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麼是決定性的瞬間---談表徵與張力

看到有網友談起"如何增加照片的張力"一文,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攝影理論舊文。這是我以前幫學校上人像攝影理論時寫的講稿,此為下篇,主要是從表徵的概念來說明靜態影像決定性瞬間的要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再點去原頁面看上篇哦!先謝謝回應的大家!︿︿


原頁面: 雙魚的海邊 <攝影理論> 人像攝影理論課程(下)


「決定性的瞬間」絕不是布列松個人的發明,而是普遍存在於攝影人心中的一種概念、一種特殊的影像思維。這概念源自於「大腦對單格影像的認知」有別於「對動態影像的認知」。為了讓學生立即了解攝影人眼中「決定性的瞬間」為何,我設計了一個可以一箭三雕的實驗,請同學拿出紙筆,畫下「男生在跑步」、「女生在跑步」兩個圖型:





將同學們所畫的圖收集整理之後,我們需回答幾個關鍵問題:
1. 大家是如何用圖像區隔男生與女生?
2. 表現出「跑動」的視覺方法有哪些?
3. 跑步時其實中間有一瞬間腳是交疊在一起的,為什麼我們只畫腳張開的時候?


透過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發現「表徵」(represation)的原理。「表徵」在影像思維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稱做為「典型」(typical)、「象徵」(symbolize),即利用「突出的特質」去代表「該類型全體」(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在這實驗中,大家多半使用頭髮長短區分男女,但我也看過有人把性徵畫出來,或利用肢體語言來區分(用很娘的姿勢跑步代表女生)。


透過對第二個問題的反思,新手可以立刻知道視覺語言可以當成一種「詞彙」;這種掌握詞彙的技巧對任何影像工作者(如漫畫家或設計者)都是必要而且關鍵的。有些人是用「風」去表達速度感,有些人是畫「圓圈腳」去表達一種奔跑的動感,有些人會把眼睛畫成緊閉,表示非常奮力奔跑。這些多加的線條都有利於觀眾對圖像作出更正確的解讀。如果攝影人能有意識的掌握相關的覺語言詞彙,對取鏡時的判斷是非常有幫助的。



跑步的過程中有這麼一瞬間,腳是疊合在一起的,但我們卻不會以左圖作為跑步的表徵。


表徵其實是很重要的概念,它在神經科學與符號學
中擁有不同的涵義。在此介紹兩本精采的小書,供
有興趣的人深究:【創智慧】---從大腦皮質的分層
運作談表徵(p149);【表徵】---從符號學談表
徵(p15~29),這本書是市上談表徵最周全的一
本。



第三個問題就真正觸及到「何謂決定性瞬間」的問題。我們如果把跑步的過程分解成一格一格的照片,會發現中間有一段時間腳是疊合的狀態,但是我們卻不選擇以此瞬間作為代表,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在於攝影有時是需要「從時間片段中擷取一瞬間去代表整體」,因此為了讓觀者能更夠「從局部想像整體」,我們必須挑選最具張力的時刻。這所謂的「張力」不只是指動作,在很多經典作品中,甚至是指「元素的互動」所造成的劇情張力。以下舉幾張經典的決定性瞬間照片例:



Bresson, 德國, 1945



Bob Landry, 法國, 1945



Andre Kertesz, 紐約, 1959




第一張照片是布列松攝影集中我最喜歡的一張,內容是德軍戰敗之後集中營被解放,其中一個女人正在指認當初背叛她的蓋世太保。這張照片之所經典,是因為畫面中各個角色表情非常鮮明,被指認的蓋世太保一副衰臉,指認者則一副「我要宰了妳」的模樣,背景中的每個人則在等著看好戲。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表徵,而且每個元素互動之後使劇情達到一個頂點,你可以想像如果中間那個指認者沒有出現那種表情,這張照片就遜了。對攝影人來說,這種多元素組合的決定性瞬間才是最難的,因為每個元素都要到位,這考驗的不只是技術,更要靠老天的恩惠,這種快門機會不是你想要就有的。

第二張照片是LIFE攝影師Bob Landry所拍,時間是德軍戰敗之後法國解放。畫面中跪在地上者,是在戰爭期間與德人通敵的法國人,德軍敗退之後被帶到路邊圍毆。請注意整張畫面的劇情張力是如何達到頂點,你會發現幾乎每個元素都盡了力,不論是打人的、求饒的、包紗布的、旁邊用袖子擦鼻子的,他們都在向觀眾訴說著這個故事。

