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態照片後製處理------微距與後製(2013年2月22日更新)

我的生態照片後製處理------微距與後製(2013年2月22日更新)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6&t=3230730&p=1#43904228

*********************************************************



減少雜色

儘管用上超遠攝鏡頭(C廠由400mm開始),但在拍攝時的一些客觀條件,鳥兒

與鏡頭相距10米已屬理想的射程範圍。此外,若光線不足,又因如手持等原因而

需使用較快的快門,照片一般都因高ISO而滿佈顆粒。




01.拍攝時,我站在一條石梯較寬的一級上,但位置仍很狹窄,所以只能手持拍照。

鏡頭是540,其最近對焦距離為4.5米,器材總重(1D4+540+1.4X)超過5公斤。個人

拍鳥習慣是快門先決及自動ISO,為保證質量,選用了1/800的快門,而光圈則被選

為最大的f/5.6(接上1.4x增距之故)。當時那灰背距離僅為5米左右,照片差不多就

如原相大小,幾乎不需裁切。然而,由於那石梯位於樹蔭之下,所以ISO升到12800,

儘管仍未放大,照片已滿佈顆粒。




02.按照慣常的銳化主體及磨滑背景的後製方式,得出這張照片。除了背景之外,

主體仍比較粗糙,尤其以其尾部最為明顯。




0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當中提及PS的減少雜色這項功能。因此,就自行摸索著

嘗試,這張就是結果,驟眼看好像跟前一張沒大分別。




04.根據Adobe對雜色有以下說法:影像雜色是指外來的可見瑕疵,會降低影像品質。

影像雜訊包括明度 (灰階) 雜訊與色度 (彩色) 雜訊組成。明度雜訊會讓影像看起來有

顆粒狀,色度雜訊通常則會讓影像看起來有人為色彩。以高 ISO 感光度或較不

精密的數位相機拍攝的相片可能會有明顯的雜訊。

現在放大了灰背的尾巴,留意牙白色的尾下覆羽,就可清楚看到那些所謂的顆粒。




05.這張是減少雜色後的放大部分,同樣的位置的顆粒已減少了。

整個後製流程為:

1. 以套索工具圍住主體>調整邊緣

2. 在〝濾鏡〞的〝雜色〞選〝減少雜色〞>設〝強度〞為5>〝保留細節〞要視乎情況

而定,數值愈細,效果愈佳>設〝減少雜色〞為100>設銳化細節為0

3. 在〝濾鏡〞的〝銳化〞選〝智能銳化〞>〝數量〞要視乎情況而定,數值愈大,

效果愈佳>設〝半徑〞為2.0>設〝移去〞為鏡頭模糊

4. 在〝選擇〞選〝反向〞>在〝濾鏡〞的〝模糊〞選〝表面模糊〞>設〝半徑〞為5>〝閥值〞

要視乎情況而定,數值愈大,效果愈佳

5. 在〝濾鏡〞的〝雜色〞選〝去斑〞

以上每個步驟,除了數值可增減效果之外,還可用〝編輯〞的〝漸隱XX〞進行微調選。

afon
感謝樓主分享這篇心得
讓小弟在後置這部分受益很大.....
別客氣,我只是將自己的一點體驗寫下來,不敢說對人有任何幫助,

希離沒有誤導您就好了。

afon

pighead.jen wrote:
感謝樓主分享這篇心得...(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針對高ISO粗顆粒的後製

相信鳥攝者心裡都有一種痛,就是已付出了汗水,也得鳥神眷顧(終於等到鳥),

但由於光線條件欠佳,迫於無奈使用高ISO來拍攝。結果是不論主體及背景都滿佈

顆粒,而且最難接受的,就是在深色部分出現了雜色。早前從在看過一篇文章

後,按圖索驥地寫了關於減少雜色的博文。然而,不竟自己只是摸著石頭過河地

將一些體驗寫出來,由於欠缺基礎,所以總會掛一漏萬。

連續的陰雨天,一切外拍活動都被迫暫停,每天對著電腦的時間多了,所以就試著

整合新舊的後製步驟。這樣似乎又走向了一個新的方向,基於野人獻曝的原則,

現在將這次的步驟與大家分享。




01.在春節期間去了某公園拍烏灰鶫,這裡樹蔭蔽天,所以拍攝的感光度非常高。在

等候主角的過程,有隻大山雀飛來,所以就拍下了一些照片。除了少部分尚可一看

之外,大部分都只有被刪的份兒。




02.這張看似比第一張少點顆粒,其實感光度高達ISO-5000。這兩張的背景都是

粗粒,若仔細一看,這些粗粒還附帶著一些惱人的雜色。




03.按照一般的後製流程,就會得出這個效果,當然還可微調以得出好點效果,但

所花時間自然更多。留意大山雀面頰及腹部有很多雜色。




04.試用了新的流程,面頰的雜色減少了。




05.再看以舊流程後製的另一張照片,這張主體的顆粒及雜色更明顯。




06.以新流程後製的同一照片。

其實銳化就是將線條邊緣弄得更突出,即銳化程度愈大,顆粒就更明顯。或許新

流程的銳化效果沒舊的好,但這只是個試驗,所以所有照片都沒有作最後的微調。

總的來說,若光線條件理想的照片,以舊流程後製效果可能更佳,但針對一些

高ISO的照片,新流程就或許可達到挽救的作用。

現在說說新流程的操作:

