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頁面: 雙魚的海邊 <攝影理論> 人像攝影理論課程(下)
「決定性的瞬間」絕不是布列松個人的發明,而是普遍存在於攝影人心中的一種概念、一種特殊的影像思維。這概念源自於「大腦對單格影像的認知」有別於「對動態影像的認知」。為了讓學生立即了解攝影人眼中「決定性的瞬間」為何,我設計了一個可以一箭三雕的實驗,請同學拿出紙筆,畫下「男生在跑步」、「女生在跑步」兩個圖型:

將同學們所畫的圖收集整理之後,我們需回答幾個關鍵問題:
1. 大家是如何用圖像區隔男生與女生?
2. 表現出「跑動」的視覺方法有哪些?
3. 跑步時其實中間有一瞬間腳是交疊在一起的,為什麼我們只畫腳張開的時候?
透過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發現「表徵」(represation)的原理。「表徵」在影像思維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稱做為「典型」(typical)、「象徵」(symbolize),即利用「突出的特質」去代表「該類型全體」(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在這實驗中,大家多半使用頭髮長短區分男女,但我也看過有人把性徵畫出來,或利用肢體語言來區分(用很娘的姿勢跑步代表女生)。
透過對第二個問題的反思,新手可以立刻知道視覺語言可以當成一種「詞彙」;這種掌握詞彙的技巧對任何影像工作者(如漫畫家或設計者)都是必要而且關鍵的。有些人是用「風」去表達速度感,有些人是畫「圓圈腳」去表達一種奔跑的動感,有些人會把眼睛畫成緊閉,表示非常奮力奔跑。這些多加的線條都有利於觀眾對圖像作出更正確的解讀。如果攝影人能有意識的掌握相關的覺語言詞彙,對取鏡時的判斷是非常有幫助的。

跑步的過程中有這麼一瞬間,腳是疊合在一起的,但我們卻不會以左圖作為跑步的表徵。
表徵其實是很重要的概念,它在神經科學與符號學
中擁有不同的涵義。在此介紹兩本精采的小書,供
有興趣的人深究:【創智慧】---從大腦皮質的分層
運作談表徵(p149);【表徵】---從符號學談表
徵(p15~29),這本書是市上談表徵最周全的一
本。
第三個問題就真正觸及到「何謂決定性瞬間」的問題。我們如果把跑步的過程分解成一格一格的照片,會發現中間有一段時間腳是疊合的狀態,但是我們卻不選擇以此瞬間作為代表,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在於攝影有時是需要「從時間片段中擷取一瞬間去代表整體」,因此為了讓觀者能更夠「從局部想像整體」,我們必須挑選最具張力的時刻。這所謂的「張力」不只是指動作,在很多經典作品中,甚至是指「元素的互動」所造成的劇情張力。以下舉幾張經典的決定性瞬間照片例:

Bresson, 德國, 1945

Bob Landry, 法國, 1945

Andre Kertesz, 紐約, 1959
第一張照片是布列松攝影集中我最喜歡的一張,內容是德軍戰敗之後集中營被解放,其中一個女人正在指認當初背叛她的蓋世太保。這張照片之所經典,是因為畫面中各個角色表情非常鮮明,被指認的蓋世太保一副衰臉,指認者則一副「我要宰了妳」的模樣,背景中的每個人則在等著看好戲。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表徵,而且每個元素互動之後使劇情達到一個頂點,你可以想像如果中間那個指認者沒有出現那種表情,這張照片就遜了。對攝影人來說,這種多元素組合的決定性瞬間才是最難的,因為每個元素都要到位,這考驗的不只是技術,更要靠老天的恩惠,這種快門機會不是你想要就有的。
第二張照片是LIFE攝影師Bob Landry所拍,時間是德軍戰敗之後法國解放。畫面中跪在地上者,是在戰爭期間與德人通敵的法國人,德軍敗退之後被帶到路邊圍毆。請注意整張畫面的劇情張力是如何達到頂點,你會發現幾乎每個元素都盡了力,不論是打人的、求饒的、包紗布的、旁邊用袖子擦鼻子的,他們都在向觀眾訴說著這個故事。
第三張照片是美國攝影家Kertesz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張,有別於前兩張的報復,這張照片呈現的是溫馨付出。陽光斜射所形成的光影先為照片整體氣氛定下基調,並照亮了兩名眼盲的街頭藝人。我覺得這張照片真正刺到我的倒不是施捨的行為,而是施捨的人自己是個侏儒,加上旁邊那位年輕男子的眼神,整張照片立刻提升為經典佳作。同上述兩張,這張照片每個元素也為訴說故事盡了力,而機緣巧合使元素的互動達到高潮。如果施捨者不是侏儒,這張照片的決定性瞬間價值就降低了。
希望透過這三張照片,可以讓新手迅速理解所謂決定性瞬間不是單純在某地等人經過然後按下快門,而是在符號表現力達到最大值時、元素互動使劇情達到高潮時。但這麼簡單的道理,在我初接觸攝影時卻沒人跟我提起,網路上某些攝影人反而不斷神話布列松,舉一些他的快拍爛照應要我相信這就是所謂決定性的瞬間。想起那段時期,越覺得每個領域都有鄉民,一個剛接觸攝影的人,真的很難判斷哪些資訊只是鄉民的隨口說說,哪些資訊是具真正可以一貫之的道理。
初學者應該一開始就接觸符號學
在坊間的攝影課程中,你絕對很少聽到有人告訴你攝影是一種語言,因為一旦這麼說,攝影者就勢必要發展出一套「攝影語言學」,而且還必須確立範疇,標示出「攝影語言學」的特色,以便與傳統語言學做區隔。雖然哲學在二十世紀已做了相當大程度的語言轉向,文藝領域也從語言學中獲取許多養分,但是在攝影理論領域似乎還嗅不出語言的味道,尤其台灣做這類理論梳理者少之又少,也沒有幾本相關譯著引介,因此攝影人並沒有太多管道接觸到這些資訊。
大陸攝影理論家藏策在【攝影,批評,文化研究】一文中以修辭學的「喻格」來解釋攝影,我也花了很多功夫在【攝影,語言,真實世界的結構】說明攝影圖像中關於隱喻、轉喻、諷喻的結構。要求新手立即了解這些理論內涵,或許是有點操之過急,但是基本的符號學思考方式(尤其是羅蘭巴特那一套)我認為還是立即需要的。

舉一張「明室」的照片(大家比較熟悉)。畫面呈現兩個極端的元素:士兵與修女。我問了一下學生這兩個元素分別代表什麼?大家立刻不假思索的回答「戰爭與和平」。這突顯人類在閱讀圖像時,經常是靠著「表徵」在思考的。也就是說,攝影雖然是特稱的(拍到的是特別的人),但我們會將他泛稱化、類型化(以一表全體)。這種思考方式幾乎是內建在所有人的大腦中,差別只在於「學習量的多寡」與「解析度的不同」;有些人對解讀圖像很敏感,因為他讀過很多圖(或擁有較寬闊的背景知識),心中已經有一套資料庫,聯想的層面當然會比背景知識少的人來得廣。
事實上,當學生在觀看那張士兵與修女的照片時,就已經踏上符號學的腳步,只需再有人推一把,他們就能夠立即將這種思考方式反應在攝影中,創造出更有意義深度的照片來。下一堂課我將為大家講演羅蘭巴特符號學,並講解大陸理論家藏策針對攝影所提出的詩學模型,將兩者做個整合。█ 參見<攝影理論> 站在語言的肩膀上---實踐大學場次演講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