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我習慣把相片放在以日期命名的資料夾 (當然,也會加上些關鍵字. e.g. 20120101_日本之旅 )
然後就會將整個 folder 加到 LR 的 catalog 再針對有問題的相片作處理..
因為主要都是拍 jpeg , 所以問題不大的相片也不會作額外處理...

問題是我平常看相片的時候, 不會用 LR 看, 因為慢..
可是用其它軟件看, 就看不到有修過的圖....
有想過不如修完圖後就把整過 folder 的相片再 export 一次 (不管有修還是沒修過的相片)...
再存到另一個 folder ..以後觀看或者是拿去打印就用該 folder 的相片..
不過這樣做很浪費空間, 而且明明沒修過的圖, 再以 jpeg export 會有損畫質啊..

有想過不如忍受一下 LR 的慢, 以後就用 LR 看圖...
不過這還是有問題, 就是如果要copy相片的話很麻煩
因為有修過的就 export, 沒修過的就在原始 folder 去找...
而且如果想要把整過 folder upload 到網站 (i.e. picasa) ...好像也不得不整個 folder export 一次...


不知道有沒有人遇到類似的問題?
或者是有什麼好的建議..謝謝~~~
我是將原始RAW檔或是JPG分日期與主題放置在 Disc A,
編輯好的照片就匯出JPG小尺寸(網路分享,上傳完畢便刪除)或是中尺寸(列印或保存欣賞)到 Disk B。
在匯出JPG時候,可以將品質設定100輸出(最高畫質),但我不確定品質100是否有壓縮,個人看起來是與原始檔沒什麼差異。

對於編輯完成的RAW檔,我是選擇匯出成TIF檔做存放,然後便將原始RAW刪除。
由於都是數位資料,所以我都會將原始檔與轉存檔定期自動備份到 NAS (Disk C & D),以防止意外發生。

以上是我管理照片的方式,提供你參考。

inokinok wrote:
首先, 我習慣把相片...(恕刪)
謝謝, 就是說原始的 jpg 跟最後成品的 jpg 還是有需要分開存放囉...

BTW, 有時候 jpeg 檔再輸出後又變肥~~~尤其是 100% 時..
明明原始檔才 5-6m , 100$再輸出後可能 10m+ ~~~
利用LR4直接匯入照片就可以輕鬆解決。不要拿記憶卡用剪下貼上的方式來管理照片。利用讀入的功能,可以指定匯入的檔名及資料夾的命名原則。

另外,雖然2次壓縮jpg會有損畫質,但除非你真的查覺得出來,而且損失的程度超過你所能接受的,否則為這種事情煩惱實在是沒有意義阿。真的那麼計較的話,那拍照時又為何要存jp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