第三張照片是美國攝影家Kertesz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張,有別於前兩張的報復,這張照片呈現的是溫馨付出。陽光斜射所形成的光影先為照片整體氣氛定下基調,並照亮了兩名眼盲的街頭藝人。我覺得這張照片真正刺到我的倒不是施捨的行為,而是施捨的人自己是個侏儒,加上旁邊那位年輕男子的眼神,整張照片立刻提升為經典佳作。同上述兩張,這張照片每個元素也為訴說故事盡了力,而機緣巧合使元素的互動達到高潮。如果施捨者不是侏儒,這張照片的決定性瞬間價值就降低了。

希望透過這三張照片,可以讓新手迅速理解所謂決定性瞬間不是單純在某地等人經過然後按下快門,而是在符號表現力達到最大值時、元素互動使劇情達到高潮時。但這麼簡單的道理,在我初接觸攝影時卻沒人跟我提起,網路上某些攝影人反而不斷神話布列松,舉一些他的快拍爛照應要我相信這就是所謂決定性的瞬間。想起那段時期,越覺得每個領域都有鄉民,一個剛接觸攝影的人,真的很難判斷哪些資訊只是鄉民的隨口說說,哪些資訊是具真正可以一貫之的道理。



初學者應該一開始就接觸符號學


在坊間的攝影課程中,你絕對很少聽到有人告訴你攝影是一種語言,因為一旦這麼說,攝影者就勢必要發展出一套「攝影語言學」,而且還必須確立範疇,標示出「攝影語言學」的特色,以便與傳統語言學做區隔。雖然哲學在二十世紀已做了相當大程度的語言轉向,文藝領域也從語言學中獲取許多養分,但是在攝影理論領域似乎還嗅不出語言的味道,尤其台灣做這類理論梳理者少之又少,也沒有幾本相關譯著引介,因此攝影人並沒有太多管道接觸到這些資訊。

大陸攝影理論家藏策在【攝影,批評,文化研究】一文中以修辭學的「喻格」來解釋攝影,我也花了很多功夫在【攝影,語言,真實世界的結構】說明攝影圖像中關於隱喻、轉喻、諷喻的結構。要求新手立即了解這些理論內涵,或許是有點操之過急,但是基本的符號學思考方式(尤其是羅蘭巴特那一套)我認為還是立即需要的。






舉一張「明室」的照片(大家比較熟悉)。畫面呈現兩個極端的元素:士兵與修女。我問了一下學生這兩個元素分別代表什麼?大家立刻不假思索的回答「戰爭與和平」。這突顯人類在閱讀圖像時,經常是靠著「表徵」在思考的。也就是說,攝影雖然是特稱的(拍到的是特別的人),但我們會將他泛稱化、類型化(以一表全體)。這種思考方式幾乎是內建在所有人的大腦中,差別只在於「學習量的多寡」與「解析度的不同」;有些人對解讀圖像很敏感,因為他讀過很多圖(或擁有較寬闊的背景知識),心中已經有一套資料庫,聯想的層面當然會比背景知識少的人來得廣。

事實上,當學生在觀看那張士兵與修女的照片時,就已經踏上符號學的腳步,只需再有人推一把,他們就能夠立即將這種思考方式反應在攝影中,創造出更有意義深度的照片來。下一堂課我將為大家講演羅蘭巴特符號學,並講解大陸理論家藏策針對攝影所提出的詩學模型,將兩者做個整合。█ 參見<攝影理論> 站在語言的肩膀上---實踐大學場次演講摘要








文章關鍵字
郭大爛 wrote:
看到有網友談起"如何...(恕刪)


長智慧了。加分先!

這篇文給了我很大的思考空間,謝謝大爛兄的分享…

這篇文我認為很簡短、但卻也清楚的解釋了我們對一張照片「感覺」的來源,所謂的「感覺」,通常表示你的一部份情緒被影像所觸動,誘發的因素可能來自於影像的色彩、光線、佈局、人物的表情、肢體的動作以及其他的線索。

我覺得,作為拍下這些照片的人,或許在拍照的當下,不會去思考這些理論上的文字,可是對於像我這種想「讀懂」這些照片的人而言,大爛兄所分享的心得是很受用的,不一定每個人都會認同用符號學去解讀影像的想法,但至少這樣的想法,提供一個理解閱讀者與影像之間互動關係的好的開始。

但你在絕大多數的中文攝影書中,只能看見教攝影者如何掌握拍照的技術,但是教你如何透過這些技術呈現出你的想法的中文書卻很少,教會你如何去「讀」照片的更少,於是為了開拓對影像思考的觀點,很多先進會建議多閱讀其他關於美學的書藉,或許真是因為將這些視覺與藝術理論梳理成攝影理論的著作真的不夠,又或者大多數人覺得理解攝影作品,與理解繪畫或其他視覺藝術的路徑並無二致,因此沒有特別分章討論的急迫性需求。

