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沒有人要點出盲點嗎?

如果數位機真的那麼好,準確的色彩那麼吸引人
為什麼還需要模擬底片,而且軟體還是一套一套貴貴的賣?
而且效果還普普
依照數位機萬能且無敵又打趴底片的概念,
不是很容易什麼顏色都能模仿嗎?
EPICVIS wrote:
都沒有人要點出盲點嗎?
如果數位機真的那麼好,準確的色彩那麼吸引人
為什麼還需要模擬底片,而且軟體還是一套一套貴貴的賣?
而且效果還普普挖鼻孔
依照數位機萬能且無敵又打趴底片的概念,
不是很容易什麼顏色都能模仿嗎?...(恕刪)


盲點就在掃描!底片之所以滯礙難行皆因掃描...

沒錯底片的色彩及光影的層次至少數位暫時是比不上的

但是現在是網路時代,只有掃描才是底片的出路

底片再好的層次、色階、都轉成了只能記錄很少色彩的JPEG 了

而且在轉換過程中也把底片本身的性格給消滅的差不多了...

除非你拍底片,會自己沖洗、自己放相的,

目前135片已經沒什麼優式了...也沒人願意勞這個神去比較了









生死只是件閒事
其實能玩玩模擬負片顏色也不差,底片因為現在冲掃價格及方便性問題,
我也用軟體來取代了

https://mastinlabs.com/
http://reallyniceimages.com/products/all-films-lightroom-pro.html

wjesse wrote:
有啊,不知是否有人...(恕刪)


印象中就依稀記得有這樣的東西 ...感謝指點 ~

ZephyrWu wrote:
個人反倒認為這幾年數位的發展趨向於盡可能接近真實
過往的類比例如正片 ,跟真實卻是有著相當的差距
比如寬容度極低 ,發色通常也跟肉眼所見相差極大
以現代的標準來看這樣的表現存在著極大的缺陷
但這對底片愛好者卻是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恕刪)


確實是...
ZephyrWu wrote:
個人反倒認為這幾年數位的發展趨向於盡可能接近真實
過往的類比例如正片 ,跟真實卻是有著相當的差距
比如寬容度極低 ,發色通常也跟肉眼所見相差極大
以現代的標準來看這樣的表現存在著極大的缺陷
但這對底片愛好者卻是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恕刪)




每次看拍回來的正片那鮮活而令人驚豔的色彩、往往會讓人著迷

超藍的天空、顏色非常飽和,漫山遍野的樹林,碧綠滴翠...

但是正片程現的景物,跟原景一樣嗎?

照片中應該是綠色的地方,跟人眼看到的綠色一樣嗎?

我持保留態度,底片沒有所謂完全正確的色彩,

但有的是相對正常的色彩,不過正如你說的

正片那吃重的口味,對我來說真的是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啊...
生死只是件閒事
說真的:我是很想回文,但實在知識不足幫不上忙!
目前120以上的正片,只剩下 富士的RVP100 RDP3 (RVP50)變成日本國內限定版! 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價格的部分:台灣的沖洗價格還是維持在多年前的價格跟國外比較真的很便宜了! 但便宜就是在抗議,品質無法兼顧因為收的這些費用根本就不划算,沖洗的店何時要收我想不遠了! 我並不擔心價格,我只擔心沒正片可拍! 我目前正片已自己沖洗,也暸解很多淺規則,所以一分錢一分貨清楚得很,掃描我也都自己來,但遺憾的是我很想看看手工沖洗正片出來的畫質,但這東西似乎已絕代了!而掃描怎麼掃種有一天還是會被數位趕上。( 但不是現在!)
至於底片跟數位的差異,永遠都比不完,自己拍得開心就好,有人喜歡多按快門有的喜歡發呆一天等一個景按那一下快門,也有只是單純欣賞那機器的美! 各有所好無法比較!
而我 在這個快滅絕的時代入手了這些.........

數位我有D810 有哈蘇 有4X5 及剛入手的8X10 我就是愛傳統! D810的畫質還是比不上哈蘇掃描後的檔案,更不用再往上比較,當然135跟120不能比,我也清楚 所以135底片我也早早放棄了!至於器材滿足自己就可以了! 怎麼用開心就好!

wjesse wrote:
以前的作業流程應該是這樣:
膠卷拍片--一格一格掃瞄數位化--數位調光調色與剪接--一格一格輸出成底片膠卷給電影院放映
另外透露一下密辛,
那個時代,攝影比賽不是都說要正片嗎?
有人就把數位檔PS後再輸出成正片,再沖洗照片去參賽,
就稿件而言,完全是沒有違規的


1.底片時代沒有數位調光調色與剪接這歩驟啦

數位一詞,開始全面應用在影音界約在1990年以後的事了

在此之前是純底片手工年代

中間片(負片拷貝片)、拷貝片(正片拷貝片)的用途就在這裡了。

所以當時有A拷片、B拷片的稱呼就是這原因。
(國外電影商發行給台灣的片為A拷片(母片的第一次拷貝),一般來說台灣代理片商收到A拷片後會再拷貝出多分B拷片,給各首輪電影院播放(B拷),所以如果當時能拿到A拷片的電影院,在廣告時都會特別promote)


wjesse wrote:
不知是否有人還記得20年前就有一種正片輸出機,
把電腦螢幕看到的內容轉換成正片,
再去沖洗成上夾的幻燈片,



如果用的是考備片在當正片,當然沒有違規(因為手中仍有原始的正片)
反到是後來2千年開始有人用正片直接翻拍電腦塋幕(ps過後的圖檔)來魚目混珠。
其實如果一上幻灯機後就知道誰是真誰是假der了。

"正片輸出機"<---當時的業界沒有如此的稱呼

基本上仍是 類比 ---> 類比

所以一般稱為拷貝機,而拷貝片(正片)、藍白片(簡報用)的用途就在這裡。

目前我手中的拷貝片↓(有齒孔的)


而二手市場不時仍可看到正片拷貝片
keyword↓
DUPLICATING FILM
平安、健康最重要
目前看到的是電影底片還有生產,
版上有人是用"電影底片"拍攝的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