1. 用PS開啟要編輯的照片>按〝濾鏡〞的〝雜色〞的〝減少雜色〞>在對話框內選

〝設置〞為〝默認值〞,〝強度〞為5,〝細節〞為0,〝減少雜色〞為31(視乎

情況增減),〝銳化細節〞為0,不勾選〝移除JPEG的不自然感〞。

2. 在左側工具欄選套索工具>將需要銳化的部分套住(只需大概套住就行)>按上方

選擇欄下的〝調整邊緣〞>在對話框內只選〝半徑〞為10,其他不動>按〝濾鏡〞的

〝銳化〞的〝智能銳化〞>在對話框內選〝設置〞為〝默認值〞,〝數量〞為65(視乎

情況增減),〝半徑〞為1.5,〝移去〞選〝鏡頭模糊〞,不勾選〝更加準確〞。

至此,步驟已完成,若背景底色仍覺有顆粒,可重複步驟2,但在〝濾鏡〞選〝雜色〞

的〝去斑〞。

由於這些流程只是個人摸索的體驗,完全沒有丁點理論支持,所以內中參數僅供

參考而已。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微距與後製

鳥攝幾年,一直都只拍鳥,當然是由於器材問題,但既然有328在手,不拍其他

生態確是有點浪費。在接觸拍花之後,又發覺自己的鳥攝器材有時是無用武之地。

幸好家人有微距鏡,因利成便借來試試。拍了幾次之後,發覺這又是另一個世界。

然而,偶爾看了一些攝影雜誌內的微距照片,如拍小花,花的各部分大致都清晰

可見,而我的就......

感謝影友提示,原來這小藍花叫鴨趾草。




01.前一陣子有隻落單的牛背鷺在翠湖畔出現,在拍攝的過程中,發現草地上有

種小藍花。從葉的形狀看來,簡直就與其他草無異。昨天終於帶了百微去拍攝,

現場一塊3米x10米左右的草地就只有3朵小藍花,稍一不察就會錯過。




02.這小藍花形狀有點像蘭花,不過卻是超小型的,照片下方的是我的食指,

所以估計大概只有我的無名指指甲大小吧。




03.除了一些從雜誌上得來知識外,對微距是毫無經驗的。昨天天色陰暗,又為要

低感光度,所以光圈只能得到f/6.3。由於心中無底,又未能掌握拍攝的節奏,所以

胡亂地架了腳架。鏡頭與花的距離大概是15厘米,沒有任何輔助光源。




04.選擇預升反光板、即時顯示/LV、百分百放大手動對焦,並鎖死雲台。然而,

在試拍了幾張,檢視所得後總覺得景深太淺,花蕊清了,花瓣就糊掉。這時

看過的一篇文章浮現眼前,利用手動對焦,分別令3片花瓣及花蕊清晰來拍攝,

所以總共拍了4張。




05.編輯照片時,先將4張照片的光度、色調等盡量調整至接近程度,再輸出成jpeg。

在PS的文件>腳本>將文件載入堆棧,在對話框按瀏覽,找出那4張照片,勾選嘗試

對齊源圖像,按確定。按ctrl不放,用滑鼠點選右側的4個圖層。按上橫欄編輯>自動

混合圖層>堆疊圖層,勾選無縫色調和顏色,再按確定。接著就會輸出一張如圖的堆疊

合成照。由於那4張是分別以不同的焦點拍成的,現在將它們無縫地堆疊起來,看來

就像是一張各部分大致清晰的微距照片。




06.剛才的是首次試驗,只有4個取樣,結果堆疊起來,不清晰的部分仍多。現在再

來一次測試。這次模特兒是朵有6片花瓣及4條花蕊的小花,所以總共拍了10張。

所見的一張是以大蕊為對焦點的。




07.這張則忘了是以何處為焦點。




08.以PS堆疊後,一張大小蕊及花瓣都清晰的微距照就完成了。

補充一下,拍攝時器材不能移動,同理,主體也不能移動,否則堆疊效果就打

折扣,所以最好能選擇無風時間拍攝。此外,取樣愈多,精細程度也愈高。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