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解析能力與拍攝品質影響因素~一個基礎討論

我是Hiroyuki

劍論山華 wrote:
沒關係,你們再嘲笑本...(恕刪)


您的掃瞄器是用哪一台 , 右下方的磚塊有點奇怪 ,
感覺底片在掃瞄時沒壓平 , 或是軟體處理的問題 ,
以135底片而言 , 這解析度不錯 , 底片的優點有表現出來 ,
但是還是感覺不到您的密技 , 只能說掃瞄的不錯 .

數位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 , 清析度及畫面的乾淨度 ,
是贏過底片的 , 但是底片的立體感及色彩深度 ,
是有優點的 ,

但如何去論斷那一方較好 , 難了 , 各有優點哪 .

劍論山華 wrote:
所拍出來的
其細節與細緻程度是否贏過你的中大型相機? 尤其在接近邊緣處?
注意,你可看出我離建築物的距離有多近,你的相機在兩邊的深景深可做到嗎?


恩~其實這要大家看才知道,

我有一張站蠻遠拍建築物,如果你覺得細節細緻度勝過,那就是勝過!

一樣是大圖!

大圖

hiroyuki2243 wrote:
我剛看也有發現還以為...(恕刪)

右上方沒接好還缺了一塊



讓我最震驚的是...都用接圖了,解析度還這麼差!!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yansson wrote:
右上方沒接好還缺了一...(恕刪)


真相就是底片靠數位後製接圖....來宣稱打敗數位?

真的有點荒謬
個人blog→543空想堂 http://issack543.pixnet.net/blog

issack543543543 wrote:
真相就是底片靠數位後...(恕刪)

真的是...
統一回覆

大家午安!
對於包裝成密技在此向大家道歉,不該如此!
本來初衷是讓大家接受本人照片細緻度倍增成果,大家有興趣願重回底片,則底片市場再興不無可能!

抱歉讓大家失望了

我認為本法這是底片機在照片細緻度上能唯一能與數位抗衡的方法

我願花數十倍甚至百倍時間拍照與後製,一直不斷try error,只為求得一張照片,但是畫質我都盡量不後製

先前說過這是觀念接不接受的問題

當初日本人發明自動對焦,
德國老大廠嗤之以鼻,認為把攝影人對焦技術專業打破交給機器是為作弊

或像十九世紀以前歐洲陸戰或美國陸戰,兩方士兵都排排站對戰, 不知何時改成士兵都躲掩護搞欺敵, 不接受這種看似不光明正大的方法,那只有永遠打敗仗的份

(若舉例失當,請大人們包含)

若大大認為本人的做法是作弊,那很多人拍照拉曲線調明暗飽和色階得到漂亮的色彩其實也可以這麼說
底片要抗衡數位的細緻度,這是唯一方法,本人po圖還有很大細緻度改善空間!
當然許多人志不在此,我只是提供另一選擇!


對眼尖網友們看到本圖的缺失,其實都可以改善到讓眼睛完全抓不出來,再縮點光圈可改善
我眼睛不夠尖,對自己要求不必這麼高,只要一眼望去舒服得很就可,因為這樣搞已經太花時間了!

得出一張圖很不簡單,不是一個動作就完成,有非常多的環節配合才能完成一個能接受的圖,技術還不好常常失敗,非常花錢,不像數位的拍張照是免費,花費時間通常才幾分鐘幾秒鐘

我願多花很代價追求更細緻令人感動的底片圖,底片的美,數位人常無法體會!
我也有數位機,數位機雖然很銳利,但細節與質感讓我很不滿意,色彩又常常看起來太假!
底片讓人有感動的感覺,數位就很少
這只是取捨問題

對許多網友拿非原始圖檔來給我指較,我只能說謝謝指較,就細緻度來說能跟我一樣,很難說服我!

