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攝影的溫度,旅行的態度(新增:歐洲建築物外觀拍攝要點01.2018)

====================================================================
Hello我是MJohns,我喜歡旅行、熱愛攝影、更崇尚自然的情感氛圍,
作品將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追蹤MJohns Photography,跟我一起冒險吧!
我的Flickr
我的Instagram
如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提出交流,
也希望你能轉貼分享給大家~謝謝:D。
====================================================================



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攝影的原點,旅行的意義),簡單而誠懇的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意外催生了我四年前出版的個人專書(「出境, 入鏡:給自己的風景攝影練習之旅」新書上市,感恩回餽![雜感之一]),這本書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寫作,其中收錄的作品取材耗時三年。還記得當時截稿前剛好逢我第二次前往阿拉斯加,夜間追極光,日間旅行、趕稿,好不容易才將當時我想分享的攝影旅行經驗都寫進去。



而今距離當時撰文多年過去了,我的經歷跟視界經過更多淬煉,心境也和過去有些許不同,想再一次跟朋友們分享一些對攝影、旅行的想法,若您喜歡也請不吝回應、分享鼓勵。



關於攝影





「眼睛在學會觀察之前得先學會傾聽」— Robert Frank



觀察一直都是攝影非常重要的一環,觀察有著各種的面向必須注意,我曾花了非常多的篇幅在討論。而有更為進階的觀察,是傾聽、是感受。



我覺得這個層次比較抽象,因為並不是可以簡單量化的,比方說分手的心痛到底有多痛?新人結婚誓詞到底有多感動?在情緒滿溢之前的畫面是很難描述的,因為時間是連續的,未來是不可完全預測的,最終我們都只看到了時光切片儲存的結果,但那個所謂的爆發點卻是我們用盡心力去感受的結果。常常光是看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得用心去體會。



「我感興趣的是以新的角度觀看事物,而不是拍攝新奇的事物」— Ernst Haas



很多人都喜歡拍攝辛辣奇特的議題,這些畫面很自然的能夠吸睛博取眼球。有些人拍得很一般,但是不斷尋找可以刺激話題性的議題來拍攝,確實能夠帶來不錯的收益(人氣、收入...etc),只是自身的攝影水平過了多年卻一點都沒有提高,只是如出一轍的手法用在不同的地方罷了。



是的,拍大景很爽,但是大景之外還剩下什麼?你是拍到幾千萬個大景之中的其中一個大景,還是能夠拍出帶有個人特色或者傳達意象的大景,這是有著天攘之別的。在平凡中發現不凡才是最關鍵的能力,而不是想盡辦法嘩眾取寵。具備以新的角度來看事物的能力,當你心目中的大景來臨時,你才有實力拍出那與眾不同的畫面。



「拍攝照片的重點在於你不需要用文字多做解釋」— Elliott Erwitt



文字描述確實能夠讓觀者更了解一張照片的時空背景跟拍者的心路歷程,但是一張好的照片至少要有基本自我描述的能力,也就是具備說故事的能力,這是無庸置疑的。



「相機只是一種讓你學習不要只用相機觀看的工具」— Dorothea Lange



去年掉了5D3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曾擁有自己的主力相機,取而代之的是沒有拍、用手機拍、或者用老相機拍。其實好看的畫面不管用什麼拍都會好看,但問題是你有沒有心力跟時間去發掘這些被一般人遺漏掉的畫面。



沒有相機並不代表你無法持續鍛鍊自己的攝影眼,雖然最終我們還是需要任何一組相機鏡頭來紀錄眼前想要表達的事物,但這也代表著你得學會如何在心中就把圖構好,而不是把一切都推給沒有好器材。



「一個好的攝影師總是知道應該站哪裡」— Ansel Adams



多數人拍出平庸的照片,其主要原因都在於懶惰,就是怎麼舒服怎麼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要移動自己的腳步,或者改變自己的高度,都能夠獲得很不一樣的成果。



