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機械傳統SLR之後的心得和對數位的抱怨

EL5188 wrote:
沒有打錯,根本就沒有要打LOMO,只是敍述一種可能現象而已~

LOMO推小特效底片相機,是可以在數位相機操作性玩膩下,拉到
不少新手,而造成一股風潮,在數位潮流當下,這就是重新刮起的
底片風,當然一開始是用底片起家的.在商言商,LOMO是商家,
總是要賺錢無可厚非~

個人感覺通常以器材本身弄小特效的攝影,不管玩家或非玩家,
玩一兩次新鮮感就沒了,所以很有可能有一些新手玩膩了,還對
底片畫質以為只有這樣,而留下印象

單一顆好鏡頭,靠腦子搞創作,用上二三十年都還在用的攝影師
大有人在,靠單一器材搞小特效會一搞三十年而不悔的人,請舉手???


我是沒在玩LOMO,不過倒是有朋友在玩,
看他玩很久了,作品也挺有特色。

我不覺得玩LOMO就是只靠器材特效不靠腦子,
我覺得這只是取向不同罷了。

不管用哪一種器材,都一樣會有死忠的追隨者,
也都一樣會有發揮不出器材特性,玩膩了就以為器材不過如此的人,
個人覺得,這和是不是LOMO其實關係不大,問題是在「人」身上。
yafayu wrote:
但是從90年初到現今所有的C class排出來讓你一台一台看的話你就會發現 Mercedes-benz都在cutting budget...不光是MB...toyota honda這些大廠都一樣 但是只能感嘆....好東西都到哪去了?...(恕刪)


極端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影響吧 :P

有一次我在捷運上拿著一台contax機械像機拍照,結果來了個德國工程師跟我聊天。他用很好的中文問我說:相機是哪國生產的?後來就聊了起來。

他說他比較喜歡機械像機,不過現在也用Canon數位單眼。雖然日本的東西也作的不錯,但是,他覺得日本人只想要賺錢。不段的推陳出新,商品週期短,才能賺到大錢。

但是,在德國人的傳統設計邏輯中一個產品如果壞了,不能修復到跟新的一像繼續給消費者使用,在德國的設計訓練來說,是不及格的。這是那德國工程師告訴我的。但是現在數位3C產品一壞,你會修,還是會買新的?相信大家心裡都有譜。

我相當同意他的看法,因為這牽涉的層面很廣。傳統德國的工業設計,外表看起來總是沒有日本人那麼炫那麼亮眼,但是,永遠是那麼耐看。一個可以修復的產品,雖然一開始買的時候貴,但是,你可以用一輩子,壞了不怕沒得修,不怕就要因此丟入垃圾桶造成地球污染,算一算,其實反而比較便宜。或許這也和產品有沒打算"走長遠"有關。這可能跟樓主的底片機心得有所雷同。

然而,在全球化的現在為了商業競爭,樓主不能怪那些德國廠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因為沒了市場以後,恐怕,就像LEICA一樣,名字很響,卻常出現財務危機。好東西之所以不見,就是因為我們這些消費者,一直在追求的價值觀也改變了。大家要新的,要流行的,要炫的。加上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競爭的影響。所以樓主的感嘆,恐怕會碰觸到很多人的敏感神經,掀起口水戰也是難免。

至於那種又好又便宜的東西,如為人民服務的PENTACON,早已成為歷史的曇花一現。這年頭產品太好卻賣太便宜,恐怕市場會更小,公司更容易倒。
謝謝!
inoue555 wrote:
我是沒在玩LOMO,不過倒是有朋友在玩,
看他玩很久了,作品也挺有特色。

我不覺得玩LOMO就是只靠器材特效不靠腦子,
我覺得這只是取向不同罷了。

不管用哪一種器材,都一樣會有死忠的追隨者,
也都一樣會有發揮不出器材特性,玩膩了就以為器材不過如此的人,
個人覺得,這和是不是LOMO其實關係不大,問題是在「人」身上。...(恕刪)

當然囉,我說的會玩膩,也不是絶對性.一百個人中總有一個稍微玩不膩吧.
像這種玩不膩的奇才真的不多,你很幸運,你朋友就是其中一個.

