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這東西眼見為憑,沒有人會故意選一條
又麻煩又費錢的道路

螢幕能顯示的色域就是這麼窄,對比就是這麼低,
目前的科技就是沒有辦法達到足夠好的顯示效果(燈箱看片),
更何況絕大部分的人甚至SRGB就覺得滿足,該說無知是幸福嗎

至於你講的這兩套模擬,
我只能說可以騙騙沒見過正片的人,但我不是否定數
位模擬類比色彩的潛力,電影級的調色是可以作得到的,
但也是因為電影數位拍攝機器是怪物,
擁有十五檔以上的動態範圍加上專業調色師製作高階數的LUT,
絕非這類50-100美金的軟體能達到

記得以前在數位機身崛起,有種機器可以把數位檔案轉印成正片
不知道現在哪裡還有這種服務啊?

chowencheng wrote:
但我假裝不懂,還是認真的回答你:
不考慮用軟體的方法模擬底片嗎?
VSCO Film、Dxo Film Pack...
反正遲早都要數位化(你有說掃描光碟),
正片可以賣給其他大師用。(恕刪)

widther wrote:
樓主別嫌貴,因為以後還會更貴。笑

拍底正片所需的工具與消耗品、後續處理,要依賴的行業很多。這些行業需有一定的售量才能維持低價與利潤、抗拒淘汰,買賣共生關係跟毛筆繪畫沒得比。

每個人鼻孔高度不一樣,當水淹到你嘴角時,你自然就會放棄,就拍到那一天吧!
...(恕刪)


對我來說已經到鼻孔了!
剛剛看了一下最近正片的價格,不論是120或是135,
富士或是柯達,幾乎是以前的200%以上,專業正片更是漲到三倍多...

眼看著數位相機步步進逼,功能不斷上升,價格卻是不斷破底
反觀底片的成本卻是越來越高,沖洗的費用不斷升高,沖洗的店家也越來越少了,

底片哪~沒消息就是好消息,有消息就只能是壞消息...

如果說~數位化是傳統底片的殺手...那底片價格的飆漲是自殺嗎?
生死只是件閒事
底片若是那麽不好,它怎會漲價,
若真的不好準備被淘汰的東西,
是不會漲價的。

X-Ray5143 wrote:
底片若是那麽不好,...(恕刪)


好東西不一定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這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

底片絕對是好東西,他只是曲高和寡罷了...

生死只是件閒事

mywang wrote:
...正片看起來是綠中少黃,呈現被陽光照耀的顏色
,dxo和replichrome則是明顯偏黃,非常古怪,vsco
還算ok,但有點綠過頭,黃色成分太少,可以看到旁
邊的小黃受影響,飽和度也不夠。...(恕刪)


受教了,收穫良多。

數位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向 過往的類比(例如正片)水準邁進,
大名鼎鼎 EIZO 頂級螢幕 色域正往Adobe RGB 100% 邁進。



個人反倒認為這幾年數位的發展趨向於盡可能接近真實
過往的類比例如正片 ,跟真實卻是有著相當的差距
比如寬容度極低 ,發色通常也跟肉眼所見相差極大
以現代的標準來看這樣的表現存在著極大的缺陷
但這對底片愛好者卻是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ZephyrWu wrote:
有可以用數位拍攝最後生出正片的方法嗎 ?
我要的不多就只是那個真實的底片 ...
...(恕刪)


有啊,
不知是否有人還記得20年前就有一種正片輸出機,
把電腦螢幕看到的內容轉換成正片,
再去沖洗成上夾的幻燈片,
其實就是為了做簡報用的


後來數位投影機盛行後,這種底片輸出機就沒落了

不過其實電影工業還是有在用,
如果你去過電影院的放映後台,可以發現明明某部片說是用數位方式拍攝或後製的,
但怎麼在電影院播放時卻是傳統的膠卷(底片)?
這就說明了,影像訊號還是有一種機器可轉換成底片,一格一格的輸出成底片。
只是民間應該很少接觸到。

現在電影院大多改成數位方式播放了,這方面的需求應該會更少

以前的作業流程應該是這樣:
膠卷拍片--一格一格掃瞄數位化--數位調光調色與剪接--一格一格輸出成底片膠卷給電影院放映


另外透露一下密辛,
那個時代,攝影比賽不是都說要正片嗎?
有人就把數位檔PS後再輸出成正片,再沖洗照片去參賽,
就稿件而言,完全是沒有違規的

ZephyrWu wrote:
個人反倒認為這幾年數位的發展趨向於盡可能接近真實...(恕刪)


各種底片本就有其特性,偏 R、G、B 各有所好,
會有模擬底片軟體出現,
也就表示發展多年的底片,
確有其不可忽視的特性,
但數位化的好處,
就是可以用數位化方法"趨近"你要的底片特色,
直到大腦分辨不出差異,即可謂"達標"。

發展多年的底片,自有一套標準,形成大家可接受的樣式,
所以,電影業仍有人堅持使用底片,電影底片仍有持續生產,
因為電影資金量大,可花得起,
但是,照相業的底片行業可說是"小眾市場",職業人士已經很少聽到有人"純底片"了。
數位影像急起直追,雖還無法完全模擬底片,仍是指日可待會超越底片。

至於,所謂"真實",很難定義,
因為眼睛的觀看方式,並非一眼決定,而是"多影像合成",
所以,"一眼 = 一張照片"不是眼睛的觀看方式,
透過眼睛,經大腦處理,成立於腦海中的影像,
反而像是"多影像合成",
大腦會自動過濾很多"不必要雜訊",
自動合成有用的影像。
包括顏色的處理,大腦也是有過濾器,
照片與影像,只是盡可能讓我們觀看時,與大腦經驗相符,
至於,是不是"真實",這很難說,
大腦效能雖然很強,卻是"類比運算+過濾器",
忘掉細節是天生的,美感是被訓練的。

美感與細節有時互斥的,中西繪畫皆有很多案例可印證。
mywang wrote:
...我試過非常多的圖片,發現這些模擬的罩門都出現在
綠色,特別是陽光下黃綠相間的場景,...(恕刪)


我從WIKI找到的色彩空間的解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2%E5%BD%A9%E7%A9%BA%E9%96%93
或許可說明為何綠色是最容易偏差,
因為目前的數位設備 色彩空間的綠色涵蓋面是 最 不足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2%E5%BD%A9%E7%A9%BA%E9%96%93#/media/File:Colorspace.png
??是怎麼看出 色彩空間的綠色涵蓋面最不足的?!
介紹的網址,內容也沒看到特別說明

輸入我以為是紫色
輸出看各家描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