就算你沒有應該要往哪裡站的sense,但至少要有勇於嘗試的勤勞,左、中、右、低、中、高、遠、近...從各個不同角度切入去觀察事物。當你願意犧牲睡眠在拂曉之前出發、或者在寒風中徹夜守候數小時、或是在濕熱難耐的夏天被蚊蟲叮咬、願意爬得比別人更高、或可以趴得比別人更低,那麼你的修煉才算是真正開始。在符合道德與法律的規範下攝影沒有正確的解法,也沒有滿分的公式,只有不斷下功夫、不斷嘗試錯誤。



「攝影不僅只是看,而是感受。如果你沒有辦法感受到你自己看到的畫面,那當別人在看你的照片同時,你永遠沒辦法讓別人感受到任何東西。」— Don McCullin



很簡單的道理,想要感動別人之前,必須得先感動自己。



「跳脫同溫層,主宰自己的風格」



我常說風格即人格,見圖如見人。以大家熟悉的影像社群為例,我個人覺得500px就是比較典型的一言堂,在那邊人氣高的照片你可以看到當今主流的影像處理風格,構圖跟後製手法其實大同小異。原因我覺得也不難理解,就是大家like出來的,想要得到關注的話自然要成為大眾口味。以整形來比喻的話就是熱門的作品每個人都是網紅臉,很漂亮沒錯,但辨識度低。



又以Flickr來說,它有一個explore的機制,由系統規則選出每天有趣的照片作為熱門的feed,如此一來各種門派影像類別都有,就算不是張張都是神作,但也不乏許多具有啟發性的作品。如果常常看explore收穫還是不少。



延伸到其他社群網路也是一樣,重點就是如果只在小圈圈待久了,你會以為這就是你的天,其實天外還有天。我認為比較均衡的方式就是要有對新事物開放學習的態度,像是主流的技法要接觸,但不是照單全收,內化之後用自己的形式表現出來,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



關於旅行





「旅行會讓你發現其實你對自己一無所知」



真正的堅毅不是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勇往直前,而是在墜落谷底之後有沒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六年來走南闖北毫髮無傷,卻在去年栽了一個大跟頭(攝影,直到世界的盡頭——冰與火之島)。幾度想要放棄,卻仍然用各種姿勢奮力掙扎著(Lost in Iceland——重返,失落的冰島),我自己也從未想過自己會落得如此狼狽。花了將近整整一年才慢慢重整旗鼓,再次邁開腳步往前,慘淡經營、舉步維艱。



「旅行是唯一一種讓你花了錢以後卻能使你更富有的東西」



四年來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美國進行學業,平日省吃儉用,利用學期間的放假規劃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工作後則是利用長假。我相信大部份的人都差不多,不是有錢有閒能夠一年四季到處跑,但是只要運用有限的假期每一年累積起來,一輩子還是能夠走過許多地方。



錢是一輩子都在賺的,但生命一旦結束就無法再倒帶重來,真正寶貴的到底還是時間。如何有智慧的運用有限的生命,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除非人們有看著海岸線消失的勇氣,否則沒有人能發現新的海洋」 — Andre Gide



從前走過大小城市,多半是循著前人的足跡,看著旅遊書、網路上的景點介紹,如踩點般的一個個走過,發掘不同的切入角度。我並不因此而滿足,漸漸的在每一次旅行越走越遠,走向更未知的境地。脫離常規的軌道不僅需要勇氣決斷,還有縝密的規劃跟資源的儲備。



「生命不是大膽的去冒險,就是一無所有」 — Helen Keller



常常看到一些鼓勵人拋開一切,什麼都不要管現在就出去旅行的文章,就如同看到什麼必吃、哪裡是世界上最好最棒一樣的荒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資源、命運,別人的做法終究只能當作參考,並不一定就適合直接模仿複製。很多人跳過了好好思考計劃的階段,最終學成了四不像。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得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而是要具備思辨的能力,不要一味的跟風。



「二十年後你不會為自己做過的事情失望,而是當初沒有做的事情」 — Mark Twain



在身邊的所有事物都在以倍速前進的年代,自身的停滯通常是導致離下一個目標越來越遠的原因。許多時候我們花了太多時間猶豫,卻沒有將時間分配給最重要的實踐跟累積之中,往往導致錯過了良機。



