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拍流星雨才知道知識不夠, 請各方蒞臨指導!

流星的速度何止用電光石火來形容, 根本是 目揪基A逆 眼尾一掃到頭轉過去想正視都沒辦法, 想求願都來不及喔. 加上並非只出現在鏡頭視角內, 這一個獵戶座流星雨是哈雷彗星隕石群撞入大氣層內是從獵戶座頭上方在相片中央附近輻射狀進入地球大氣層, 但開始發光卻不知往那裡飛, 所以沒入鏡或跟長時曝光比較, 根本不容易成像!

這一張合成5分鐘x7=35分鐘的曝光, 暫時不想浪費半小時卻失敗的曝光取巧辦法, 雖天底顏色不容易入境, 不過當時上弦月已下去而黎明微光還早, 大概也沒啥底色. 這個角度的星軌非北極星同心圓角度, 一般從赤道上空形成直線到南北極形成兩種弧.

最粗那一條是木星 35 分鐘移動星軌. 中央偏右下那三條是獵戶座腰帶, 再過去三條是它的配劍. 中央直線條偏黃那條是獵戶右肩, 只有它附近的星軌呈直線狀跟地球自轉相同, 注意兩邊開始變成弧狀, 越往兩極弧度越大, 這就是地球自轉形成星軌啦. 35 分鐘內看到兩顆高速流星的樣子, 但都無法曝光入像, 只好上網請教高手, 怎樣的基本的條件組合較有機會拍到流星呢?

PS. 另外分享三地門山谷南邊上方瑪家廢村口的涼亭, 23 晚在南部難得光害不嚴重的地方可以看到接近滿天星的程度, 大概跟幾十年前小時候住鄉下能看到的天空比差不了很多, 但與高山無水氣比就差很多了, 至少從高雄開車一小時左右可到的賞星好所在! 北極星方向剛好在可見到山下三地門入口方向, 有點光害與沒背景, 但 W/M 狀的仙后座相當清晰, 當晚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轉到被北邊的山擋住看不到. 東南方向仰角不錯, 西南有山擋住, 要看銀河預估只能初夏銀河剛上升直到凌晨, 夏末中秋時銀河出現時已經接近下去時段可能會被擋到.

第一次拍流星雨才知道知識不夠, 請各方蒞臨指導!
2012-10-23_01:39~02:11 Nikon D90 f/8、300s x 7、ISO800、18mm 手動對焦無限遠、+0EV、Active D-Lighting

眼睛看得到,不代表相機一定拍得到
另外,要拍流星,請準備赤道儀,拍起來才好看

通常數位相機要拍到流星,建議要有降溫除燥設備比較好^^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流星是高速一閃而過
如快門時間過久
光芒會被蓋住
所以曝光時間越短越好



數據
拍攝模式 短時曝光
Tv (快門) 20
Av (光圈) 4.0
測光模式 權衡式測光
ISO 6400
ISO 自動 關
鏡頭 EF17-40mm f/4L USM
焦距 17.0mm
影像尺寸 5616x3744
影像品質 RAW
閃光燈 關
閃光曝光鎖 關
白平衡模式 色溫(3300K)
對焦模式 手動對焦
相片風格 風景


加演一場星軌秀

我的FB:ely0613@msn.com
歡迎交流
看來版大也有點天文的基礎呢^^
解說的很詳細喲!
5分給您奉上。

單張曝光5分鐘太久囉!
在成像原理上,只有1~2秒鐘的流星,
在長曝下會被淡化。

建議在可看ISO下,將光圈開到最大,
盡量縮短單張快門秒數在30秒以下(越短越好),
裝上快門線開啟機身連拍功能,
把機身除噪功能關掉(看得出您有做到),
免得在除噪過程中漏掉拍流星的時機。

拍攝的地點沒有您的點好,是在市區有光害的地方,
但仍然拍得到獵戶座的『腰帶』
我也有拍到今年的獵戶座流星喲:
G1X拍2012年獵戶座流星雨
LensHuey wrote:
眼睛看得到,不代表相要拍流星,請準備赤道儀,拍起來才好看
...(恕刪)

我也認為這是固定星位保留流星劃過天際的最佳辦法, 不過日本出的那個最平價的小型赤道儀似乎超過 20 分鐘就有位移現象, 高價能通過 PC 計算的赤道儀對業餘者來說 C/P 值還真是低. 日本那個入門級的那個以一小時 20 顆來通算, 入像 3 顆可以偷笑了. ^_^

egg0002000 wrote:
流星是高速一閃而過如...(恕刪)

您的FB已經無法加入好友, 不過至少能看到分享!

