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p50被宣稱有等同五千萬畫素細膩? 為何實際只有五六百萬?

petroleum1234 wrote:
你以為網路上這些還在拍底片的人都沒有5D或是1D或是D3/D700嗎?
他們和我一樣不會只拍底片的,至少90%以上的人有90%以上的照片也都是數位相機拍的
如果是這樣的情形,你不會好奇嗎?


嗯,沒錯。

我個人從d700-->d3-->d3s-->d3x(使用半年,後因iso的需求,再次賣出)

目前手上是用d3s(使用2年半多了)。

但我還是喜歡底片給我的感覺。


只能說,只要有重要場合,

底片機一定會是最先使用的


以上
平安、健康最重要

cedric8tpe wrote:
原本也認為鏡頭會是瓶...(恕刪)

這個網路上照片一堆
ZF光圈全開像差還是有拉
邊角模糊或是變形也是有低
如果真的那麼神我就馬上把我的M鏡通通填海了

目前最便宜要取得最高畫質的方式還是底片中片幅摟
數位中片幅業餘玩不起所以連想都不敢想
所以NIKON才要搞個D800出來
搭配好的NIKON鏡頭畫質也是很驚人的拉
而且重點是一套搞起來還牙一咬負擔的起
不過要跟真正數位或底片中片幅比我看還是有差一段...
以前看過我們學校建築系教授用中片幅放大
或是我的攝影老師手洗FB相紙的震撼度還是很驚人
這種感覺就像是當兵的時候打老50機槍結果發現新的T91火力怎麼那麼小一樣

話說上次去參加GR PARTY有看到GRD跟GXR照片展
看到放大照片還真的跟理光說的一樣
GRD大概有APSC的七成畫質以上
沒想到千萬畫素小DC放大成相其實沒那麼不堪拉
現場站到1.2M以內還是可以用肉眼分出哪張是GRD或GXR的差別
而且還要仔細的看細節才盲測的出差別





文包 wrote:
以前參加過幾次論壇聚會
幾個有名的暗房高手放自己作品135也是放在6x8而已
雖然不明講
但其實心裡都明白


我們自己玩拿135放到8x10, 16x20都是常有的事情
就算觀賞距離不同對畫質的需求不同,底片的最佳解本來就是放相沒有錯
不太懂為什麼你可以說的斬釘截鐵的捏...
flickr.com/photos/henrie/
文包 wrote:
其實我正想提三好耕三...(恕刪)


不管數位或是底片
其實大部分,可以說99%的使用者根本沒在放相
也不用這麼認真在計較這個

在現今大家都不放相甚至連照片都不常洗的狀況下
還不都是貼論壇和貼facebook
我完全能夠理解用nokia吐龜台灣的人
一定覺得我們這群人是在吵什麼
他貼在網路上的圖也沒比你醜啊

這篇幾天前才上首頁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22&t=2909679&last=38202325
人家拿手機直接要準備電Canon單眼數位了!
爭什麼呢?

再爭以後連"相機"這個專有名詞都要不見了
以後可能拿全片幅還被笑拿那麼大台是有贏嗎....

文包 wrote:
底片2.4x3.6cm. 放到相片長邊10吋約20x30cm
長邊大概8倍多一點


2.4x3.6 放大至 8x10(20.32x25.4)
以短邊為基準 是 8.47 倍
以長邊為基準 是 7.06 倍

此放像尺寸,放大以短邊為主
潛水 ........

henrie wrote:
我們自己玩拿135放到8x10, 16x20都是常有的事情
就算觀賞距離不同對畫質的需求不同,底片的最佳解本來就是放相沒有錯
不太懂為什麼你可以說的斬釘截鐵的捏...


你要放更大. 然後站遠一點看. 當然也ok
要用幻燈機打. 然後坐遠一點看. 也是ok的


要細就不能大. 要大就不能細

-

劍論山華 wrote:
攝影有人當事業,有人...(恕刪)

我是不擔心這問題,因為以前還沒有數位相機之前用底片相機一樣是能拍出經典的作品.
若在乎畫素追不上數位相機就去玩數位,而我擔心的不是畫素問題,而是拍不出好照片.

cedric8tpe wrote:
剛剛找資料時,倒是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請點選 其中的 part II,有底片與 24MP DSLR 的比較(請注意百葉窗)


這人不知道怎麼用 Bilinear interpolation ??????

劍論山華 wrote:
文包寫道
這問題我也曾想過
想得到的其中一個理由是一般135鏡頭沒有達到那程度的解析力
或是該標稱數值只是實驗室中理想條件下取得的
但應該還有別的原因


把老鏡接到數位機上就很清楚了,鏡頭不是問題

我認為底片被認為不如數位細膩,最主要還是因為底片的感光粒子的群聚(Cluster)所造成的,同時,底片顆粒的亂排也會讓人有雜訊的感覺~



而數位機普遍感光元件都比較小,相對於傻瓜底片相機的135規格,數位傻瓜的小尺寸感光元件反而比較容易讓鏡頭達到極限~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LensHuey wrote:
把老鏡接到數位機上就很清楚了,鏡頭不是問題
我認為底片被認為不如數位細膩,最主要還是因為底片的感光粒子的群聚(Cluster)所造成的,同時,底片顆粒的亂排也會讓人有雜訊的感覺~
...(恕刪)


我認同,底片宣稱有等同3到5千萬畫素,但實際只有3到5百萬畫素的表現的原因
絕不是鏡頭造成, 也絕對不是震動因素造成, 因為同樣的鏡頭與上腳架, 為何數位機可以上千萬畫素細緻, 但底片機不行?

更認同您所稱的底片的感光粒子的群聚(Cluster)效應
但我比較好奇的是,拍出來顆粒這麼粗, 相當於數千到數萬個感光劑的分子的群聚, 才能表現出畫面上的最小的顆粒, 才能表現出該顆粒的位置與色彩

這幾十年的科技突飛猛進, 怎麼都沒辦法把個感光劑的分子的”群聚的數量”
由數萬數千降到數十到數百
這也是很好奇的地方, 若能降到數十到數百分子群距形成底片上的等同一畫素
那135底片的細緻度就可以輕易達到等同3到5千萬畫素

柯達與富士數十年來都沒辦法達到的降低感光粒子群聚效應,
罩門難道真在此,
還是他們有辦法卻沒到拿出來時機 (柯達來不及拿出來扭曲劣勢就倒了)

-----------
曾買柯達在盒上標示的世上最細負片Ektar 100, 拍出來跟一般 iso 100負片的細膩度看起來沒什麼差別, 或許有多細膩了十幾趴, 但是看不出更細來有何用?

手工放相真有這麼厲害? 能大幅降低感光劑的分子的群聚的數量?
讓細緻度提升一到兩倍?
許多人與我一樣對135底片的期望是的是文包兄所要求的, 不是只有高反差邊緣輪廓線條的變銳利, 而是要相鄰畫素的低反差物體表面質感的呈現細節也能增加數倍,
若我只要邊緣銳利,就靠PS銳化功能辦到了!

看了一下Unsharp Mask方法, 不過是將邊緣反差加強,對細緻度有視覺上假性的提升, 但這不是真的細節的提升! 因為沒有讓畫素與顆粒更細

真希望手工放相有這麼多前輩說的如此神奇, 大幅搾出135底片成品的細節!
若真的如此, 考慮花錢找人手工放相後再掃瞄, 看是否比直接數為底掃好數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