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卡是台灣人發明的,漸層是外國人發明的,
外國人說刷黑卡是旁門左道,所以國際大賽討厭刷卡作品。

我想分享我認識、並認同的玩黑卡的攝友,他們用黑卡的原因。

但是並不是鼓吹一開始拍景就從刷搖卡及玩顏色著手,先拍出如眼睛所見的真,再知道相機與人眼對明暗共存的寬容度的不同(高動態範圍),再玩,會更有樂趣的。

我從來不信攝影論壇上不後製才是王道的言論。
用數位像機,產生的影像本身就是經過了後製。
許多玩傳統,專業的,會在場景上,燈光上作些安排,先製造非天然常態的環境與條件,再來拍攝; 洗照片時,再用暗房技術,正片負沖等等方法來製造被人讚嘆連連作品,有些還被傳世歌頌呢!
坦白說什麼布列松、普普風,LOMO風,抽像藝術,草生彌間點點藝術,對我是對牛彈耳朵,會抓狂的。 ˋ
版上的攝友,如果看到此,還有興趣,
請先Google 一下 "攝影大賽 得獎作品",出現搜尋結果後,選擇圖片,
在螢幕上,就會出現一堆美麗的影像。
你們是否認同上面大部份的得獎作品,我無從得知,
但是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不跳脫下列四假
(1)拍的很假
(2)洗的很假
(3)後製的很假
(4)黑白的很假
既然國際攝影的大師,老師,評審,要以攝影藝術為名,選出一堆很假的作品傳世,那我真不明白,用黑卡後會假假的有何不可?
說黑卡是旁門左道,
普普風弄的人多種顏色,怎麼說?
布列松反對閃光燈,那凡人想在艾菲爾鐵塔前拍個逆光到此一遊,怕人黑黑,打個閃光,不就很不應該?
同樣用了黑卡,講白絕對就不是"相機"直拍能看到的世界,
運用的不好,跟用其它攝影派別觀念後拍不好一樣,就是個爛影像。
我認同的黑卡達人,
熱愛溪流,狂愛追光,
怕溪水散開激蕩處,白絲過曝,不惜挑戰在1/13~1秒內,抽換各種型狀的雙黑卡,甚至三黑卡。更不用提過人體力的溯溪熱誠與不斷磨練自我的毅力。
狂愛追光者,只渴望留下視覺所見的晨昏景色,追逐一天可能只出現一次甚至貢龜的穿梭光,希望那個光,跟曝足的場景,如礁岩,沙灘,山,森林,等等並存。
分享這一張留下黑卡神拳高手的運功背影。

幾個愛溪人am3:00出發,只看看能否等到光溪並存的一刻,就算共龜。也是失望的快樂。

再分享一個我早期開始玩黑卡失敗的拍攝。
第1張圖是用了黑卡

第2、3張留言方式分別放入有用Lee Filter Hard跟沒放的圖,(Lee 漸層鏡號稱世界一,只是比較耐刮,比較大片,但還是會刮傷)


第4、5張跟有用機身HDR的跟沒用的圖。


第6張是 Note2的直拍照

第7張是 變型黑卡部份的SAMPLE,看完你可自行DIY裁成任何形狀,去符合場景需求。

合計共7張。

我真的覺得同是要拍的很假,不管用機身HDR,或回家疊片,或搖卡,或漸層遮蓋擋,能讓拍者有成就感,開心是重要的過程,多方面嘗試,久了,必能找出取悅自己之法。先能讓自己開心,才能有熱誠及動力不停去練習進步。

很多人拍風景不夠狂熱,所以對某些場景在不同天候與時間下該有的視覺顏色與反差完全沒有概念,所以也看不出來網上發表的照片到底是直拍還是用了某些技術與後製,所以真的愛拍風景之人,能先賞景,至少眼睛感受過,身體走過,再來去思考如何拍,想不出來也可隨便拍,是我個人的建議,在景區看到相機大俠"專心一意" 只想著卡位找好的角度構圖,我真見多了。我是個職業廚師,要我相信看食物比吃食物有更好的感受,我絕不相信呀!!!
王大哥(老漁翁) <<也是我的攝影貴人之一>>
拍攝風景對他個人來說,只有兩種,
風景照與旅遊照
是拍出超越現場的視覺感受,還是單純的到此一遊的意念,
其實端看拍者的需求。
業餘者如我,真是爽就好,可拍的很假,可拍的像油畫,可拍的只要主體出來部份過曝也行,可把反差控制的很好或很差,甚至不看觀景窗亂拍盲拍,我都很開心,但我個人真認為如果你是愛拍風景之人,至少要拍出一張最接近視覺感受的影像,這樣回去存在電腦裡觀賞時,才至少才有一張真實的回憶。
這一張 2009/8/2 上午 04:47:20攝於大武崙漁港,如果不用黑卡,這樣的設定,天空會曝掉,(那時我愚蠢的覺得搖卡很屌,用M模式才叫會拍照,但現在真覺得隨性拍就好)
重點是當時用了方型黑卡,所以右邊山邊的光遮的不好,如果當時用一張方卡與斜卡組合就會遮的更好些。
文章關鍵字

and512 wrote:
外國人說刷黑卡是旁門左道,所以國際大賽討厭刷卡作品


第一次聽到這說法, 有什連結或比賽規則證明嗎?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ightemplar/
Hightemplar wrote:
第一次聽到這說法, 有什連結或比賽規則證明嗎?


