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玩底片機
相機為 Canon EOS 50QD + EF 28-80 1:3.5-5.6
第1捲底片用富士 200 度,7-11 買的。

高雄金緯掃加沖,檔案格式為 tiff, 我已經把他壓縮成 png 了
感覺解析度沒有很好耶! 尤其是下面 04.png 那一張
人的臉顆粒很大,看不到什們細節。那是因為底片解的析度關係
還是沖掃的關係? 那一支底片會有比較好的解析度呢? 鏡頭會不會有關?
(ps, 圖檔很大 )

http://www.dbtsai.org/uploads/01.png
http://www.dbtsai.org/uploads/02.png
http://www.dbtsai.org/uploads/03.png
http://www.dbtsai.org/uploads/04.png
http://www.dbtsai.org/uploads/05.png
http://www.dbtsai.org/uploads/06.png
文章關鍵字
掃描器的問題,要掃的好,交給專業的掃描公司吧!!
另外~200的顆粒比較粗,改用100的吧!!
真的粗...200度也不該變這樣慘
看起來好像有做增感....

感光度越低的藥膜
顆利越細
光線夠的話可以玩玩50度的底片
光談『底片的解析度』並不能單以『拍攝成果的放大』作為評估的方法。談到這個問題,必須要討論『影像鍊』(image chain),用最簡單的語句描述就是,攝影成品的解析品質受到鏡頭、底片、機身、拍攝條件、測光、沖洗、放大設備、承載媒體、放大倍率、觀賞環境與人眼能力所影響。

上述的變因中,就以最常見也最容易使人誤解的是放大倍率與底片解析能力的混淆,某種底片的解析能力是固定的(業界以lp/mm)描述,更大的底片並沒有更高的解析能力,而我們眼睛觀看大底片放大照片感覺更為細緻的原因則是多為放大倍率較小緣故。

回到原發文者的問題,為什麼為感覺有顆粒感?顆粒感的成因我有一篇小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5&t=535508&last=5130568

裡頭有大概的描述,在螢幕上觀看掃瞄的圖檔最大的問題就是,由於螢幕解析能力低,在大型圖檔展示中放大倍率過高以致容易感覺到顆粒,此時將觀看的圖檔尺寸縮小,就能適當的解決此問題。


注意,顆粒感與解析能力是兩種不同概念,對於單一底片的解析能力是固定的,而顆粒感則是因為放大倍率不同而有不同結果。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最高解析度的底片是低感度的黑白底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ADOX CMS20』底片資料介紹。

http://www.adox.de/english/

以上,請參考。
版主的圖檔看起來顆粒這麼粗,實在是因為掃得太細了
如果以像素來算的話,已經到了1680萬了
04這張應該是超過16"*24"的大小
這時顆粒會粗是正常的

如果將其用繪圖軟體縮至8"*12"或更小
顆粒應該還不太明顯
而這些顆粒應該是底片的規格
若還是要這麼大張
建議用ISO100或更低的底片,最好是專業級的
這樣輸出大圖就不會有太大的顆粒問題了

版主的第四張改成JPG也有4M
一般相館不會掃這麼大

我想要求掃到3M就被店家閒會太慢了咧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推一下風之和子兄的文章
底片的解析度是有極限的

這樣的解析度應該OK吧
畢竟圖檔很大
而且店家應該都是機器自動掃瞄
並不會一張一張細心去掃
其實稍微縮一下圖就會很漂亮了
我是Hiroyuki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