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寫了兩篇有關手邊相機的使用回顧--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2010年E-510使用回顧。
烈士壯年,雄心不已-2010年5D Mark II使用回顧。
但也許最重要的卻不只是相機,還有很多配合的條件,才能構築理想的攝影之路,於是這是第三篇文章。



你是為了什麼開始拍照的?我自己是這樣子的,以前經常騎著機車上山下海,在北部的山區裏其實隱藏著很多看似不起眼但又令人讚歎的小地方。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久而久之總會想要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眼中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但因曾被斥為攝影白痴而遲遲不敢付諸行動,直到某次無聊在網路拍賣上買了一臺二手數位相機,在比較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開始步上攝影這條不歸路。



拍著拍著,幾年下來,在攝影這條路上不知不覺也愈走愈深,碰過的器材也比較多樣化了(當然不敢和許多前輩相比),有關器材與拍攝成果的關係,一直以來總是很糾結的,常見到人言「相機前的鏡頭不重要,相機後的人頭才重要。」,但確實很多情形之下沒有好的器材就很難、甚至拍不到畫面,所以究竟孰重孰輕,始終各執一詞。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這篇文章大概沒辦法為兩種說法之間的爭議下定論(也不敢如此妄自尊大),而且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還會一直爭議下去,不妨將這些文字當作一種另類的觀點來看,如果覺得有釐清了些什麼,這是一種很好的互動,如果覺得看不順眼,就請當小弟放了個屁吧,不要掛記在心。



首先,想談談在E-510那一篇文章中所提到「攝影從心不從物」這句話,這大概是我個人在攝影路上的核心思想,亦即,我所關注的重點在於將心中所欲呈現的美感形式透過照片畫面表達出來,而器材和技巧乃是站在輔助的立場上來協助完成這個表達的,這樣說並沒有否定器材重要性的意思,以下舉出一組交互關係作為探討的架構:
「生產工具」-「社會網絡」-「意識形態」
這是人類學者提出對於藝術作品最後產出結果的理論模型。



根據這個架構,我們可以理解拿來拍照的相機一定會對拍出來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回顧攝影發展史,最初開啟攝影這個領域的大型相機和銀版感光技術,由於十分笨重且操作知識有門檻,所以多為專業人士在使用,拍出來的照片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以靜物為主;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後來柯達發明輕便可以手持的相機以及底片,攝影這種活動於是逐漸走入大眾,許多生活照和城市街拍的照片開始出現了;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70年代,高速閃燈的發明引起了一陣瞬時攝影的風潮,一些子彈穿過物體或水滴濺起的瞬間照片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又,20世紀末數位相機的發展,讓拍照變得更輕鬆,攝影人口暴增,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數位檔案的創作之便讓許多奇幻式的影像變得可能,這些在在都說明了在大層面上器材對不同時期攝影作品潮流的影響。



再者,個人所身處的社會網絡也會影響所拍的東西,一名身處在商業網絡中的職業攝影師,基於和客戶的責任關係,拍出來的照片便須要考量或符合客戶的須求,而不能全憑自己的意志;相對來說,在大學裏人手一機的莘莘學子常喜歡天馬行空地自拍,只因人際網絡之中的同學們都在這麼做;又如喜歡攝影的父母在親子關係網絡中常愛拿孩子作照片的主角;而在某些前代的封建體系裏,拍照甚至只能是王公貴族的特權,一般人是沒什麼機會接觸到的。



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上,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的世界觀對美感形式的制約與看法,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哲學思潮,在該時代底下的人都免不了受到這些哲學思潮所構成的基本美感形式所影響;歐洲中世紀受羅馬教會神學主宰控制,整個世界觀的核心思想是以上帝為中心,上帝是超越這個世界的存在,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當時的藝術品在功能上主要是為表彰上帝的榮耀,在表達的手法上常呈現一種平面的本體觀點,在教堂中壁畫上的宗教人物看來十分扁平,和一般視覺經驗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也恰恰好呈現了神和與人的世界是有差異的;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而在文藝復興之後,西方文明開始從中古世紀的以神為中心本位重新回到希臘羅馬時代的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此時的透視畫技法開始應用,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藝術家的畫作和人眼所見的視覺經驗較為符合,藝術品不再只是表彰上帝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觀看內外在世界的一扇窗。
(按:個人對藝術史涉獵有限僅就所知提出上述文字若有謬誤還請先進不吝指教)



