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說刷黑卡是旁門左道,所以國際大賽討厭刷卡作品。
我想分享我認識、並認同的玩黑卡的攝友,他們用黑卡的原因。
但是並不是鼓吹一開始拍景就從刷搖卡及玩顏色著手,先拍出如眼睛所見的真,再知道相機與人眼對明暗共存的寬容度的不同(高動態範圍),再玩,會更有樂趣的。
我從來不信攝影論壇上不後製才是王道的言論。
用數位像機,產生的影像本身就是經過了後製。
許多玩傳統,專業的,會在場景上,燈光上作些安排,先製造非天然常態的環境與條件,再來拍攝; 洗照片時,再用暗房技術,正片負沖等等方法來製造被人讚嘆連連作品,有些還被傳世歌頌呢!
坦白說什麼布列松、普普風,LOMO風,抽像藝術,草生彌間點點藝術,對我是對牛彈耳朵,會抓狂的。 ˋ
版上的攝友,如果看到此,還有興趣,
請先Google 一下 "攝影大賽 得獎作品",出現搜尋結果後,選擇圖片,
在螢幕上,就會出現一堆美麗的影像。
你們是否認同上面大部份的得獎作品,我無從得知,
但是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不跳脫下列四假
(1)拍的很假
(2)洗的很假
(3)後製的很假
(4)黑白的很假
既然國際攝影的大師,老師,評審,要以攝影藝術為名,選出一堆很假的作品傳世,那我真不明白,用黑卡後會假假的有何不可?
說黑卡是旁門左道,
普普風弄的人多種顏色,怎麼說?
布列松反對閃光燈,那凡人想在艾菲爾鐵塔前拍個逆光到此一遊,怕人黑黑,打個閃光,不就很不應該?
同樣用了黑卡,講白絕對就不是"相機"直拍能看到的世界,
運用的不好,跟用其它攝影派別觀念後拍不好一樣,就是個爛影像。
我認同的黑卡達人,
熱愛溪流,狂愛追光,
怕溪水散開激蕩處,白絲過曝,不惜挑戰在1/13~1秒內,抽換各種型狀的雙黑卡,甚至三黑卡。更不用提過人體力的溯溪熱誠與不斷磨練自我的毅力。
狂愛追光者,只渴望留下視覺所見的晨昏景色,追逐一天可能只出現一次甚至貢龜的穿梭光,希望那個光,跟曝足的場景,如礁岩,沙灘,山,森林,等等並存。
分享這一張留下黑卡神拳高手的運功背影。

幾個愛溪人am3:00出發,只看看能否等到光溪並存的一刻,就算共龜。也是失望的快樂。
再分享一個我早期開始玩黑卡失敗的拍攝。
第1張圖是用了黑卡

第2、3張留言方式分別放入有用Lee Filter Hard跟沒放的圖,(Lee 漸層鏡號稱世界一,只是比較耐刮,比較大片,但還是會刮傷)


第4、5張跟有用機身HDR的跟沒用的圖。


第6張是 Note2的直拍照

第7張是 變型黑卡部份的SAMPLE,看完你可自行DIY裁成任何形狀,去符合場景需求。

合計共7張。
我真的覺得同是要拍的很假,不管用機身HDR,或回家疊片,或搖卡,或漸層遮蓋擋,能讓拍者有成就感,開心是重要的過程,多方面嘗試,久了,必能找出取悅自己之法。先能讓自己開心,才能有熱誠及動力不停去練習進步。
很多人拍風景不夠狂熱,所以對某些場景在不同天候與時間下該有的視覺顏色與反差完全沒有概念,所以也看不出來網上發表的照片到底是直拍還是用了某些技術與後製,所以真的愛拍風景之人,能先賞景,至少眼睛感受過,身體走過,再來去思考如何拍,想不出來也可隨便拍,是我個人的建議,在景區看到相機大俠"專心一意" 只想著卡位找好的角度構圖,我真見多了。我是個職業廚師,要我相信看食物比吃食物有更好的感受,我絕不相信呀!!!
王大哥(老漁翁) <<也是我的攝影貴人之一>>
拍攝風景對他個人來說,只有兩種,
風景照與旅遊照
是拍出超越現場的視覺感受,還是單純的到此一遊的意念,
其實端看拍者的需求。
業餘者如我,真是爽就好,可拍的很假,可拍的像油畫,可拍的只要主體出來部份過曝也行,可把反差控制的很好或很差,甚至不看觀景窗亂拍盲拍,我都很開心,但我個人真認為如果你是愛拍風景之人,至少要拍出一張最接近視覺感受的影像,這樣回去存在電腦裡觀賞時,才至少才有一張真實的回憶。
這一張 2009/8/2 上午 04:47:20攝於大武崙漁港,如果不用黑卡,這樣的設定,天空會曝掉,(那時我愚蠢的覺得搖卡很屌,用M模式才叫會拍照,但現在真覺得隨性拍就好)
重點是當時用了方型黑卡,所以右邊山邊的光遮的不好,如果當時用一張方卡與斜卡組合就會遮的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