我的主業是寫程式的人,在這個業界有個說法是,關於程式,最好的說明書就是直接閱讀原始碼,對攝影,我也是一樣的想法,差異在於,程式的基礎是數理,所以你很容易有一個邏輯的思維去理解程式的內涵,但如果缺乏相關的基礎教養,直接看原始碼其實很難看出個所以然,而在美學的素養上,基礎的建立其實就更難些。

特別是處於臺灣這樣的環境,對藝術的聆賞從小到大都不是一個主流的、可以投入大量時間培養、又能獲得官方(師長父母)認可的嗜好興趣,沒有大量而夠水準的欣賞者,就很難創造一個讓優秀的攝影者揮灑的舞台,如果一個論壇討論的焦點永遠集中在相機的機械電子性能與光學物理層次,通常吸引的會是手拿頂尖設備的工程師,而不是一個創作者。

我覺得攝影也應該有這樣的基礎教養,或許正是符號學這樣的知識,去幫助想理解影像本質的人,直接從影像中讀出讓自己感動的元素,再通過自己的感性與思考,內化為自己的一部份,一幅好的攝影作品凝縮的是拍攝者個人的見解、對拍攝場景當下氛圍的掌握、以及最後呈現出的視覺佈局,這需要很全面的能力,但就像我們總先從「聽」「讀」開始學習語言直到「說」「寫」一樣,至少了解如何「閱讀」影像會是個開始。

因為我們都不是很天才型的那種攝影者,天生對美學有直覺的敏銳反射,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也就更需要方法學上的指引,去建立這個部份,

我們都是平凡人,其實並沒有打算以攝影為業,拍照的對象與場景,往往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天及身邊圍繞的人,但是不管手裡拿的是什麼樣的相機,拍的是什麼樣的內容,有一點我想會是一致的是: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我希望留下來的,會是讓自己滿足的影像,而且是再過二十年三十年回來看,依舊可以感覺得到那種滿滿的情緒在的影像,那怕只是張對別人而言不具特別意義的生活照,重點是,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這跟我拿了多久的相機無關,重點在於從何時開始這個學習的過程,我是這麼認為的。

PS:大爛兄用來作範例的那三張照片很棒,就算沒有底下的說明,滿滿的視覺張力,盡在不言中。
很棒的文章,感謝分享!
印象中「決定性的瞬間」本來就不是布列松發明的,只是布列松第一個提出來
可是如何才能拍到「決定性的瞬間」? 等待,連拍,靠運氣......
而且我們也不知道拍到的這一刻是不是最高潮的時候?後面會不會有更經典的,或是高潮早已過了......

「決定性的瞬間」我的想法是:從拍的事件中選出最高潮,最具張力,最能代表這整個事件的瞬間,一張照片就能勝過千言萬語的表達整起事件,所以攝影者一定是很接近,或是參與整個事件的發生,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也說過「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代表你靠得不夠近」


alphones wrote:

我們都是平凡人,其實並沒有打算以攝影為業,拍照的對象與場景,往往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天及身邊圍繞的人,但是不管手裡拿的是什麼樣的相機,拍的是什麼樣的內容,有一點我想會是一致的是: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我希望留下來的,會是讓自己滿足的影像,而且是再過二十年三十年回來看,依舊可以感覺得到那種滿滿的情緒在的影像,那怕只是張對別人而言不具特別意義的生活照,重點是,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非常贊同段句話!
讓人很受用的觀念....


受教了


感謝您~~~
真的很棒,圖文並茂...

我一直在《攝影師之眼》見到作者談到布列松這位攝影大師,

想不到在今天又看到了一次...

讓我勾起了想去找他作品的念頭。

總之,謝謝你的知識分享。
郭大爛 wrote:
看到有網友談起"如何...(恕刪)

雖然這篇早在大爛兄的部落格看過了, 但是難得大爛兄在01發表文章 一定要支持一下....
mtvnews wrote:
真的很棒,圖文並茂....(恕刪)


我買的是這本: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0874170
不過整本書真正吸引我的照片比例不多...
DU 雙魚的海邊
不才有種感覺
決定性的瞬間關鍵在於"決定"
先決定腦袋中的影像才能等待瞬間

還記得柯大說過"不花時間看不好的作品"
似乎小弟就是看太多了
反而我腦袋中所決定出來的瞬間都是些....
.stick. wrote:
反而我腦袋中所決定出來的瞬間都是些...(恕刪)


真想看一下...
DU 雙魚的海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