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 3:1-11 RCUV wrote: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丟石頭有時,撿石頭有時; 懷抱有時,不抱有時;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 保存有時,拋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沉默有時,說話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 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相機又不行了,既電池蓋斷裂、背蓋卡榫斷裂之後,目前快門必須按壓特定位置才能對焦,全按也不一定能成功釋放,唯一欣慰的是CP200似乎降價到五卷$1500的甜蜜點。難道這就是凡事都有定期,抑或是輪迴因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今年國慶剛好拍底片滿七年約480捲,以前一天可以拍兩捲,現在大概兩個月拍一捲,也只是一再重複記錄各種有的沒的活動,就算有新景點、新活動再過七年癢也癢過了。以下概略介紹本雙月份舉辦活動新舊(n/o)對比與反思,照舊使用EOS55/CP200/50.8S,對比照片上古器材繁雜不再另列。
福爾摩沙勇士文化節(n3/o2
開捲第一張今年由移工社群自發首度舉辦印尼國慶遊行相關活動,上圖為印尼本地也少見的Tari Buto Gedruk Kreasi舞,額外推薦近期特別滿意的印尼餐廳。對比較為熟知的移工大遊行及菲律賓面具嘉年華,不難發現移工權益和認同在近年也逐漸變化。





國慶日與國慶花車(n3/o2
時間快速對比到下圖七年前國慶日FM2拍的第一卷底片,不難看出過了七年是越拍越爛。除了媒體報導凱道上的國慶演出外,景福門旁陳抗區年年不缺席的獨派團體才是一年一度不可錯過的拍點,今年除了沒有抬棺燒國旗衝撞拒馬外,最大的改變是用全英語發表演說,拒馬的另一側則是近年姍姍來遲的統派團體。而國慶花車的變化則由裝飾性質大大變更成表揚性質。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n4/o3
重頭戲1920變裝遊行除了路線明顯逐年減化之外,今年順應時事加入變裝皇后成員?表演團體也從早期更多的隨機表演行為藝術團隊,轉向街頭藝人甚至是KPOP舞蹈。







台灣跨性別遊行(n4/o1
這個族群比較難定義,和所有的多元性別族群一樣必須尊重選用者自身的解釋為主,若簡單以代表旗幟藍粉白粉藍五色解釋,藍色象徵男性粉色象徵女性中間的白色象徵不被傳統性別界定,旗幟的上下對稱也代表性別可以選擇自身的方向不因顛倒或上下而錯誤,常聽到的說法可能是生理女性自我認同為男性,反之亦然。由LGBT->LGBTQ->LGBTQ+推進過程中,可見代表T的跨性別族群在早期相對少數也更不容易被了解,因此會特別選在同志大遊行前另外舉辦跨性別遊行活動,在LGB及後進TQ+的運動下,即便價值的正確性需留待旁觀者自行定義,但依遊行現場狀況和今年快速壯大的隊伍陣容,我可以說這是我今年看過最理解並認識自我族群價值的遊行者。





臺灣同志遊行(n3/o5
同婚法案通過後,很明顯選舉和政治就是影響遊行規模最大關鍵,再加上疫情後的出國潮。








鬧熱關渡節(n2/o4
很明顯影響遊行規模最大的因素就是校長或當權者了,因為本周所有活動一齊舉辦,只趕到遊行結束的市集,就連國際慣例10月的白晝之夜都能延到11月還提早到白天我也是服了。最下圖還留有同年數位X70過渡照,不難看出數位相機隨便按幾年的菜鳥都比現在底片好。






申准舉辦「慶祝萬聖節」集會活動(n2/o1
近期場佈最切合時事的一次,鄰近就有義民嘉年華市集,動線機能用心良苦。



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n7/o5
並非獨厚特定活動,而是擔心這個月底片又拍不完了趕在懼裂特別場開演前拿去洗。光這兩天半的行程就濃縮了跨性別遊行-客家迎神-同志遊行-關渡節-亡靈節派對-花東觀光區市集-慶祝萬聖節集會-客家踩街,要說兩天可以看到台北七年有哪些改變,我只能說記者、警察、社運志工已經有很多都是熟面孔,你甚至能發現義民祭的法師還是同一位,只能說台北真的老了,在這個網路資訊替代人工的時代,只要還有人願意上街頭、還在拍照,我都會在內心秉持同樣欽佩的心情,即便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












PS 欲知周末活動酌參:ACCUPASS、廟會、新北市民、臺北旅遊網、玩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