暗房,在同一條路上的達蓋爾工作室(不知道搬家了沒?樓下是一家日本燒烤店)值得推薦!.............



是呀, 銀牙兄
謝謝你的講解, 讓我多上了一課

後來我跟附近常沖洗的店家聊到這段事情(他只是開一般沖洗店而已喔)
老闆也直覺認為應該是放相的鏡頭調整不好
(應該像你分析的, 放大機光圈開太大就有暗角........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開大光圈可以加快放相時間....[恍然大悟])
後來他建議我拿這張正片改去別家洗數位雷射放相試試
我去彩旭, 滾筒掃瞄後再輸出, 確實沒有出現暗角
我就更確定不是我原片的問題了

只是.......這種業務量大的店, 師父如果因為量多, 對我們這種"散戶"趕時間作
(聽你這樣描述起來, 趕著作確實會對成像品質有決定性影響的)
我也沒輒..........我不是大師啊

當初只覺成品不理想, 也很難專業的直接挑剔出問題出在哪裡
而退件重作這種話, 依我的個性也不太能說出口
當我提出懷疑, 明示兼暗示認為爵士的成品不如預期, 小姐卻一點都不覺得是他們的放相品質不佳時
我就下定決心, 下次不會再去浪費錢了
而且我有機會的話, 會替爵士反宣傳這件事的
盡一己之力宣導大家不要去當冤大頭,這才是有責任感啊


當初(四年前行情)我在爵士洗手工20 x 30吋要900元, 去彩旭洗同尺寸用數位放相750元,
差那150元根本沒有讓我有"驚艷"感覺, 還有暗角
那這樣我就乾脆洗數位放相就好了

後來有一陣子經介紹送去彩虹洗手工, 20 x 30吋要1200元
(可惜彩虹現在也不作了....洗手工越來越難經營, 可惜啊 )
粒子雖看得見(難免, 放那麼大張.....), 但立體感可是躍然紙上
數位放相雖然可修圖到粒子看來比手工更小些, 仍看起來較平板
手工的顏色鮮豔也是數位放相難以相比的
原來不是手工沒有預期漂亮, 是店家洗得不夠用心
1200 vs 750元(當年行情), 我還是都送去洗手工的

只是數位機當道, 手工越少人洗, 人力價格也高漲
今日同樣要放20 x 30吋的話, 數位放像的價格應該仍差不多吧
手工卻已從1200 -> 2800元 (這是我前幾天在三上看到的價錢, 和彩虹結束手工放相業務時, 我最後一次放相的價格一樣)
2800 vs 750左右.........價差很大, 確實會讓人卻步

然我認為, 挑最滿意的作品放相, 找到用心的師父
多花些錢還是值得的
既然要花錢了不僅要花得有價值, 也是對堅持暗房藝術工作者的肯定


你提到的"達蓋爾工作室"
就是我前頭提到的同一家, 陳先生的工作室
還在現址
不過他上個月當爸爸了
應該更忙碌了 (繼續洗照片賺奶粉錢?? 抑或得幫忙回家帶小孩?? )
去店裡前或許都先聯絡一下較好
比較不會撲空

同意你說的, 及古瓏樺老闆說的: 好的照片需要花時間的
我很高興古瓏樺老闆像我推薦如同陳先生這樣個性與技術的人
而成品也沒讓我失望
我幾個月前去跟印刷廠接洽, 把我八月去青海西藏的照片(哈蘇 xpan拍的)挑一些作月曆當紀念
打算送給朋友與同事們, 以及當初一起去的團員們
這是我第一次把相片輸出成月曆
印刷廠說負片拿來掃描校色不易, 建議我洗成大張相片後再給他們當稿子用滾筒掃數位輸出
後來我就決定洗好一點的相片給他們當底稿
挑了十二張跟陳先生討論細節, 後來洗出來的十二張底稿真是棒極了
這些照片以後再來裱框也很棒

然而後來拿這些照片掃描後的初稿還是有色偏
再多次與印刷廠人員溝通討論哪裡不對勁........好累, 原來出版印刷是這樣麻煩的事
終於定稿付印了
希望最後印出來後不要落差太大
期待我的月曆

