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 wrote:
看錯連結 自珊文章看...(恕刪)
也許我沒有什麼立場給你們什麼建議
不過,非常強烈的希望
AF能把你想要表達的真正的意思給構思好,再來說明
這是討論區
老是丟一些問句對事情的討論沒有實質的幫助
只有不變的在增加變數而已
如果可以,把你先前提的什麼「換片幅是假的,換鏡頭是真的」解釋一下
對我來說,那只不過是剛好我認識的中文字而已
對本主題的討論或是對我,很抱歉,似乎沒有實質的幫助
因為你沒有把關係說出來
你想討論整體的關連性,也OK,那麼變數本來就會相對變多
我是建議你,另開一個版吧
應該會有人樂意與您蓋樓的
本來就是在討論二者其中之一種,又硬要拉另一種進來
不過話說回來
就算這個東西辨明了
會拍的還是會拍
拍不好的一樣拍不好
============================
第一片裁來裁去那個不叫片幅(除了你也沒人提片幅)
你愛用3.3也可以,但是討論基礎請自動換算為DSLR單位,現在是在討論DSLR(至少目前是)
不要用字眼上模糊別人
sphenoid wrote:
壓縮感是另一個不一樣...(恕刪)
先謝謝 mocca6361 網友的指正,小弟明瞭 ^^ 小弟心中一直是在強調第二組圖的效果。
小弟是誤解了”透視”的定義,第一組圖是透視的意義,物距(拍攝者距離)不變,
鏡頭焦距變遠,”透視”不會變。
我想現在就很明瞭了,就標題來講,鏡頭焦距是否影響透視感,”是不會的”。
對於此標題的論點,應該大家都一致了~
非常感謝指教
小弟一直所想表達的視感差異是第二組圖的效果~
今天實際拍照時,在不動底片畫面(不裁切格放大),我們拿一個廣角鏡頭,
能靠著變換攝影位置,拍與望遠鏡頭一樣的效果嗎? 這是小弟一直的觀點
也非常謝A.F 網友的圖例,小弟也明瞭您的意思,也非常謝謝建築虫網友的說明,
愉快的討論吧~ ^^
用的概念方式不對,但小弟想要描述的一直都是指”壓縮感”~
小弟再引用一個逛到的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n2qar2CLBRmrXM13CuIszc5Y6Q--/article?mid=58
這個是固定自身位置,變換鏡頭焦段,就是單純的物距不變,如同 thunderbird 網友的CASE 1,
透視沒有變,那這網誌裡所謂感受望遠端的壓縮感,就只是一種視角小的效果? or 錯覺?
再補充一個搜尋”壓縮感”逛到的
http://www.dcview.com.tw/article/newreadarticle.asp?id=5423
HOBA 也提到”70mm 的場景壓縮感和 135mm 的場景壓縮感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可以用裁切得到,那有何差別需要真的長焦鏡呢?
(400mm與 600mm的視角差異更小)
小弟對於 HOBA 舊網頁的批評是在於”小弟把透視(一種視感)當成畫面壓縮感的講法”的前提下,
一個名詞概念上的誤解,所以才會說 HOBA 舊網頁是錯的。
小弟想指出的是”壓縮感”,在使用名詞上的確不恰當,也才引發了這一個討論串。
http://web2.tmu.edu.tw/photo_club/teaching/photography_tips.html
最下方,也在講述望遠鏡的”壓縮感”。
到處都可以看到長鏡頭特性講述,還沒有看到不同的,所以這個”壓縮感”是很實際的鏡頭隨焦段改變的視感特性~
幾乎所有沒有長鏡頭的朋友,常常也會講到某些場景要用”長鏡頭的壓縮感”,
那這些朋友,都其實是沒想通,其實用裁切放大到等大畫面就可以得到”壓縮感”了嗎?
用長鏡拍下很多”具有壓縮感”的照片,集合起來即等於用廣鏡拍的嗎?
這些是小弟的疑問,是真的是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