FB 的 20"x411 那張也是我試出來單張曝光星移位不明顯的極限, 合成下來的流星也是我想留下流星出現的痕跡, 奈何 APS-C 18mm 等效 27mm 的視角在總長 35' 的曝光仍然沒入像, 殘念! 要開大光圈又要高效曝光, 大概學您的短時曝光再合成是較有可能的方法.

evan0122 wrote:
建議在可看ISO下,將光圈開到最大,
盡量縮短單張快門秒數在30秒以下(越短越好),
裝上快門線開啟機身連拍功能,
...(恕刪)


兩位大大的建議找機會再試, 不過眼睛看到流星, 信號傳到大腦判斷要下指令給手指頭按快門, 已經來不及了, 是否如 egg 大大的手法連拍幾百張機會最高?

csit95217 wrote:
否如 egg 大大的手法連拍幾百張機會最高(恕刪)


拍流星不一定要赤道儀。
我和egg大大就都沒用赤道儀。

是的,我也有寫到『裝上快門線開啟機身連拍功能』,
這樣才有機會打到流星。
如果運氣差沒打到的話,
拍下來的照片還可以用『星軌疊圖軟體Startrails』疊成星軌。
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另外長時曝光還有一個缺點…噪點的問題很難解決。
而且有時環境現場看起來很暗,但長曝後卻過曝了,或是會有些霧濛濛的感覺。
所以短時曝光疊圖是王道。
evan0122 wrote:
拍流星不一定要赤道儀...(恕刪)

長時曝光還有一個缺點…噪點的問題很難解決。
而且有時環境現場看起來很暗,但長曝後卻過曝了,或是會有些霧濛濛的感覺。
所以短時曝光疊圖是王道。


以前就很想試試看赤道儀追星長曝, 至少不引起高燥能將ISO降到100左右又能實質曝到滿天星的可能, 還有天空底色可能顯現一點點. Startrails 有一降燥功能, 需在曝光最後加曝一張遮鏡頭的燥點像來除燥, 同一CCD對四個角落的高溫紅斑最有效, CMOS剛換機得找機會試試看, 我這張35分鐘就有幾點燥點, 所以下次也得多拍一張黑底像來用.

版上有廠商分享日本平價簡易赤道儀, 詳細看過日文官方規格才注意到有提示到 "時間" 的問題, 主要是高階雙軸追星不只地球自轉有運算, 地球傾斜誤差也跟著修正, 只是一般人恐怕一年拍不了幾次, 所以 C/P 值得考慮了.

ISO降到不產生燥點我看是如同兩位前輩所說對流星根本不易產生成像, 太低還真是得碰運氣遇上較亮的又較長時燃燒的流星, 否則還是高ISO大光圈短時曝光不間格連拍一小時再來找單張像或疊圖運用是最佳辦法.
csit95217 wrote:
Startrails 有一降燥功能, 需在曝光最後加曝一張遮鏡頭的燥點像來除燥, 同一CCD對四個角落的高溫紅斑最有效, CMOS剛換機得找機會試試看, 我這張35分鐘就有幾點燥點, 所以下次也得多拍一張黑底像來用. (恕刪)


若是你星軌那7張原圖還留著的話,
不用下次,現在就可以把鏡頭蓋裝上拍一張黑底像來加到Startrails試試看。
我個人試過是覺得效果有限。

您用18mm的鏡頭(等效27mm),在曝光時間30秒內是不用赤道儀的,
(焦段越長快門秒數要越短,否則會星星的軌跡會拖線)
除非你在100%檢視下才看得出來星星有跑成星軌,不然在電腦螢幕縮圖下是看不出來有拖線的。

