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yama.Hana wrote:
的確不難 效果也不差
只是能不能穩定 會是個挑戰
藥水的部分在台灣也算好取得 現在網路購物也相當方便
海外的B&H Freestyle MACO Fotoimpex ebay滿多都可以全球寄送
不過自己生產藥水也太厲害了吧 是淘寶的鹵化一切這家再銷售的嗎...(恕刪)


沖洗質量的溫度我個人認為還是用機器來替代人工,JOBO的各型機器都不錯。現在用的ATL-1000讓我很滿意,幾次運行下來,摸著良心說質量很穩定。人工沖洗各個環節很難精確掌控,更適合黑白。

藥水是鹵化一切,但是它也只是藥水的分裝商。我不是學化學的,但是試想下泰諾塔都能繞開Kodak生產三步式藥水,可以這麼說,只要有原材料的工藝,後期生產是不難的。

乘涛载雪 wrote:
沖洗質量的溫度我個人...(恕刪)


真巧 我也有在使用Jobo Autolab 話說淘寶上5萬RMB也太驚人了吧
如果以有沒有影像來作一個初步的目標 它的確是小量家用的好工具

聊點與原PO比較相關的主題 ...
不曉得 KODAK Control Strips Process C-41 在大陸好不好取得呢?
台灣有賣藥水卻拒絕使用者購買品管試片呢

黑白沖洗從相紙、光源、化學藥劑、底片到拍攝場景各個之間的對應
有可數據化的Kodak CI或是平均斜率可以驗證處理流程是否穩定

但彩色負片目前也只有這種檢驗方式 或是比較粗糙的比重、酸鹼值或是濁度計的簡測
以電子掃描檔來看是否穩定 雖然彩色負片掃描或是光學放大都是可以稍作調整
但覺得有不夠精確的疑慮 只是想做的更符合標準且能有跡可循地檢驗
不曉得大陸的網友有沒有這部分的經驗呢

我也沒有化學背景
有些C41彩色顯影主劑 或是E6化學反轉的氯化亞錫等等在台灣算是比較沒有那麼容易直接取得
像自己調配黑白正/負片顯影液的時候 就算已經使用到品質不錯試藥等級的單劑
在簡單的過濾就已經會看到濾紙上有鐵被濾掉 離專業工廠製作的等級還是差距甚遠
能夠自己調配銷售真的挺厲害的 看來是挺有規模

Tetenal Colortec E-6 3bath 這款我也有試過 其實也滿不錯的
乘涛载雪 wrote:
沖洗質量的溫度我個人認為還是用機器來替代人工,JOBO的各型機器都不錯。現在用的ATL-1000讓我很滿意,幾次運行下來,摸著良心說質量很穩定。人工沖洗各個環節很難精確掌控,更適合黑白。


剛好我也用過ATL-1000,老實說穩定度並不高
沖C41跟E6並不是全程控溫,第一道顯影之後就不再恆溫
一位中研院朋友借我上萬元溫度計(有效精度小數點3位)實際測過之後才發現
換言之,每一次沖的色準結果可能是不一致的
這種機器玩自沖算是很高檔,但要拿來營業恐怕需要再三考慮
尤其當代藝術動不動就會進到數位疊圖來解決想像中的畫面,無法控管色準是交不了件的

至於Tetenal的3道藥水到底好不好,我沒試過不予置喙
但cibachrom從當初6道縮減成現行4道,眼睛比較敏銳的人還能看出細微差異
彩負是可以將漂白定影合併為漂定一次處理,但為甚麼C41沒這麼改?
就化學程序而言,有些流程分開進行會比合併來得好,不是沒有道理

infoto wrote:
一位中研院朋友借我上萬元溫度計(有效精度小數點3位)實際測過之後才發現
換言之,每一次沖的色準結果可能是不一致的


infoto兄

您這句話,我是看了,很有感覺!

平安、健康最重要
爬山的阿光 wrote:
您這句話,我是看了,很有感覺!