那麼,說起來人類在攝影這件活動看似自主,但其實是受到種種的制約嚕?是的,這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常態與現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又有多少不是這樣子呢?然而人之所以和萬物不同,就在於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其實這仍是在這個時代整體思維之下的一種概念),一旦察覺了人所身處的這種條件性環境底下,在面對攝影這件事時更應該能靜下來沈思,在這個領域中的本我面貌是什麼,這個時代的人很幸福,人類哲學的思潮已經回到以人為本體的思想中心上,個人的思維與創意可以超脫現實世界以外充分地去發揮,而不必像古代一樣受到許多壓抑,雖然追求藝術上所謂純綷的美感應用的技巧也都免不了受到前述基本架構所影響,但能超越種種的限制才是自我突破的關鍵,我使用各種器材,但不希望被器材所束縛,雖然無法擺脫器材所帶來的極限,但我會盡力去善用器材所給的功能來協助表達我想表達的東西;我學習美學的知識,但不希望被它所限制,「構圖之巧妙」、「色彩之華麗」、「影像之銳利」、「層次之細緻」都不必然會形成觀者的美感經驗,我只求捕捉下來的畫面要先能感動我自己,接下來才有力量去感動別人。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你是為了什麼開始拍照的?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攝影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可以深入專注也可以隨興,很多時候我也只是享受著按快門手指運動的快感。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但如果有那麼一點機會,可以讓我們捕捉下來美麗動人的畫面,也許就是藝術種子的萌芽,藝術總是比現實更能打動人心,而這不也是很多人拿起相機的初衷嗎?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自我觀照的靈光-記在兩部相機的回顧之後
elf0724 wrote:
寫了兩篇有關手邊相機...(恕刪)

+5
生活簡單,記錄精彩。
回顧觀照,我隨緣。
http://blog.sina.com.tw/ysrl/
為了什麼而拍照~為了拍什麼而拿起相機
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總是令人尋味
OLYMPUS E-P1 get!!
如果你很認真的看待你的文字如同你的攝影一般,那麼我建議你好好的為文章標上標點符號,像一篇真正的文章一樣的對待它。
ysrl wrote:
+5生活簡單,記錄精...(恕刪)

感謝yslr兄的加分 ^_^

chrismadlax wrote:
為了什麼而拍照~為了...(恕刪)

每個時代的人有每個時代人的難處,但自古以來自我超越是共通不變的人生課題,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吧。

良藥苦口 wrote:
如果你很認真的看待你...(恕刪)

謝謝管伯伯的建議,從善如流,己修改。 ^_^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elf0724 wrote:
寫了兩篇有關手邊相機...(恕刪)


好漂亮的照片
先送上5分

很有深度的內文
oral wrote:
好漂亮的照片先送上5...(恕刪)

謝謝oral兄 ^_^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elf0724 wrote:
寫了兩篇有關手邊相機...(恕刪)

不錯的分享文,加分鼓勵鼓勵!
✍ɪɢ|https://www.instagram.com/jml888.photography/
吉姆林 wrote:
不錯的分享文,加分鼓...(恕刪)

謝謝吉姆林兄 ^_^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三篇文看下來真是好過癮

我看到了ELF兄的攝影作品,就好像挖了一扇窗子穿過了時空
體會到一種創作者對於美的「尋覓」步調
這步調包含取捨,喜好,甚至能看到一種情緒,看別人的創作,也同時渲染了我的情緒

窩在台北陰冷的城市裡,看到這些照片,就好像我親身去玩了一趟似的身心放鬆

非常感謝分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