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oleum1234 wrote:
來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RRt1nPE2Co
(恕刪)
影片中沒有提到底片部分,是直接底掃輸出,或是放相後再掃描輸出。
另外也沒有提到是用何款底片,只知道是ISO 400。
如果試驗過程能交代清楚些,或許參考價值會比較大。
althewind wrote:
對小弟來說很多就是很多,
因為周遭就是有這麼多這樣的人,
您沒有遇到或是很少遇到就認為小弟所言有誤,
這不是過於主觀嗎?
althewind wrote:
一件事總有很多面,
影像只是攝影的樂趣之一,
您不以把玩器材為樂趣,
不代表別人就是如此;
而除了影像與器材之外,
小弟相信攝影還有更多其他的樂趣~
qazasd12345 wrote:
1.RAW檔有專用程...(恕刪)
giorgiowest wrote:
Q大 你這樣回就落入...(恕刪)
qazasd12345 wrote:
不是從A/D訊號開始就插手處理,我想說的是色域間的對應
目的是留下最佳的色彩與階層(專為那台顯示裝置最佳化的)
sRGB對高階螢幕或CMOS而言,都是把大刀吧!?
qazasd12345 wrote:
A:底片->光學顯微鏡
B:CMOS_RAW->專用解RAW軟體及螢幕驅動->透鏡組->類似EVF的顯示
B的EVF使用現有最佳的發光原件,調整到畫素大小比人眼極限稍微大些
A的光學顯微鏡使用科學研究等級的器材,畫面放大調整到與B相同
此時觀看的不是整張底片成像,而是上面的極小區塊
左右眼觀看相同視野、不同感光元件的最終成像,就能比較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