一切都是血淚啦
經歷過連續沖400多張頁式彩色負片,進滾筒掃描用預設標準頻道參數要維持一致色準
大概也就懂的甚麼機器是量產的,甚麼是拿來玩的

Noyama.Hana wrote:
真巧 我也有在使用J...(恕刪)

KODAK Control Strips Process C-41應該是C41的測試條吧,這個很少聽說。不過之前有聽無忌網友在Kodak辦事處拿過E6的測試條。至於沖洗效果的好壞,如果我沒記錯有個東西叫密度儀就是干這活的。現在基本上很少有商家會這麼幹活,倒是覺得有些個人工作室會開展這樣的品控。
我和你一樣無化學背景。只是拿著網路購入的藥水直接開沖,目測成品不錯就心滿意足
鹵化一切的上家是個在國營老廠從事沖洗藥液生產的工程師,因為沖洗咨詢事宜多次接觸,竊以為是很有職業心得與操守的老哥(鹵化一切反轉藥水的5步驟常溫沖洗方法就是他多年測試並投入市場的)。台灣我是不熟,雖然大陸現在業界良心不夠好,但是各相關行業眾多齊全,只要肯給錢肯投入,生產E6藥水我覺得絕不是難事。

Noyama.Hana wrote:
真巧 我也有在使用J...(恕刪)

你好,小數點后3位的溫度計那是沒話說,我估計現行JOBO在產的沖洗機器都不能通過測試。就算是Kodak原廠的機器也未必可以達標,光是沖洗機的環境溫度就能輕易撼動小數點后3位。

這麼說吧,在2011年5月我開始自沖E6(鹵化一切的5步驟常溫法),效果一直很好,當然我只是目測,遠達不到密度儀的水平。到後來2年一直用38度的標準溫度沖洗,無他,只是時間便於控制,不會像常溫法時間過長,等不及。當然以上是給自己玩的,不是商用。雖然偶爾會幫朋友沖洗一些。

現在整個大環境對玩膠卷是個考驗。我個人宗旨還是多拍,對得起膠卷。對品控的要求盡量一次性藥水,效果絕對有保障。

歡迎有空到我Flickr指正,謝謝! https://www.flickr.com/photos/kenwooders/

乘涛载雪 wrote:
你好,小數點后3位的溫度計那是沒話說,我估計現行JOBO在產的沖洗機器都不能通過測試。就算是Kodak原廠的機器也未必可以達標,光是沖洗機的環境溫度就能輕易撼動小數點后3位。


那支溫度計是可以直接塞進片罐內,實測底片在藥水沖洗與進出過程,並且可連線電腦繪出時間曲線
可不是測你所謂的沖洗外圍環境變數(測量外圍環境是沒有意義的)

JOBO還在生產的CPP3採用的零組件與程式都是沿用ATL2x00系列
當藥水量超過600cc時,它的溫度穩定性其實是還不錯
就差在藥水進出必須人工操作,些微秒差就很難避免

infoto wrote:
那支溫度計是可以直接...(恕刪)

之前色影無忌有人討論過溫度計塞入罐內測試溫度之事,算是我一個好友吧。但是後來有網友也直陳該方法未必準確,理由是溫度計是塞入中軸內,而在一定程度是中軸的藥水與罐內藥水溫度未必相同,畢竟隔了一層塑料,不直接參与沖洗。
具體見339樓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145952-3-1-1.html
乘涛载雪 wrote:
之前色影無忌有人討論過溫度計塞入罐內測試溫度之事,算是我一個好友吧。但是後來有網友也直陳該方法未必準確,理由是溫度計是塞入中軸內,而在一定程度是中軸的藥水與罐內藥水溫度未必相同,畢竟隔了一層塑料,不直接參与沖洗。


抱歉,我就是直接插在片軸的第三層導軌上,並且設定藥水滿水位蓋過全部溫度計
那位仁兄用水銀溫度計是在搞笑嗎? 等你拿出來判讀都跟空氣接觸多久?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