另外再分享一個我的拍攝技巧,
我用過幾台DC、單眼拍過星軌,
每台除噪的處理方式不太一樣:
XZ-1快門只要在1秒以上就會進行2倍時間除噪,
GX200在8秒以上才會有2倍時間除噪,
G1X除噪有三級,在第二級除噪狀況下,超過25秒才會進行二倍時間的除噪,
而剛好又很接近不會造成拖線的秒數(30秒),
所以要充分利用這短短的25秒,
將光圈值開到最大,調整ISO讓EV值落在0~-1之間,
所以我的數據F2.8,25S,ISO200是這麼來的。

您也可以試試D90在各級的除噪狀態下,
最大免除噪快門秒數是多少,
這麼一來就可以決定相機的快門秒數和ISO來發揮極限,並維持畫質。
evan0122 wrote:
若是你星軌那7張原圖還留著的話,
不用下次,現在就可以把鏡頭蓋裝上拍一張黑底像來加到Startrails試試看。
我個人試過是覺得效果有限。...(恕刪)

您也可以試試D90在各級的除噪狀態下,
最大免除噪快門秒數是多少,
這麼一來就可以決定相機的快門秒數和ISO來發揮極限,並維持畫質。...(恕刪)

以前用 D80 CCD 試過, 結論是必須當場直接在後面捕捉黑底像, 要不產生的高溫範圍與顏色是不同的, 完全無法拿來當遮罩用, 所以 D80 內建存入當時的遮罩燥點資訊, 但只能自家軟體處理, 無法套用在 Startrails, Startrails 取最後一張的高溫熱燥仍然有痕跡, 不過比用 PS 塗擦容易多了.

高階機型的不同除噪時間還真是開了眼界, 找時間試試看您的建議.

evan0122 wrote:
您用18mm的鏡頭(等效27mm),在曝光時間30秒內是不用赤道儀的,
(焦段越長快門秒數要越短,否則會星星的軌跡會拖線)
除非你在100%檢視下才看得出來星星有跑成星軌,不然在電腦螢幕縮圖下是看不出來有拖線的。...(恕刪)

底下會再 PO 當天用 Sony DSC-WX10 小DC順便玩的曝光來分享, 最大 30" 也真的是1:1的除燥時間捏.
evan0122 wrote:
不會造成拖線的秒數(30秒),
所以要充分利用這短短的25秒,
將光圈值開到最大,調整ISO讓EV值落在0~-1之間,
所以我的數據F2.8,25S,ISO200是這麼來的。
...(恕刪)

我用較穩的三腳架在 D90 LCD 以高倍率查看, 20" 是地球自轉造成星位移的極限, 甚至該說是 15", 25"~30" 大概一顆星都拉出 1.x~2 顆星的位移像, 真要曝到明亮又精準的星空, 那種平價赤道儀已是必備了.

EV 補償我可能搞錯了, 我都是以 +1 以上來補償捏, 看來明亮實則加入燥點了?

ISO 只開到 200 是我較擔心微弱星光不成像的, 不過鏡頭光圈值開到 2.8 甚至到 1.4 真的必須減光了.
===========================================
Sony DSC-WX10 終於摸索出可以端上桌面的星空拍法.
M mode: f/2.4、30s、ISO3200、0EV(但調整時 LCD 控制出現是自動 +2)

家樂福玩具式三腳架雖可用, 但只能取其輕便來利用於沒啥重量的小DC, 晃動根本是最大毛病, 幾個手法:
升高會晃動, 只得乖乖降到較穩的高度, 每次檢視都得跪地上.
固定座不吻合, 得塞紙讓相機固定.
最後高招是先半押快門讓傻瓜部分自動對焦完成 AE-L/AF-L (應該會出現手震符號), 再用手遮住鏡頭(沒碰到鏡頭), 再全押快門, 等手離開相機穩定時再放開遮住的手, 少了不到一秒也不影響 20"~30" 的曝光, 要不失敗一大堆都會拖尾就是開始曝光時已經晃動到.

30" 有點位移, 只是試驗傻瓜相機如何用人腦騙它, 拍出半手動的技法. 慢慢熟練以後拍滿天星就有加料的另一台機絲了.

我還用手當黑卡, 擋路過的車燈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