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bing525 wrote:為什麼常常聽到人家說...(恕刪) 後製的直接銳利絕對跟好鏡頭的成像是不同的至於「銳利」...你要想感受如果你是c家的,拿一顆焦段相當的L鏡跟一顆非L鏡實際拍拍看你就明白了因為這種直接感,用文字解釋再多你也無法體會眼睛看結果,最快
絕大多數鏡頭都有一個問題當中心光圈縮至 f5.6-8 時,畫質會最好(何謂好? 你會看到線條很清晰,不會暈開,邊緣清楚)另外邊緣往往要縮光圈接近2位數才能最好問題在於,中心縮到2位數,畫質反而會下跌很好的鏡頭,當你縮光圈時,畫質可以維持穩定我手邊試過最好的鏡頭,Sony ZEISS 16-35mm f2.8中心縮到 F11 幾乎沒有衰減,邊緣 F2.8 最大光圈成像蠻不錯的給你參考
Hunter PPC =X.x.X= Palm wrote:絕大多數鏡頭都有一個問題當中心光圈縮至 f5.6-8 時,畫質會最好.............. 這個在過去的相機鏡頭是常態, 現在很多新的鏡已經不是這樣了, 得看個別鏡的特性原因主要有21. 數位與傳統底片媒介畫素與粒子的先天差異導致需求提高2. 更重要的是傳統底片ISO 有限, 不得不追求大光圈的方便,舉例說一顆當年的鏡, 可能f2堪用, f4不錯, f5.6才是優秀, 但是仍硬著頭皮把光圈開到1.4, 卻必須縮個兩三級光全才能有效克服像差暗角相場平整等問題很可能在現在, 機身不錯的ISO表現 隨便都上6400,不必再做出[勉強]的大光圈, 在相仿的成本下,商品就設計成 f2 或2.8
zibing525 wrote:為什麼常常聽到人家說...(恕刪) 若以 http://www.photozone.de 這家的鏡頭測量網站的資料來看..便宜的 18-55 和 較貴的 17-55, 在 MFT 似乎差別不大.但是, 兩者的 Chromatic Aberrations 就有明顯的差距.P.S:看 photozone 測量資料時, 要注意測量資料上所標示的機身型號, 因為同樣機身, 不同鏡頭才有比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