LOMO我是不知,有另一種搞底片特效的最近很夯,雙眼,拍出中間清楚,旁邊
模糊,拍出作品可以很像小人國特效的底片機,照片剛看還挺鮮,但看久了好像
用放大鏡看東西,頭會暈,像這種特效相機,不知一般人可以玩多久?
EL5188 wrote:
當然囉,我說的會玩膩...(恕刪)


畢竟在攝影世界中,LOMO還是算小眾吧,
特性明顯的東西,追隨者自然容易趨向小眾。

另外你說的那個,是類似移軸鏡的效果嗎?
是雙眼腰平相機?

我是覺得這些要素是取決於鏡頭比較多啦,
會做成底片機,或許是因為這樣子機身成本可以壓比較低?
inoue555 wrote:
另外你說的那個,是類似移軸鏡的效果嗎?
是雙眼腰平相機?

我是覺得這些要素是取決於鏡頭比較多啦,
會做成底片機,或許是因為這樣子機身成本可以壓比較低?...(恕刪)

是雙眼腰平的,外型很像早期螺肉名貴雙眼相機您說的沒錯,
是鏡頭因素,猜想是廠商故意把鏡片弄成漸層模糊來個special,
機身全身上下好像幾乎都是塑膠的,成本可能真的很低,當然鏡
片品質要求還是有限,不知一般玩家會把它當主流一直用下去嗎?
EL5188 wrote:
是雙眼腰平的,外型很...(恕刪)


個人覺得就是當成攝影玩具吧,
畢竟玩攝影也不必只被綁死在一種器材上。
什麼時候有那個心情,就什麼時候拿出來玩囉。
EL5188 wrote:
是雙眼腰平的,外型很...(恕刪)


EL5188應該是在說那台大人的科學雙眼腰平相機的附錄吧(是要自己組的)
我沒有買下去就是因為他四周邊緣畫質太差我一定會很快就膩了
雖然我也是有在玩lomo的人,但可以理解你的想法
像魚眼我也覺得會膩所以不會有太大興趣(除非買鏡頭來接,還可以拆掉)

不過我覺得inoue555說的很對
玩攝影不必被綁在同一種器材上
有時候這些效果反而會是創作的好工具

但我滿不贊同連基本攝影知識都沒搞懂的新手跑去買lomo
畢竟lomo幾乎都是手動相機,沒一點知識還真的會很難玩= =llll
而且底片又不是數位,還不能刪,覺得沒事先研究好還滿浪費的啦.....

不可否認lomo影響還滿大的阿...
最近好多新出的單眼都有正負沖跟玩具相機特效的濾鏡
以後不知道會不會灌入模擬各種底片效果的機能勒....
借樓主的版面一用 先說抱歉

同樣談到老機老鏡 小弟這有兩顆老鏡要請問版上前輩大大們

它們到底是何時生產的 20年? 25年前?

不知他們過去有何光輝歷史???

不過 古早的鏡頭 用料還真的是紮實 對焦及變焦到今天用起來依然平滑順暢.






這兩顆都是AI鏡 (非AIS, 因為最小光圈的顏色是藍色的), 大概是30年前左右的.

光輝的歷史? 那就是Nikon五代十國的歷史演變裡, 它曾經佔據過一個世代吧?
照相機對喜好"攝影"的人來說,只是拍照的工具,只要能快速,準確的取得所要的影像,穩定正常的工作,那就夠了!
至於機身骨架用了哪種材質鑄造,快門是鈦還是鋁合金? 外型設計,雋永經典與否? 捲片手感,是否滑順如絲?
這部分應當是收藏家,以及器材玩家才需要考量的部分.

N年前當自己剛踏入單眼世界時,也是抱著秤斤論兩的心態來拿買器材,畢竟單眼相機並不便宜! 年少的夢想,
便是Nikon機王F3HP機型,後來因預算問題,買了FM2N,用沒二年,就因為方便性欠佳,轉售給友人,另購當時
剛推出的F801S,而因此一用就是10幾年....

這部F801S機身,給了我很多感動,只比FM2N高一些的價格,讓我減少了錯失鏡頭的情形,畢竟FM2無法AF,
若不搭配MD-11/12便無法連拍,而換機後,照片的曝光準度也隨之提升,因F801S三種測光與TTL閃燈應用,
比FM2N,實在方便許多!

回到主題,若單純只是比較機身的"材質","折舊","殘值"與"工藝感",來否定科技帶來的便利性,我反而覺得:
[能拍的到,且拍好您要的照片],才是比較重要的,其他的部分,都是附加選項!
主與從,誰先? 誰後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