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6&t=3230730&p=1#43904228
*********************************************************

減少雜色
儘管用上超遠攝鏡頭(C廠由400mm開始),但在拍攝時的一些客觀條件,鳥兒
與鏡頭相距10米已屬理想的射程範圍。此外,若光線不足,又因如手持等原因而
需使用較快的快門,照片一般都因高ISO而滿佈顆粒。

01.拍攝時,我站在一條石梯較寬的一級上,但位置仍很狹窄,所以只能手持拍照。
鏡頭是540,其最近對焦距離為4.5米,器材總重(1D4+540+1.4X)超過5公斤。個人
拍鳥習慣是快門先決及自動ISO,為保證質量,選用了1/800的快門,而光圈則被選
為最大的f/5.6(接上1.4x增距之故)。當時那灰背距離僅為5米左右,照片差不多就
如原相大小,幾乎不需裁切。然而,由於那石梯位於樹蔭之下,所以ISO升到12800,
儘管仍未放大,照片已滿佈顆粒。

02.按照慣常的銳化主體及磨滑背景的後製方式,得出這張照片。除了背景之外,
主體仍比較粗糙,尤其以其尾部最為明顯。

0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當中提及PS的減少雜色這項功能。因此,就自行摸索著
嘗試,這張就是結果,驟眼看好像跟前一張沒大分別。
04.根據Adobe對雜色有以下說法:影像雜色是指外來的可見瑕疵,會降低影像品質。
影像雜訊包括明度 (灰階) 雜訊與色度 (彩色) 雜訊組成。明度雜訊會讓影像看起來有
顆粒狀,色度雜訊通常則會讓影像看起來有人為色彩。以高 ISO 感光度或較不
精密的數位相機拍攝的相片可能會有明顯的雜訊。
現在放大了灰背的尾巴,留意牙白色的尾下覆羽,就可清楚看到那些所謂的顆粒。
05.這張是減少雜色後的放大部分,同樣的位置的顆粒已減少了。
整個後製流程為:
1. 以套索工具圍住主體>調整邊緣
2. 在〝濾鏡〞的〝雜色〞選〝減少雜色〞>設〝強度〞為5>〝保留細節〞要視乎情況
而定,數值愈細,效果愈佳>設〝減少雜色〞為100>設銳化細節為0
3. 在〝濾鏡〞的〝銳化〞選〝智能銳化〞>〝數量〞要視乎情況而定,數值愈大,
效果愈佳>設〝半徑〞為2.0>設〝移去〞為鏡頭模糊
4. 在〝選擇〞選〝反向〞>在〝濾鏡〞的〝模糊〞選〝表面模糊〞>設〝半徑〞為5>〝閥值〞
要視乎情況而定,數值愈大,效果愈佳
5. 在〝濾鏡〞的〝雜色〞選〝去斑〞
以上每個步驟,除了數值可增減效果之外,還可用〝編輯〞的〝漸隱XX〞進行微調選。
af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