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jOXDsdsVk

請問一下像這種微電影

看起來就有質感

但我拍的時候

那個質感跟影片中那種就不同

是有用AE後製調色調嗎?
文章關鍵字
sky50665 wrote:
那個質感跟影片中那種就不同
...
是有用AE後製調色調嗎?

拍毛片大多是用 中性 tone, 因為中性的後製彈性最大.

想不用電腦軟體做這種 tone, 也可以啊..

前提是你的攝影機, 要有內建這種 tone 的 style 才行啊.


可以用的軟體很多, 不見得要用 AE,

但 AE 多人用是事實, 這樣子網上可以拿來套用的資源就非常多.

如果 打造個東西, 連 螺絲,釘子 都要自己車, 那是不是很麻煩?

資源多, 就表示已經有很多的 各式各樣 的 螺絲和釘子 了.

前期降飽和降對比下去拍
單眼拍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機身本身對比,飽和甚至銳利度都太強
這樣拍出來的畫面只是高清電視節目, 不會有任何電影感
你可以注意到影片大部分的畫面都有低飽和低對比的傾向

你po的這部微電影估計是用Canon的機器拍的 顏色大抵來說舒服 清透, 但影片中一遇到反差較大的場場, 高光的地方就死光光. 完全沒有細節.你可以想像, 這種情形若是以高對比來拍, 會有多慘烈.

所以前期先以中性的方式來拍攝, 後期再把這些影像風格外
記得"畫面是用來服務故事的", 前期得到中性的畫面以後, 後期再隨劇情賦予畫面特定的色彩風格
暖調, 冷調, 小清新, 甚麼之類的.

不過 要注意一點, 降對比降飽和這種拍攝方式也要跟機身本身的能力取得平衡, 特別是單眼拍出來的東西壓縮比很高, 本身紀錄的細節就很有限, 很可能後期對比隨便一拉 暗部躁點就滿天飛
自己得找好平衡點.
以前5d2 5d3拍微電影的流行叫一種Cinestyle的機身風格, 拍出來的畫面跟電影機的那種灰片感很像. 可是增加的調色空間確不如預期, 反而帶來更多躁點, 加上Canon的機器寬容度很糟, 效果有限. 一直到ML出了raw拍攝, 才大大改善這些缺陷.


所以用單眼微電影, 第一部就是盡可能拍到中性的畫面, 增加後期的空間

至於前期拍攝還有些東西要注意

1.基本上拍攝的時候能打光就打光. 打光的好處是可以分離主體與背景,讓主體的存在感更強烈.
讓拍出來的畫面不會太"平"
舉你PO的影片為例, 這影片開頭在廚房那段, 立體感很好 因為有打光.
而兩分鐘左右的便利商店場景 因為沒有打光, 畫面明顯比較平, 讓主體跟背景沒有分離的很好.
可以看看網路上大部分的業餘微電影, 因為沒有很重視這點, 拍出來的畫面都比較差強人意. 前期光打得好, 後期的活可以減少一半.

2.再來是構圖, 構圖基本上除了要注意橫向的主體配置, 還要注意縱向的主體配置
橫向就是九宮格, 1/3原理之類的, 懂攝影基本不是問題, 不多解釋.
縱向就是要維持背景與主體的分離感, 創造出整體的空間感, 甚至可以適當的加入前景, 增加構圖的豐富


至於後期的調色, 很多專業的剪接軟體都有內建的調色工具 Premiere, Vegas pro, Edius, FCP
不外乎從對比, 曝光, 飽和, 色偏這些基礎元素下去調.
基本上要先做色彩校正
首先是調光, 讓影像有正確的曝光, 避免死黑死白, 再來就是白平衡做好, 通常前期不講究的話, 拍出來的素材十之八九有白平衡的問題.
等到所有的畫面都有正常的色彩跟亮度之後, 調色才有意義.
調完之後就是進行畫面的風格化, 看是要暖調,冷調甚麼的

這個階段調完以上, 再做二級調色 把一些膚色 天空色 記憶色 該保護的保護好.
基本上就這樣了

如果對顏色不是很有概念 可以用Magic bullet looks, Mojo, LUT之類插件進行風格化調色, 影片建立簡單的色彩調性.

注意, 調色調不好不如不調, 任何畫面只會越調越髒

所以儘管說前期盡可能拍的中性, 這樣後期調整空間大.
但也要考慮到自己後期的本事, 面對極度中性的畫面, 是否有本事調出更棒的色彩.
如果這樣得到的畫面不如照機身預設的去拍, 那不如照機身預設去拍

你可以看看國內一些所謂的婚禮電影, 基本上這些東西沒甚麼電影感, 但畫面都漂亮又舒服.
它們的拍攝思路又不一樣的 他們都是盡量在前期就決定畫面的風格, 減輕後期的負擔.
可是呢? 畫面美就好, 畢竟目的是服務影片內容.






sky50665 wrote:
https://ww...(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