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LR 漸層濾鏡修正高反差相片

小笨賢 wrote: 這個也要相機動態範圍夠大 才行得通.... 還要 無損壓縮~~ 非A7R2 A7S2莫屬......(恕刪)
(或許吧, 但自身沒有全幅機身)... 重點在於 : 畫面內容儘量別過曝!!

但是~ DC 等級的 RAW圖檔 (1/2.3"吋感光元件), 所能調整的影像範圍不會很差呀, 全文詳~
請教, 用LR 修圖技巧指導 (提供 RAW檔 link)


(SOOC, JPG直出)



(RAW 調整轉出 JPG)



Cheers.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漸層的話原本低光源的地方變亮後會否有雜訊呢???

謝謝您。
答案是會的
其實,LR的強項之一就是除雜訊,我非常喜歡,也很常用
預計下次再整理探討除雜訊的技巧




changyefan wrote:
漸層的話原本低光源...(恕刪)
My FB: https://www.facebook.com/sulianda

changyefan wrote:
漸層的話原本低光源...(恕刪)


後製上的曝光選擇跟實質上的曝光不同,

原圖看起來陰暗處是暗的,卻可以拉到很亮,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本來在視覺上就是夠明亮的,

只是在曝光取向上選擇較暗的曝光,

因此雖然照片上看起來暗暗的,裡面的資訊卻還是很豐富,

這樣你在拉亮時細節還是算夠用,

而且可以用一些去除雜色跟增加飽和的方式讓雜點透過運算消失,


反之,如果當你是在拍攝夕陽時,

以相同的方式選擇較暗的曝光,再把暗部拉亮,

效果不會比拍日出好,因為夕陽下的暗部,原本就很暗了,

感光到的顏色資訊比較少,稍微拉亮就會很多色塊不好處理,

反而是比較建議暗部測光到正常曝光,

再用黑卡去遮蔽高光部分的曝光時間,會得到比較紮實的照片。



其實很多部落客的教學你可以觀察,大部分在推廣漸色濾鏡指令的教學,

一般都是用在實際上明亮的場景而故意拍暗的場合,

來得到"哇~居然有這麼棒的效果的感覺",

不過很少人會去提及這些細節。

動態範圍愈高肯定是愈有利於後製
但本範例是2009年的老相機Canon EOS 5D Mark II所拍,動態範圍已輸現在很多的新機種。

小笨賢 wrote:
這個也要相機動態範圍夠大 才行得通....
還要 無損壓縮~~
非A7R2 A7S2莫屬...
My FB: https://www.facebook.com/sulianda

蘇聯大 wrote:
今天來分享一個高質...(恕刪)


感謝分享
期待接下來的教學

有佛心分享 快點收藏

有空慢慢看


蘇聯大 wrote:
今天來分享一個高質...(恕刪)
感謝分享好文 收藏 找時間來好好研究

蘇聯大 wrote:
三、增加清晰度
在風景相片常會增加「清晰度」,以提高相片中間調的對比,讓相片看起來更加有活力。反之能讓相片看起來更加柔和。在基本色調的外觀部分,將「清晰度」+47以便來增加中間調的對比。對於風景或建築的相片,大部分我都會套用+20~+50左右的「清晰度」,...(恕刪)


感謝蘇聯大的熱心分享.5分奉上!
可否請教您,有關"清晰度"調整值部分,會不會有漸層濾鏡修正部分與未修正部分解析度(銳利度?)有落差的時候(例如數值拉過高)?數值是如何訂定?
該項default值不修正的話就會跟其他沒修正部分的解析度一樣?還是要設定在多少固定值?
感謝您.
雖然我不喜歡這種風格,但還是要給蘇連大一個鼓勵
蘇聯大 wrote:
今天來分享一個高質感...(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