照字面上我的寫法,的確是沒有。
只是跟某些學院派請益久了,聽的多了,
我個人把他們心理的話用我的理解直說了。

就像找不到
(1)韓國發表聲明,我們民族推崇強求文化,全民發展比賽場合所需作弊技術
(2)中國發表聲明,我國國民大部份喜愛插隊,請國際友人能多多接納
(3)FB發表聲明,中東許多因英美俄法干政戰亂而死的數萬人沒有法國恐怖攻擊重要,所以發動頭像變法國三色旗色,以表悼念
,我個人是一樣的理解。

但我不會抵制韓國與韓貨,也不會仇視外國攝影大師,任何危害和平的舉動更不會贊同的,
只是心理上,在有需要跟他們往來前,會先有所心理上的準備罷了。

當然我是以篇概全了,很多國外論壇上許多外國友人對黑卡技術還是有興趣,
關鍵字輸入 exposure & Black Card Technique
還是很多外國同好人是有高度興趣的。
任何的學藝 摸索久了就會感到單調

所以有創意的人就會想在才藝上加入更豐富的元素

如同爵士樂 如同冰上與水上芭雷...

搖黑卡 其實可以視為花式攝影的一部分

藉由多加了一個動態來達到更多樂趣與成就感~


有人單車不好好騎 就是愛BMX的豐富玩法 道理是一樣的

身上留下許多疤痕被人問到時 不理解的人還是無法體會其中的樂趣~




世界如此遼闊~ 我只是走過某個角落...
看樓主這篇我想分享一下個人不用黑卡的原因:
第一浪費時間,尤其是在晨昏時的奇幻時刻,美麗的光線雲彩轉瞬即逝,用漸層鏡比搖黑卡快速多了,尤其是還要上腳架加減光鏡.....
第二失敗率高,沒有搖好畫面會出現不正常的黑影或漸層
第三構圖不便,上腳架靈活度大減,通常就同一個位置一直搖一直搖
拍照最重要是用眼睛觀察,去感受各元素的體現,搖黑卡會漸少觀察感受的時間
有什麼好說的,也看不出說了什麼....

黑卡,不就控光用的嗎?
漸層鏡,也是控光用的啊!

其它後製方式,那是影修編輯的範疇,編出來的東西還能不能與攝影相關,那也得看成品走向才知。

= = = =
現在的迷思是...
在台灣就是得用黑卡,不然會一堆人說五四三。

用黑卡就是高手?!

and512 wrote:
黑卡是台灣人發明的...(恕刪)


「用數位像機,產生的影像本身就是經過了後製。」

看你定義是「什麼之後」!

照你的邏輯
從世上第一張攝影出現
它就是後製了
也就是世上「沒有無後製的攝影作品」

----------------------------------------------

我對搖黑卡沒什意見
但是對這幾段話大有意見

「但是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不跳脫下列四假
(1)拍的很假
(2)洗的很假
(3)後製的很假
(4)黑白的很假
既然國際攝影的大師,老師,評審,要以攝影藝術為名,選出一堆很假的作品傳世,」

有些比賽是有問題
有些還大有問題
但是
這些話,你侮辱了太多跟你同樣愛好攝影的人了

大膽說一句
你是還沒參透攝影吧!
才會在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上打轉、糾纏。
太過偏執反而會本末倒置了 , 在適當的時候使用適當的工具/方法 , 而不是被綁住 ~

黑卡在長曝的時候很好 , 但是當快門低於1s的時候黑卡就不合適了 ~

漸層 . 黑卡 . HDR都有其用處 , 他們並存並沒有誰取代誰 ~

應該視時機活用 , 而不是先框住自己一定要怎麼做 , 那就會有點無趣了 ~
按下快門前能做到的事,不要等按下快門後才做.
樓主大概是看了很多創意組的得獎作品吧 , 基本上國際攝影比賽分成許多組別 ,

大致上有開放組 , 自然組 , 野生動物組 , 創意組 , 旅遊組 , 肖像組 , 風景組 , 人體組 ,

勞動組 , 時尚和魅力組 , 情感與人類關係組和運動與活力組等 , 基本上國際攝影比賽講

求的是藝術性而非寫實性 , 因此允許拍攝者進行調色與銳利化 , 創意組則可以允許影像

合成 , 一般會得獎的作品不外乎拍攝到非常精采的瞬間 , 非常有創意的色調或意境 ,

有些則是地域性的畫面 , 例如參加阿拉伯的攝影比賽時 , 雨景或水霧景色就很容易中

選 , 基本上就是要與眾不同 , 因此說得將作品都很假 , 其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 很

多作品是非常花心思的 , 第20屆奧地利超級攝影巡迴展有一幅作品名為"捕" , 拍的是

一隻鳥下水捕魚的瞬間 , 而且是從水下捕捉到的畫面 , 作者花了將近1年的時間才拍攝到

, 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拍到
Charley53 wrote:
太過偏執反而會本末倒...(恕刪)


很久沒搖黑卡,現在都用raw拉曲線。我覺得黑卡好處在方便,帶一張卡就好,漸層濾鏡可能要一片以上,還要轉接環,濾鏡買雜牌拍出來色調超詭異,基本上就是快門快到沒得搖的時候我才會考慮用,不過到現在黑卡跟濾鏡都放箱子裡沒拿出來了,只是就拍照的方法而言,沒有絕對好壞我覺得。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oxsoul/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