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相機會被數位相機取代?

底片相機不是早就被數位相機取代了嗎?
底片相機只剩少數懷舊的人在玩,
哪天底片完全停產,就沒了。

黑膠也是懷舊,聽的是一種品味還有操作黑膠的過程有儀式感,
其實黑膠的聲音都是失真,只是恰好這種失真符合懷舊人的口味。
老何boss wrote:
還是有不少人文青和專(恕刪)

普及率低過一定門檻就可以算被取代了啦,興趣這種東西又不像國道收費是政策的東西說改就改,一定還是有人有興趣嘛,但是會變得越來越小眾,去風景區看看就知道了,還能看到幾台底片機? 這就是底片被取代不爭的事實,不用糾結在這個上面。
上個月有一家傳統相機店.

谷口PLUS-松菸門市.在2021.10.30(六)開幕.

有一張寫真服務.資料如下:

一張寫真(3X4)

使用富士傳統拍立得相紙進行拍攝/附無酸卡紙裱框.

*預約時段:
週一~週日 13:30~19:30
*預約方式:
E-mail/FB私訊/IG私訊

網圖資料參考如下:
老何boss wrote:
上個月有一家傳統相機...(恕刪)


谷口,是信義區哪一家谷口寫真機嗎?
老何boss
對.有在松菸另開分店.
下個月(12/11).谷口將舉辦攝影活動.[詳情請逕自洽詢喔!}

⭐講師:英華團隊 - 英華老師 / 陳品妤(球) / 陳彥偉 / 鄭宗福
▪️體驗活動內容包含:
○ 講解影像技術與濕版的由來 - 影像技術的祖先
○ 濕版- 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國際價值
○ 玻璃濕版的衍生應用技法 - 藍曬/范戴克/Kalitytype
○ 濕版的操作流程介紹- 前置準備 / 專用蛇腹相機 / 暗房 / 明示顯像
○ 玻璃濕版現場體驗尺寸:5×7
○ 成果

網圖資料如下:

活動新聞稿.分享如下:[轉貼]

【谷口PLUS - 濕版攝影體驗】
「百年前的浪漫 如今風華依舊」

1851年,Fredrick Scott Archer發明了 #濕版攝影 ,藉以改良銀版攝影不易保存的缺點,
透過將火棉膠,塗於玻璃表面,再淋上硝酸銀形成碘化銀感光層,

拍攝完成需立刻進行顯影、定影和水洗,等待風乾後再上天然保護漆,
如此才能完成整套的拍攝流程。

由此更能看出攝影者的拍攝和沖洗技術,更加考驗的就是耐心!
由於每張濕版都是手工製作,更顯得其獨一無二,

但與現代攝影術相比,最特別的自然是是這項技法是成像在 #玻璃板 上,
整張作品更顯細緻,而且最獨特的部分就是影像為正負同時存在,

簡單來說就是作品本身可以是底片也可以是照片!
正因如此,今日我們才依然可以看見許多百年前留下的許多珍貴畫面,

這樣的特性也讓人想起,這次特別邀請的英華攝影藝術工作室 團隊與我們分享的一句話,
「當所有東西都會褪色,只有回憶才是永恆。」

這樣的一張 #濕版 影像,是一種回憶的永久保留,
這次就讓 英華團隊 帶我們體驗這個能讓回憶永存的 #濕版 所帶來的老派魅力!
老何boss wrote:
底片相機會被數位相機...(恕刪)

果然還是有人會用黑膠唱片案例來比喻,但是底片系統可不比其他,首先底片本身經是一種隨著拍攝消耗的耗材,這個和黑膠或其他產品狀況不同。

再來就是底片不是拍完就結束,還需要後面顯影等系列動作,以前我們學電子顯微鏡都是自己洗,後面學弟都是拿到外面去洗,再後面新機器已經完成感光元件儲存電子檔,這種變化並是全面性。


在分享方式也在變化,從早期只有少量幾張照片,隨著時代快速擴張,分享方式也滿滿轉向電子與網路系統。


保存方式更是一大難題,不管是未拍或已經拍完,這個和黑膠唱片是物理性刻制方式完全是不同。


現在不少拿起早期老舊的黑白照片掃描電子檔後,進行處理上色,回歸原本面貌。
會不會被取代也不是一般民眾有能力關心的事情
喜歡玩甚麼就去玩
不要真的沒有了才來後悔
有些人根本把自己的產業意見當成預言一樣
也太偉大了吧你 但實質上就是噗庛一聲
uhan wang
bb123dd wrote:
未來10年不會被取代
市占率年年降低


在我看來,2008年底片銷量暴跌後,就可認為數位機已取代底片。其後10年銷量逐步下降,2017-2018年底片已臨絕境。

沒想到2019年開始快速恢復,最近三年需求以倍數成長,現在的底片市場規模已經不是破產後的kodak能對應,又碰上富士減產,底片供需嚴重失衡,而疫情影響又使原物料和運費大增,底片價格以不合理的速度暴漲,且上漲趨勢並無停止跡象。無止盡的價格上漲不只會導致現有的使用者需求降低,更會阻止更多潛在的使用者加入,對底片市場的恢復是很不良的條件。
JonSnow wrote:
在我看來,2008年(恕刪)


請參考我在以前發表的舊文章如下:

只要底片沒有說再見.

日期:2007/5/21.

數位相機的流行.除了方便.經濟.還有立刻看到拍攝的結果.
不過底片相機維持百年來的傳統.自有不可磨滅的功績與實力.

雖然底片的優勢.已經日漸消失.
但是底片真實的質感.與優雅的流暢感.還是讓人不忍背離.

這種光影與空間之中.豐富而綿密的交流.
每個不同的 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感動.

那種簡潔又準確的細緻紋理.
只有親身體驗.方能感受這種視覺的美妙.

只要底片沒有說再見.
我們就不能輕言放棄.

只要底片沒有說拜拜.
我們就不會輕言別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