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心得. 是之前底片掃瞄心得的綜合. 目的僅是將我個人目前底片掃瞄的流程 做一個完整的記述.
這次的心得重點是在色彩平衡的調整上. 這是先前我沒有著墨的地方. 但實際上有其必要.
因為底片經過底掃都有程度不一的色偏. 正片色偏比較小. 負片就比較大
目前我有使用兩款掃瞄介面軟體
一是EPSON scan
二是Silverfast Ai
坦白說. 論細節保留. 論速度. 論功能. 後者都比前者強.
Silverfast在掃描時就可以選擇自動轉正
Silverfast的histogram 圖表顯示也比較詳細.
也可以設定輸出時的色域空間.
預掃速度. 實際掃瞄速度. 都比Epson scan更快
但是兩者掃正片出來的色彩有些微的差異
試了幾次以後
掃正片. 由其是RVP 的綠色和藍色
我比較滿意EPSON scan出來的色彩. 比較不必調整. 大多時候甚至是不需要調整就可以接受.
總之兩者之間....我目前是看狀況挑著用.
之前沒有介紹過Silverfast. 這次就用它來掃吧
首先. Silverfast預掃. 可以設定它影像自動轉正. (實際掃完輸出時也會自動轉正.)
打開histogram/Level工具
scanner預掃照片內容後. 列出histogram亮度分布.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問題....
histogram顯示最暗的部位. 真的就是底片上的全黑嗎? 底片在此沒有細節了嗎?
可能不一定
但是scanner總是必須要決定一個範圍. 何者為最亮. 何者為最暗. 總不能沒有界線吧
而這個histogram似乎也不是我們能隨意指定. 所以暫且就隨他去了....
姑且就相信它的全黑以下真的沒有細節.
反正就算有. 也掃不到了
Level工具一共有三個指標. 從左到右標示最暗部. 中間調. 最亮部.
1.
首先把最暗部拉到最左邊. 確保暗部所有細節都能掃進來
在這次sample裡面它已經在最左邊. 設定為0了.
注意. 底片上的全黑. 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黑色. 掃完進軟體看最暗部的RGB數值並非為0
這樣就能確保底片上的暗部細節. 在scanner硬體極限內都盡可能掃進來
2.
再來. 相同的道理. 確保最亮部的細節都能掃進來
Silverfast的histogram 圖表比EPSONscan要清楚很多. 從圖表我就可以看出來最亮部的位置在哪
我就直接拖曳最亮部的箭頭到我要的位置. 離histogram的最亮端還有一點點距離
這樣. 最亮部掃完進軟體看. 它的RGB數值不會是最亮的255
如此一來便可保證
只要底片上面的亮部有細節. 在scanner硬體極限內都可以掃進來.
3.
設定中間調的位置
中間調差不多落在空中雲層的亮部上. 觀察畫面的明暗程度. 取個大概就可以了
**備註A. 關於Level工具. 以及取樣端處理策略
4.
設定輸出色域為Abode RGB
**備註B. 關於Adobe RGB
5.
以48bit色彩模式. 1200dpi. 輸出成16bit TIFF格式
一定要16bit TIFF. 不然後面就沒搞頭了
6.
Silkypix開啟檔案. 先裁切四周黑框
**有必要的話. 在這裡也可以作旋轉/數位移軸的處理. 其實這兩者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裁切/resize而已
7.
再來調整對比. 游標移到畫面裡的最亮部.
是一棟被燈光照明的大樓
因為先前掃瞄取樣時我們已經設定過Level. 所以現在點這裡. 它顯示的明度並不是曲線最頂端的255
這很重要
這便是保證你的最亮部沒有爆掉.
所有細節已盡可能掃進來.
8.
我在亮部curve 上設定了兩個定位點. 第二個點是信義路上的黃燈.
然後游標移到中間調的天空雲層上. 看對應curve 的哪個位置
**原圖裡. 中間調的明度. 是決定在掃描取樣時. histogram/Level工具的中間調拉桿設定. 所以才能剛好落在curve 的中間區域.
在某些場合. 取樣時適當設定中間調. 結果可能差距很大 這在我之前的心得便有提過.
9.
在curve 中間調上. 我設定一個定位點
然後游標移到暗部的藍色天空. 看對應curve 的哪個位置
10.
在curve 暗部上設定一個定位點. 降低其明度
拉開畫面整體對比
效果就呈現出來了
11.
再來. 游標移到前景的最暗部. 看這裡的RGB數值(顯示在畫面最右下角邊框上)
約在5~8之間
12.
使用Black Level工具. 降個4. 這暗部的RGB值就降到0~4之間
**備註C. 關於Black Level和暗部細節
13.
