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k0001 wrote:
探討是好事,不過能否重複的複製經驗才是真的,否則就只淪為紙上談兵,弄出在多的名詞也是還是紙上作業。
沒錯,沒錯,大家在拍照時,有去運用這些原則,這樣討論才有意義。運用原則一方面是為了拍出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驗證這些原則到底實不實用。
既然ijk0001大大附上了漂亮的正妹照,我們就用這張照片來討論看看,如何可以讓立體感更明顯。
以下純粹就"立體感"這一點來探討,並無針對此照片的好壞來批評,若有冒犯,請多多包涵。

個人認為這張照片,就是我前面說過的「像把一個紙娃娃貼在一個模糊的背景上」的例子,不過我並不是說這樣不好,這樣的照片有其柔美之處(不然也不會那麼多人喜歡這種手法),只是在立體感的營造上,我覺得這類拍法,反而是把畫面「平面化」,不是立體化。主要在於主體和背景之間缺乏景深過渡,主體非常清晰,背景完全模糊,直接從0(不模糊)跳到100(很模糊),以致於壓縮感太強,主體和背景被壓縮到很靠近,縱深不夠,也就是3D空間中的Z軸被縮短了,照片中的空間看起來比人眼所見的空間還要扁,所以我才說這畫面被「平面化」了。(您有提到受路人干擾,無法好好帶出幾何線條,所以我知道您也是不得已的啦)
同樣的場景,如果要營造立體感,我想到的拍法大概是
1.縮光圈,一樣保持淺景深,但不要那麼淺
2.改變構圖,帶入更多可加強透視的幾何線條
由於我拍不出像您一樣好看的正妹照,所以借用黑麵大的作品來示範我覺得較有立體感的照片:

這張照片同樣是半身人像,人擺在更右邊的位置,帶到的背景也多一點,焦段是50mm,光圈3.5,未用到最大光圈1.4,所以背景有糊到足以突顯主體,但又不至於糊成一片平面,而且左邊的窗戶有良好的景深過渡,我們可以看到窗戶是由「有點糊→更糊一點→再糊一點→最模糊」,是有層次地逐漸模糊,如此便有助於加強縱深,另外車站有許多導向透視消失點的線條,也讓人明顯感受到走廊的縱深,整個空間的立體感就出現了。
最後我要再強調一次,ijk0001大大您的照片拍得很好,我只是單就「立體感」這一點提出個人見解,絕無貶抑之意,請多多包涵。(真怕得罪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