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黑機露銅的感覺嗎?

黃阿賢 wrote:
蔡司泡我也第一次聽說,但關於氣泡與鏡頭質量的關係眾說紛紜,很多都是轉載和道聽途說

戰後一段時間Carl Zeiss Jena有不少鏡頭有氣泡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否真的如傳言那麼神奇就不很清楚了,因為講Zeiss鏡頭的真正著作似乎不會太在這一點著墨,而且不少網上和傳言的論點也站不住腳。下面是Carl Zeiss Jena Sonnar 180mm f/2.8鏡頭的MC版,從序列號碼來看是1975年以後的產品: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80mm f/2.8
這是Pentacon Six版、轉Nikon、再轉NEX,但有M42版


下面照片是鏡頭內第二或第三片透鏡的氣泡,因為很小、加上玻璃折射,拍到的照片反而不如肉眼清楚。這個鏡頭就有大概四個氣泡,不仔細就看不出來,但也不會影響品質。




黃阿賢 wrote:
Zeiss老鏡, 有氣泡先至係真正靚玻璃, 而且越多越好, 但1960年已經用完

上面的鏡頭是1975年以後生產的。至於「越多越好」這句話恐怕就不是修過光學設計的人該說的,因為每一個氣泡相當於透鏡中的微型透鏡,每一個都會產生原設計中沒有考慮到的像差,太多氣泡就會降低品質,怎麼可能會越多越好。但話又說回來,Carl Zeiss Jena恐怕也不會用過多氣泡的玻璃生產鏡頭。


黃阿賢 wrote:
東西德Zeiss造鏡用舊玻璃, 通常沉殿及stable十多廿年才用

二次大戰後,西德Carl Zeiss從Jena撤出來的只有人員和文件,沒有帶玻璃(見Contax S:史上第一台有固定眼平觀景窗的SLR(1949)這篇文章的說明),所以戰後西德Carl Zeiss似乎沒有舊玻瑞可用。但是東德Carl Zeiss Jena在戰後若干年內陸續為西德Carl Zeiss生產鏡頭(通常是給Contax RF機型用)。

黃阿賢 wrote:
例如Zeiss的Biotar在1930年設計完成, 但在1950年後才用該款玻璃大量造鏡. Prototype例外.

Carl Zeiss Jena的Biotar在戰後只有Biotar 58mm f/2(1946-1960)和Biotar 75mm f/1.5(??-1961),縱使加上Contax RF和Exakta版,Biotar並不是產量很大的鏡頭。
黃阿賢 wrote:
2次大戰時期(1941-1945年)Zeiss沒有再生產光學鏡頭給相機, 因為只做軍備鏡(Aero,偵察,來福鏡), 其中1938-1942間生產的, 質素極佳. 沒有所謂"參差qc過骨的次品"Zeiss鏡可以出廠.

一時找不到資料,但至少鏡頭序列號碼有1942年份。

黃阿賢 wrote:
但由於2次大戰物資短缺及用在戰爭上, 所以1960年以後已再無1945年前的舊玻璃存貨. 只能用1945年後生產的玻璃, 幸好多層加膜T及T*的發明, 補充了沉殿期較短的短處.

其實在1950年代末東德Zeiss Ikon的Contax已近尾聲,東德政府把Zeiss Ikon和其它四個廠合併,於是Zeiss Ikon消失;再加上東德完全失去使用Zeiss和其它商標的使用權,而且西德Carl Zeiss有再度出發的Contarex系列鏡頭、日本也在迎頭趕上,東德Carl Zeiss Jena逐漸失去市場。坦白說,有沒有舊玻璃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重要因素,拿西德的Contarex用Tessar 50mm f/2.8(1960-1969)和東德Carl Zeiss Jena的Tessar 50mm f/2.8(1946-1990)一比,勝負分明得很,但西德Carl Zeiss沒有舊玻璃而完全是徙頭來過。另外,T鍍膜早在戰前1935年就出現,T*是西德Carl Zeiss在1970年代推出,和東德Carl Zeiss Jena無關。

黃阿賢 wrote:
但1960年後Carl Zeiss Jena (所謂東蔡) 所生產的Zeiss鏡, 真是不敢恭維. 西蔡是另一故事.

這位仁兄似乎忘了Carl Zeiss Jena還有Pancolar 80mm f/1.8(1978-1990)這些精品。

所以,網上張三李四的東西看看就好,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但不必為對錯負責,要了解真正的知識最終還是得看可靠的網站和有份量的著作。

希望以上回答了您的問題。
黃阿賢 wrote:
k, 戰後, Zeiss廠分成東西廠, 告訴你1960年前Carl Zeiss Jena (所謂前東蔡) 所生產的Zeiss鏡, 用盡舊玻璃存貨, 質素極佳, 所以銘品很多. 但1960年後Carl Zeiss Jena (所謂東蔡) 所生產的Zeiss鏡, 真是不敢恭維. 西蔡是另一故事.


不敢恭維?別的不說
光CZJ Sonnar 135/3.5、Flektogon 35/2.4、Pancolar 50/1.8這三顆常見的
就是很不錯的東西了(冼老師說的Pancolar 80/1.8價格已經逆天了)
120的鏡頭還沒算進去咧...
過份神話某些品牌然後講一些五四三的軼事我才不敢恭維
有些網路大師的話聽聽就好
我是Hiroyuki
冼鏡光 wrote:
網上張三李四的東西看看就好,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但不必為對錯負責,要了解真正的知識最終還是得看可靠的網站和有份量的著作。
...(恕刪)


網路世界往往很輕易去引用去頭斷尾無從查考的文章
久而久之反而變成標準答案了,別人說的也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說的了,少數的偏見也不知不覺被人引申變成大家都這麼說了(這在國外的專業網站也很普遍,引用時最好先抱著疑問先)

喜歡蔡斯泡的話可以去找俄羅斯鏡頭...氣泡多到你根本懷疑你手上的鏡頭是不是全新的。

黃阿賢 wrote:
今天幫Nikon E...(恕刪)
我個人覺得
黑機如果像新同品一樣沒有露銅,那當然是再好不過

說露銅比較漂亮的
應該是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吧

不過若露銅了就讓它露吧!
補漆反而難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