我們往往只會羨慕別人表面的成就,卻不了解別人背後的付出。當我們躺在床上刷手機的時候,別人正在做功課研究下一個旅行地點;當我們覺得今天已經忙夠了可以休息的時候,別人還在制定明天的計畫跟檢討今天的進度。



自我要求越多、自制能力越好的人通常也能夠獲得越高的成就,當然也需要付出越高的代價。人類的無限潛能是被挖掘開發出來的,並不是哪一天突然會自己打通任督二脈。成功的案例之中一定有幸運的人、聰明的人,但基本上沒有不努力的人。



「真正的人生從你離開舒適圈開始」 — Neale Donald Walsch



離開了父母的保護傘,進入社會競爭,面對自己必須要負責柴米油鹽的每一天,這是一種離開舒適圈,也是每個人必經人生的旅行,也是最現實的修煉。



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異鄉旅行,獨自處理生活大小事,也是一種離開舒適圈,雖然這不是每個人的人生必經之路,卻會是一段能在你腦海中深烙下痕跡的點滴。



能夠到跟原本生活很不一樣的的地方體驗,是現代人因為科技發達的特權,如果有了這樣的機會,除了吃喝玩樂,也許你能夠做的還有更多。



「只帶走回憶,不留下腳印」



這幾年資訊越來越爆炸,填補過去人們對未知世界的空白,加上各種航空推出超低價優惠,民眾出走國門的門檻無論在資訊或資源上的門檻都超大幅的降低,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更多的人有機會在有限的條件下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憂的是許多思慮欠周的朋友不熟悉當地國情文化,做出違反規範甚至律法的情事。以近年來旅遊熱點冰島為例,許多遊客為了拍照穿越封鎖線、開進沒有道路的土地、停車在高速公路中間、無視惡劣天氣最後困在路邊等待道路救援、更有業者跟攝影團隊或躺或趴踩進千年苔原取景破壞自然景觀,在冰河湖的冰塊爬上爬下,做出最不良的示範。



我一直很強調道德的重要,為什麼?當一個人的行為已經在灰色地帶,請考慮同樣的行為被十幾人模仿,甚至成千上百人模仿,後果是什麼?日本、冰島、紐西蘭...還有很多地方都已經十分不歡迎中文遊客跟業者,下一個被封鎖的景點又會是哪裡?



關於人生





「在這片大海上最自由的人才是海賊王」— Monkey D. Luffy



一直以來我認為攝影要有自己的格調,簡單的說,也就是做人要有自己的格調。七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很單純的想把影像修煉至完美,用影像給世界正面的力量,不管拍任何議題至今從來也沒有改變過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很歡迎各種可能性的加入(海外婚紗- 運用自如的攝影美學),所以我拍婚紗婚禮、帶攝影工作坊、評測器材、建築室內設計...但這些都是忠於我理念的映射跟表達,並不會為了想接到更多案子維生而改變作法或風格,文筆也是一如既往不浮誇的忠於真實的感受來描述。最重要的,攝影並不是我人生唯一的出路,而是我理念傳達的媒介、記錄生命軌跡的夥伴。之所以能夠拍得比坊間全職、商業化團隊更好,憑的是匠人精神與對作品極高自我要求的堅持。2017年作品有幸入選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年度自然攝影師大賽決選提名[分享] “Kirkjufell Spirit"入選國家地理年度自然攝影大賽第十週精選,我想就是我堅持的攝影精神七年來一個階段性最好的里程碑。



無論如何,能夠在喜歡的領域中隨心所欲、不被拘束、不隨坡逐流,何嘗不是人生一大樂事?期許每個人都能往自己的偉大航道前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用自己認同的方式走下去。能堅持這樣的人生,無悔。



====================================================================
根據32樓留言補充歐洲建築物拍攝要點
====================================================================