現在也慢慢找機會再拍黑白
有了用心的師父洗出成果, 才不會辜負了我的器材品質


兼善天下的心情故事 http://timshea.pixnet.net/blog/
ykpig wrote:
正煩惱要到哪裡沖洗...感謝樓上的樓上這位高人


ykpig兄

別這麼客氣
我比較健談些 (說難聽些就是嘮叨啦)
看到你這篇留言, 想說不知道你是否初次接觸底片機
分享一下心得罷了
(不過你挑的機子很棒哩 )


我高中開始接觸第一台是Nikon FM2 (十幾年前了)
但祇偶爾拍拍活動照, 好玩而已
在沖洗店洗洗而已, 從來沒試過手工放相
後來反倒是近四五年開始拍得比較多些
才開始累積經驗

慢慢覺得, 攝影其實"紀錄"了很多回憶
所以我除了很喜歡拍"美麗風景"放大外
心態上也慢慢培養觀察力
不必刻意
但就是把一些值得紀念的人事物紀錄下來
像同事婚禮啦, 親友聚會啦, 家裡小狗啦..........

也許是感觸良多吧
我家裡一隻小貴賓狗年初過世了(17歲多, 其實已經算狗瑞了)
在我高中時牠才一歲就來到我家, 陪家人渡過很多時光
在牠過世後我整理照片
才發現我和牠的合照竟然沒幾張
一方面我高中後就在長年外地求學, 現在也在北部工作
一年難得回家幾趟, 卻也沒想過跟牠多拍些照片


後來真的體認到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只是經過這件事讓我重新省思)
攝影對我而言, 不該只是: (以下這三大類是我以往拍照的主要題材)
1. 出遊時拍好看的風景, 然後送人或放大裱框, 自己得意也讓人讚賞;
2. 或是幫女性友人們拍些美麗的照片, 讓她們愉快的珍藏紀念
3. 替同事或工作單位的活動去紀錄點滴, 幫同事及學弟妹拍婚禮; 幫忙之餘自己也可以練技術, 同時增加拍攝機會

應該更用心去紀錄"屬於自己"的回憶


我一向都是拍別人, 很少紀錄自己
求學時代以來, 連出遊照都沒幾張, 相簿裡都是拍別人
所以我現在每次回家都會帶相機
隨身機也罷, DSLR, 中型.....看心情
有機會就多拍, 紀錄親友聚會, 故舊場景;
認識的人, 熟悉的景物.........
其實改變心情後, 週遭無一不是拍攝題材
不一定非得要出國或拍所謂名山大川, 才算漂亮風景
有些雖不起眼, 拍起來卻更有感情

過去國小, 國中的校園我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漂亮之處 (那時也還不會拍照)
今年狗狗過世後
挑一趟回去走走, 其實校園美化改變很多
但不變的也不少
假山水池, 中庭裡的大榕樹, 操場旁的美人樹依然盛開..... 其實隱藏了很多回憶
漫步校園角落, 也有很多可取景之處
http://photo.pchome.com.tw/tim3554/02/


套句Master card的廣告:"萬事皆可達, 唯有情無價"
我想我應該多花些心思來紀錄屬於自己的回憶與感動
儘管別人可能覺得那些題材很無聊


扯遠了.........

不過我覺得剛開始熟悉新機子
或許不需急著考慮手工放相 (雖然我很想多幫陳先生推薦)
畢竟費用比起一般沖洗店機器洗差很多

你或許也還不清楚自己拍照成品哪裡還不夠滿意(比如光線明暗, 色調.....等)
或者也不清楚自己常拍攝的題材
建議還是先在沖洗店洗一般4 x 6大小就好
等到多拍, 較熟悉機子性能, 了解鏡頭特性後
再就較喜愛的照片挑少量去試洗手工
畢竟不便宜
那時應該也比較知道自己照片的缺點在哪裡了, 哪些地方可以跟師父討論(請教)改善的
比較不會花寃枉錢.......卻覺得"怎麼跟我預期看到的照片不一樣"
甚至會想......."不符合蔡司的盛名"

別像我拿到了好鏡頭就想興沖沖看他放大的表現
結果大失所望

隨著對鏡頭特性更加了解
如果再舊地重遊, 同樣場合與光線, 情境重拍一次
我相信我也會比當初拍得更棒的

互勉之

兼善天下的心情故事 http://timshea.pixnet.net/blo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