在sharpness面版. Outline和Detail開到8
銳化後. 存檔
**注意. 我在Silkypix輸出設定裏. 輸出色域設為sRGB. 主要用在網路發表
前面掃描完的原始檔是Adobe RGB, 如果不轉成sRGB, 丟在網路上可能會導致每個人觀看結果不同.
14.
在Photoshop CS2開啟檔案. 先用印章工具清除塵點
15.
進PS主要的目的是要調整色彩平衡
打開color balance面版
image - adjustment - color balance
16.
color Balance有三條頻道. 以滑鼠拖曳拉桿. 可即時預覽效果
三條頻道對應RGB及其互補色
Red - Cyan
Green - Magenta
Blue - Yellow
可以把燈箱和片子放在手邊當基準來調整. 以接近原片的色彩
也可以憑自己喜好來調整.
這裡我是以自己喜好來調整. 因為RVP長曝其實是偏綠的. 看天空雲層就知道.
**重點
事實上. 底片經過底掃. 都會有程度大小不一的色偏.
只要有色偏. 都要靠這一道色彩平衡的手續來修正
正片的色偏問題比較小. 正片本身的沖洗輸出也比較穩定
正片又因為可以直接看. 所以在調整色彩平衡的時候. 可以擺燈箱和正片在旁邊作為調整的基準
至於要以原片為準. 還是憑自己高興. 就隨意
負片的色偏問題就很大. 而且不像正片可以直接看
所以只得全憑印象來修正
Silkypix沒有RGB 頻道的色彩平衡工具.
在白平衡面板裏僅有相當於B和G的頻道. (色溫對應Blue-Yellow頻道. color deflection對應Green-Magenta頻道)
所以這步驟我就進photoshop 來做.
這次處理的成果
我的標準流程順序
1.預掃. 設定histogram/Level取樣範圍.
2.以AdobeRGB. 48bit色彩模式. 輸出成16bit TIFF
3.到silkypix. 裁切
4.在silkypix裡. 使用curve 調整對比. 銳化
5.到Photoshop去塵點
6.在photoshop裡作色彩平衡.
我會先做對比. 再做色彩平衡.
這次我使用的這張sample. 我另外輸出了8x8in的尺寸. 裱背裝框作為展覽用.
我使用skyforce前輩所提供的icc profile
用photoshop 另外處理了一份檔案. 交由新莊麗來輸出
效果我相當滿意
我這次也一起輸出了一些A100所拍的8x12照片
我敢說. 我用底片掃瞄處理後輸出. 效果絕對不會輸給DSLR
現在拍底片的人越來越少了. 其實底片相對於數位還是有他的優勢在
希望大家都能掃出不輸給DSLR的圖檔
讓底片在數位時代. 能夠繼續發光發熱
End.
-
備註A.
其實Level 工具. 某程度上..意義跟curve 很類似.
如果不是很細微的curve調整.
一般加強對比的S型曲線. 用Level 工具也可以做到相似效果.
照道理. 如果掃描軟體功能夠強. 可以精確即時預覽的話.
可以的話. 我在取樣端就一次做完所有動作. (包含色彩平衡. 對比. 銳化). 如此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事實上在Silverfast裡面. 有curve. 有色彩平衡. 有銳化. 相關的工具都有.
但是問題出在..我沒辦法精確的即時預覽.
所以取樣時我選擇保留最大程度細節. 其他進軟體來做.
備註B.
Adobe RGB的好處有幾項
a.色域較寬廣. 之後不論轉換成sRGB或CMYK. 色彩都比較不會跑掉
b.相較於sRGB. Adobe RGB對綠色的範圍比紅/藍更廣些.
如果你以綠色為主題. 使用能支援Adobe RGB的輸出設備
設定成Adobe RGB對綠色的表現會更有優勢
備註C.
這個sample的前景. 在底片上就沒有細節. 所以在這裡比較沒有影響.
實際上以我的經驗
RGB 值在0~10可以分為一級. 10~20可以分為一級
10以下可以當作最黑
10~20則還可以留下細節.
如果最暗部的景物RGB 值在10以上. 此時. 使用Black Level工具細微調整最暗部的明度
把0~10的部份壓到最黑
就可以把暗部的細節對比. 進一步突顯出來.
畫面整體的對比也會更強.
如同我在前一篇EPSON scan + Silkypix心得第二版裏的第二個例子
http://www.sonydslr.com.tw/alpha/viewtopic.php?t=3002
例如這張. 照片左下方的鐵捲門是暗部. RGB值約在15~20左右
Black Level降15. 讓該是全黑的地方變成最黑.
暗部細節的鐵捲門(非全黑的部份)反而會因此變的更清楚些
畫面整體的對比也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