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續前一篇如何選擇我的第一台大型相機
本篇要介紹如何選擇大型相機所使用的鏡頭
大型相機鏡頭是由光學結構(可分成前鏡組與後鏡組)與機械結構(包含鏡間快門與鏡頭版)所組成
鏡組設計影響了影像品質的呈現,像是呈像圈,銳利度,反差,透視變形等等
鏡間快門則提供光圈/快門等曝光控制要件
本篇僅對選擇要件提供原則性比較,延伸探討可參考大型相機鏡頭的另類選擇
你可以看到圖例前後鏡組大小幾乎是一模一樣
大光圈鏡頭(f/5.6以上)則前鏡組會略大於後鏡組,但鏡片設計仍是一樣的
但不表示前後鏡組可以對調組裝,或者拿兩顆前鏡組或後組鏡來拼裝成另一顆鏡頭
因為這牽涉到鏡間快門中,光圈與鏡組的相對位置不同
大型相機鏡頭大多採高斯對稱設計,由4片4群或6片4群組成
特性是有良好的反差與銳利度,極低的透視變形
設計大光圈鏡頭(f/5.6以上)則會加大前鏡組的口徑與鏡片尺寸
以Rodenstock為例,Sironar便是高斯對稱的設計
廣角設計則是以Schneider的Super-Angulon最具口碑
望遠採tele-xenar設計,可大幅降低鏡頭重量
鏡間快門組提供了無段式可調光圈與葉片式鏡間快門
設計上又區分成快門自動上弦與手動上弦兩類,端看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目前大多由Copal(日本)與Compur(德國)這兩家生產工廠提供
由於光學鏡片在不同焦距下,鏡片尺寸也有所不同
所以規格上有#0,#1,#3s,#3四種,號碼越大,中間孔徑越大
如果你對數據有興趣,可參考S.K Grimes網站
以下便是鏡間快門的各部圖解
初步了解這些基本資料後,再來便是挑選合適的焦段
在往下介紹之前,我先用數位相機來舉例解釋呈像圈與視角的關係
我們知道數位感光元件可大致區分成APS與全片幅,廠商並針對這兩種規格各自開發的鏡頭
全片幅鏡頭用於APS相機上拍攝時,因相機感光面積縮小,視角變窄(焦長相對上變長)
APS鏡頭用於全片幅相機上仍可以拍攝,但由於鏡頭呈像圈較小
無法涵蓋全部的感光面積造成四個角落會呈現暗角
有了上述概念,呈像圈就不難理解,只要足夠涵蓋該底片面積,就是可用的鏡頭焦段
舉個例子,Leica早期設計給35mm相機用的135mm焦距鏡頭,拆下後半段鏡筒
是可以裝在4x5相機當成標準鏡頭使用
同理,只要是8x10相機可以用的鏡頭,就通通可以用於4x5相機
但是可用不代表好用,若呈像圈涵蓋面積只是大於底片面積一點點
將無法提供移軸空間給相機使用
如果大型相機無法發揮移軸特性,那它與一台35mm相機就沒有太大差別
換言之,在相同的焦段下,呈像圈較大的那顆鏡頭就是比較好用,價錢自然也比較貴些
而我應該買哪幾個焦段的鏡頭呢?
我們先從35mm相機的焦段表來換算一下
註:表格無法安插進來,所以請參閱這個表格
若你習慣用標準鏡頭拍攝
那麼在4x5相機上就選150mm的鏡頭,在8x10相機上就挑300mm的鏡頭
把握一個原則,盡量使用自己已經熟悉的視角,以減少重新適應的情形
再來就是如何將鏡間快門組與鏡頭板組合在一起
筆者建議使用Linhof規格的小版,主要是流通性高,體積小方便收納
首先你需要扳手工具
卸下後鏡組,利用扳手旋開固定鐵環,將鏡間快門裝上鏡頭板後,反向旋緊
可轉接到Sinar大板上
亦可轉接到Deardorff大板上
方便吧!
不管你用什麼廠牌的機身,透過轉板都可以互換使用
以下是鏡頭與相機的組裝完成圖
可以好好觀看大型相機的毛玻璃上,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微光所透出的影像啦
原文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