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hindo wrote:各位加油,看能不能把20/2.8高傲的售價打下來一點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請人順便把那售價直逼C/Y級的M42 SONNAR打下來...散景之王勒...無限膨脹 (M42 135/3.5 SONNAR我很喜歡耶,小巧好用...)是說東德鏡有東德鏡的好處像CZJ的M42系列最短對焦距離都蠻近的20/2.8約19公分、35/2.4大概20公分、50/1.8約35公分、135/3.5大概1m和同時其多數類似焦段鏡頭相比都是稍短的實用性也高一點至於目前的價格...我也認為偏高不過市場就是這樣,總是有高有低開太高的不也長期掛在那邊?
剛剛發現鏡頭上面好像有點髒掉了,現在再看看有沒有不一樣的。。(看左邊,好像好一點,但是放大圖像還是有點鬆)不過用了這些時間,發現這支鏡頭的優勢在於戶外,才會拍出來和現在的數碼鏡有區別,可能是顏色比較濃郁一點,周圍有點黑邊,有點LOMO的感覺,然後是用手動對焦,就算沒有對到焦也很有藝術feel(其實是心理作用),哈哈哈 不過這支畢竟是老鏡頭了,要求不能太多,還是很滿意的。(開始打算要把我的24-105 4L 賣掉,開始完老鏡了,便宜又大碗)
那推薦樓主幾顆M42的鏡頭CZJ 35,50,80,135FUJI EBC系列PENTAX SUPER TAKUMA 50/1.4當時後鏡頭做到這樣應該已經是極限了吧,又做到2.8,至於LOMO不LOMO...就..你很LOMO我很LOCAL..我也是從自動鏡頭之後買M42,好處是對焦的時候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多想一點,在按快門。
bobbywu wrote:那推薦樓主幾顆M42的鏡頭CZJ 35,50,80,135FUJI EBC系列PENTAX SUPER TAKUMA 50/1.4 同感!M42玩到現在買了好幾支...最喜歡的還是CZJ 35、50(沒錢買PENTACON版)和135三顆(CZJ 80實在是太少了...好想買一顆)
這一顆鏡頭, 沒有在日本生產過, 不論是 4 位數字 或 6位數字都是 德國貨啦~另外, Flektogon 的光學特性就是 [ 中央銳利 ] , 所以全開時 , 週遭會比較糊一點, 是正常的哦.德國老鏡 , 之所以珍貴 , 是因為它用的玻璃材料有加入一些金屬和特有配方.所以, 發色會很有德味.反之, 現代的 ZIESS 就比較現代味了. 而到 Contax T 鍍膜 時代 , 都是在日本代工生產 , 用的是日本的玻璃原料.所以, 就比較是日鏡的發色, 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買 Contax 鏡時 , 會特別找 AEG 版本 , 因為還是德國版本最優.本人因為工作之故, 玩過老鏡約上百顆 , 也和很多老攝影師聊過 , 發現部份老攝影師 , 不太喜歡所謂的 T 鍍膜.因為層膜 , 只是增加對比 , 和消除一些光線 , 但是無形中也消除了很多細節.不是每一張照片都要對陽光硬幹, 來証明我的鏡頭上的膜有多好, 而是應該去避開一些 硬光的角度, 才是比較好的方式.而且 , 像 Leica , Schneider 鏡, 也都是單鍍膜.玩老鏡, 大多數的人一開始會很 沉醉在 東蔡的瑰麗色彩中 , 但是最後會走向 Leica , Schneider 的忠誠發色.至於, 現代鏡因為用了很多 塑膠鏡片 , 不論在發色上, 或是層次上, 就遠比不上老鏡了.有很多網友, 一直覺得就算買了當家鏡皇, 也是一樣.
這顆鏡頭,因為東德組裝品質的關係,加上是超廣,所以常常會有光軸偏移的「軟角」症;特別是轉接到數位時,感光元件的邊角因為斜射光的關係,所以問題會更加明顯。小弟也有一顆有同樣的毛病,在底片上光圈縮到F11還是看得出來,送到青年公園楊師傅那邊時免不了被嘮叨一頓,上述的話就是楊師傅的經驗談。楊師傅說送到他那邊的CZJ20/2.8中10個有8個都是這個問題,最後還會加上一句話,買這顆不如買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