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p50被宣稱有等同五千萬畫素細膩? 為何實際只有五六百萬?

劍論山華 wrote:
小弟愚昧
您po的不...(恕刪)


不會啦~這年頭真正的錢井深是全片幅數位單眼
中片幅真的用廉價來形容不為過啦

買個中古哈蘇500cm
或是mamiya的120 (我個人其實覺得跟哈蘇也沒差)
買個一組一兩萬的來玩玩
不要還可以用差不多的原價賣掉
真的不會深


劍論山華 wrote:
小弟愚昧您po的不是...(恕刪)


反過來說,你拍的rvp50裝進幻燈機都只能投到6x8的大小?真是這樣的話,要不要先檢查一下拍攝條件,或者換一支幻燈機鏡頭?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說的也是,當今會拍底片的手上應該也有數位
想必也是因為底片的某些迷人之處,讓使用者願意使用底片拍攝

兩個放在一起戰到底是要得到什麼呢?

劍論山華 wrote:
攝影有人當事業,有人...(恕刪)

樓主:

先不論底片解析力數據如何得來,單純簡單來看一下流程問題。


一個物空間,經過鏡頭成像,這之間我們通常會用MTF來顯示其<還原率>,所以只有無窮大解析,其還原率=1,否則有限解析必有損失而小於1。

接著底片或感光元件,針對通過鏡頭的影像,也有同樣MTF問題,也就是如果底片或感光元件的解析力是無窮大,那個影像還原率就等於鏡頭還原率。

一般攝影物理簡單會寫成 (1/照片)^n=(1/鏡頭)^n+(1/底片)^n。

也就是只有當鏡頭解析或底片解析,其中有個是無限大,才能夠獲得=> 照片=鏡頭 或著 照片=底片,否則只能接近而不會等於。



一般廠商鏡頭或著底片的解析測試並不是拍攝照片來獲得,這個也是很多人常舉Erwin Puts 在Leica 280/4 APO測試超高解析鏡頭當例子,其實驗結果是一般拍攝做不到原廠宣稱解析。

另外要注意現實影像構成是各複雜,高解析也不等於高清晰。




這個是ZEISS用來講解對比和解晰力,1和4是同解析力而不同對比,2是低解析而高對比,3是解析力最高。





所以今天如果要把底片轉換成數位,等於要多兩道,一個是成像部份的還原率,一個是擷取成像的還原率。
講白一點,像影印機,一般來說您是不會談到MTF或還原率問題,實際上,他是一直存在,只是一般影印物品大都是低解析度用途,損失細節部份一般人根本無法有機會分辨。




另外針對顆粒部份,有些因為底片高ISO可以看到明顯顆粒,而直覺有 底片顆粒=成像上顆粒。

實際上,感光元件本身沒有鹵化顆粒,但在高ISO或一些狀況時候都可以看到所謂躁點或顆粒,哪這些點點從哪裡來?

我們知道物空間一個物體是連續性光點構成,但在照片或顯示器是由有限解析度的單位顆粒或元件所組成,顆粒之間或著畫素之間的距離越小可以顯示越精細,其顯示畫面點和點臨界距離,通常就是所謂解析度。
而人眼的分辨力大約0.1微米,當點之間距離小於佌,是看不到畫點而會覺得是連續畫面。

所以看到點點與顆粒,是代表影像本身解析下降到人眼可以辨識,不一定是單純鹵化銀顆粒成像造成。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說的也是,當今會拍底片的手上應該也有數位
想必也是因為底片的某些迷人之處,讓使用者願意使用底片拍攝

兩個放在一起戰到底是要得到什麼呢?


很多人是在玩器材的,玩器材就是要比器材啊~
我也愛玩器材,因為比器材也很有趣,不輸拍照~

想想你明明開法拉利,人家開台破車竟然沒有羨慕你的感覺?
你不會好奇這台破車是好在哪?
但是不論怎麼找資料,都顯示這是一台破車.

你想跟那個人換車,他竟然說不用,我沒有興趣(其實是家裡就好幾台了,並沒特別想開你那台)

那你一定想跟那人討論/理論/學習
到底為何?你還要守著一台破車?

誰知道 如同佛所說的 破車叫破車但不是破車
他的好 要親眼所見才算
要是有錢買5D,我幹嘛還用1N止饑?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想必也是因為底片的某些迷人之處,讓使用者願意使用底片拍攝
althewind wrote:
不少底片玩家都是由數位跳過來的,
很多底片玩家本身也有很扎實的數位功力,



不一定
之前的討論裡也常見到
一提到掃描. 色彩管理. 螢幕校正
就很多人退回去說自己只是拍業餘. 網路貼圖就好. 沒打算玩到那種程度

我也見過有blog文章只要用哈蘇底片拍的都很用心. 構圖都很精準. 觀察入微
用數位拍的構圖就很隨便
該位格主自己也在文中承認. 他打從心裡就是無法接受數位

但無妨. 能持續產出好作品是最重要的事
這原本就是個人選擇
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說的也是,當今會拍底片的手上應該也有數位
想必也是因為底片的某些迷人之處,讓使用者願意使用底片拍攝

兩個放在一起戰到底是要得到什麼呢?



不是戰. 是要釐清真相
避免陷在錯誤的觀念認知和迷思裡

我碰過因為想出40"大圖. 聽人說以為底片適合放大. 就改用135底片去拍的狀況


-

Cudacke Dees wrote:
所以哪來的很多?
不少 == 很多?

這位先進如此執著於無意義的虛數形容詞,
無法領略底片的樂趣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可以比較的!?

數位:RAW檔,用專用的程式,轉換到電漿螢幕的專用特殊色域,
然後點對點的方式顯示。

底片:用電影院投影系統改良,高規格螢幕或特製對焦屏。

接著校準兩者的放大率至相同、最亮點至相同....

文包 wrote:
不一定
之前的討論裡也常見到
一提到掃描. 色彩管理. 螢幕校正
就很多人退回去說自己只是拍業餘. 網路貼圖就好. 沒打算玩到那種程度

我也見過有blog文章只要用哈蘇底片拍的都很用心. 構圖都很精準. 觀察入微
用數位拍的構圖就很隨便
該位格主自己也在文中承認. 他打從心裡就是無法接受數位

但無妨. 能持續產出好作品是最重要的事
這原本就是個人選擇
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您碰巧沒有遇到不代表就沒有,
小弟認識有不乏職業級底片數位的雙修人物,
通常都是工作時為了方便與效率使用數位,
但本身的興趣所繫卻是在底片...
老實說這樣的底片數位論戰真的很無聊,
底片數位各有優缺點,
大家喜歡什麼各取所需罷了,
實在不需要靠貶損對方來抬高自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