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e920 wrote:
我說的動態範圍不是寬容度喔! 寬容度如果用數位來解釋,是histogram可以容許上移或下移的容忍度,負片會較好. 可是我所謂的"動態範圍",是指histogram從0到256的範圍內可以忠實表現的能力.
你這樣理解數碼寬容度也許有少許錯誤...數碼相機感光得來的訊號本來也是類比訊號...而為了以數碼的方式來儲存...所以才用A/D轉成0與1
而當用12bit A/D加上12bit RAW的話就會得出4096(2^12)級的histogram...也是68719476736色(2^12^3RGB)
但是由於Sony或其他廠商所謂的D-Range+功能所儲存的並不是12bit A/D -> 12bit RAW...而是12bit A/D -> 8bit JPEG
所以在12bit轉換成8bit時就可以用12bit的數據計算出夠大的寬容度...而數碼寬容度的改變就是出於這個向下轉換的過程(12bit RAW如果直出JPEG就等於英雄無用武之地...=.=)
而在histogram上數碼寬容度的定義是甚麼...你可以在同一環境用同一設定和曝光影一張RAW與一張開啟了D-Range+功能的JPEG...把RAW直出JPEG...再比較一下兩張JPEG的histogram就會明白的了
另外如果你問"histogram可以容許上移或下移的容忍度"是甚麼...那我可以答你那是色深...如果你有12bit或更高的輸出裝置(如printer)把RAW輸出來...再把那個RAW直出JPEG用同一部printer輸出來...那麼兩份輸出成品的分別就在於層次的多少...跟寬容度完全是沒有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