有網友說只要鋪光正確,其底片圖就跟我一樣細緻,很明顯按照物理常識,我可以很明確講"絕對的不可能"
因為我還有很多改善空間

我只先拿出很普通細緻程度的圖給大家批評指教,抱歉失算了,未發現放大時輪廓銳利度還未到位,
未一開始就拿更細緻好幾級的圖出來
本人承認我這張圖的輪廓邊緣解析度仍輸數位,
有網友拿圓屋頂鳥瞰圖給我指教,謝謝,我底片機就邊緣銳利度來說是沒辦法贏過你
因為你是輪廓線條對比分明的平滑表面物體,這是數位機最擅長的表面!
但是對物體粗糙質感的豐富呈現,我想數位機是不可能贏我的圖,因為一般數位照片的畫素密度高N倍於我,

數位機若拍具有非常豐富質感表面的紅磚與斷簷殘璧,
我認為通常連底片機一般所拍出的的圖的質感豐富性都比不上,
因為這不單是解析度就好,還涉及畫素密度
且因為數位機對表面質感的處理,面臨到(相臨畫素對比很低)影像引擎常用插補法取代之,會變的細節消失很多
底片就是真實逐一感應!

本想拿數倍細緻的圖來回應,現在看大家興趣缺缺與批評熱烈後,我想沒必要了
在此向大家抱歉,浪費你們的時間
謝謝大家指教!

劍論山華 wrote:
當初日本人發明自動對焦,
德國老大廠嗤之以鼻,認為把攝影人對焦技術專業打破交給機器是為作弊

很抱歉,這是錯的,同樣的文字在此出現過很多次。近代主要的SLR/DSLR自動對焦技術差不多都在美國人手中,特別是Honeywell,就因為如此,Minolta幾乎被Honeywell告倒,請看寫給新手:SLR自動對焦系統簡史)這篇文章的說明,以免以訛傳訛。
真想不到大家對於幾年前的文字還有興趣,以下是我對最近新增討論的看法:

1.這篇討論從不是為了「底片VS數位」這個命題出發的,也不是為了彰顯底片攝影比較好的目的而存在的,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提醒底片攝影者想追求高品質的影像成品時,所需的理論與注意事項。

2.以「接圖」達成增加影像品質的方法從來都不是什麼創新,此作法的基礎原理便是「降低放大倍率」出發,以多張小片幅拍攝的照片而以影像處理軟體組合出大片幅成果,所帶來的限制比它的優點還來得多:
a.對於複雜細節的接圖常會錯位接不起來,一張大張圖檔只要一小部分接壞了整張圖也就跟著報銷。
b.接圖只適合建築、靜物題材,如果是會動的題材如人物,便無法達到預定結果。

3.過往暗房放相時,就有用多張底片拼接出整張照片的方法,但此法要花上大量後製作時間,就算現在有了便利的影像處理軟體,還不如直接加大拍攝片幅,省去後續拼接功夫來得省事。

4.以底片化學而言,要達成(超)高解析力需要從底片乳劑與沖洗藥水配方相互配合,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測試一款200lp/mm的底片:
http://www.imx.nl/photo/Film/page166/page166.html

5.「底片的細緻度」所牽扯的是底片特性中顆粒與顆粒感問題,相關討論在個人之前的文章:
大戰顆粒
簡而言之,加大拍攝片幅,降低放大倍率是攝影者最常用的策略,這也是中大片幅底片的主要優勢之一。

6.照片的「銳利感」不同等於「解析力」,讓人感覺到銳利或細緻的照片,不見得代表高解析力,前者是心理感受,後者需要進行測量,相關討論請見:
相關討論

以上,請參考。
劍論山華 wrote:
或像十九世紀以前歐洲陸戰或美國陸戰, 兩方士兵都排排站對戰, 不知何時改成士兵都躲掩護搞欺敵, 不接受這種看似不光明正大的方法,那只有永遠打敗仗的份

兩方士兵排排站 對峙, 那是雙方用 顯示軍威 來增加 "談判籌碼" 用的.

表示 現在 還有得談.. 還願意談..

談不隆 當然就開打了.


此時就換 早就埋伏在四周的大量部隊, 準備上場.

大家就開始 掩敝與隱敝, 雙方的欺敵戰 全面展開.. 要到了這裡, 這才算是真正的進入戰爭!


戰爭是會死一大堆人的... 領軍的, 可是不能亂拿大量屬下生命隨便開玩笑.


電影演的, 書上寫的, 當然都是那些屬於少數談不隆的開打局面.

大多數和談的典故, 沒有刺激性, 那來的收視率, 如果還拿來演, 簡直是在跟資金過意不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