根據你的照片我有幾點判斷
1. 當時天氣不好甚至下雨導致光線陰暗不足,最後兩張光線比較好一點
2. 邊角的處理問題,邊界有人路過被砍半,讓畫面不夠聚焦
3. 水平線有些沒有抓穩,容易看起來不平衡

其實想拍建築物最好的方式
並不一定是把建築物全貌正經八百的拍下
所以多角度的嘗試你是有做到的
但如果時間許可雨後在入夜時分拍
照理說你可以拿到很棒的藍調夜景

還有像是第一張的角度你可以再抓廣一點
然後校正垂直跟水平 就能得到一張四平八穩的建築全貌
現在的狀況如果校正建築就會被裁切

我找到你這個教堂用街景你可以參考我思考的視角

可以拍下整體 多一點留白以利後製校正
https://goo.gl/maps/CXfPkGNCwrH2

街景帶局部高塔
https://goo.gl/maps/KVFhLtWgmFx

街景帶局部高塔
https://goo.gl/maps/mXz5vNXXxkF2

側面的全建築
https://goo.gl/maps/63jmjbsNWdk

可以拍下背後的全建築
https://goo.gl/maps/mveUxwyL6E82

感覺是一個可以帶入華燈初上魔幻時刻夜景的照片
https://goo.gl/maps/i1TpeEVW6Kv

極廣的低角度壓進 看能不能拍進全部
https://goo.gl/maps/CLoJLQxj7kz

像你這個建築其實不是很好拍,因為造型一高一低
正面的拍在視覺上不會感覺特別和諧
且對於建築物攝影來說這種照片就是類比為人像的證件大頭照
是最為普通一般正常人都可以想到的拍攝手法
所以多帶一些旁邊的景物來平衡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手法

其他的問題差不多
我覺得你其實該有的焦段都有
只是沒有想到還可以怎麼多樣來構圖
建議你也可以去景點之前先上網筆記別人的視角
到現地找你喜歡的感覺時能夠事半功倍

以下放一些圖例參考


35mm前景帶人,建築物在背景



比較單純拍建築物或者帶入街景


23mm帶局部建築跟行人、背景天空


注意邊角的處理,尤其地界的地方沒有人穿鏡


前景到遠景的延伸感覺



利用鏡面、倒影手法
mjohns wrote:
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恕刪)


這麼好的文章竟然沒有人推文
難怪台灣攝影水準這麼多年都沒有提升
支持MJ大大
謝謝你這麼用心的圖文,受教了
好文不會寂寞用力推推

文章
圖片
字字珠璣,給完五分後,又再重頭看了一遍。

值得細細思考的一篇好文。
Smileslug wrote:
這麼好的文章竟然沒...(恕刪)


沁人心脾的好文,像芳香四溢的一杯熱茶...

這篇不推對不起自已
生死只是件閒事
death0101 wrote:
沁人心脾的好文,像...(恕刪)

好美麗的照片.

令人賞心悅目.

有大師的水準.

值得一看再看.


推.推.推.推!
好棒的一篇文章,不推怎行
帶有生活歷練的好文章
活出自己的生活步調
拍出自己風格的照片
時間不是掌控生命快慢的唯一因素
用心感受周遭的一切才能讓生命更豐富
拍得很棒,文章也寫得很棒。
用的話語很感性又優美,拍的圖自然就是傷心悅目。

文筆真的很好,都懷疑你是不是國文老師了呢
拍的真好
圖文俱佳
2018第一天就看到美麗心世界
很讚
很喜歡你的內心戲

還是問一個粗淺的問題
歐洲很多大建築物看起來壯觀,看了內心感動
但我就一直拍不好,怎麼拍都不感動
用廣角拍建築物變形或把氣勢壓縮了
用相當全幅35mm 以上拍又常常沒辨法完全入鏡。
你對於想拍好歐洲建築物的初學者有什麼建議,如何漸進

我的主要器材 Fuji x-T2 , iPhone 7+
Fuji 鏡頭 apsc 18-55mm, 10-24mm, 35mm
Fuji 可以再買鏡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