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ystem wrote:
關於景深的討論, 我...(恕刪)
如果你是以「直接檢視底片景深」的方式,沒錯,同樣距離、同樣鏡頭、同樣光圈、同素質底片,用135跟APS拍出來的景深是一樣的,只差一個是拍到比較大的視角,一個比較小,一張底片比較大,一張底片比較小,簡單來說,APS只拍到135中央的那一個部分
至於「所有參數都相同的情況之下, 投射在同一平面的影像其景深是一樣的對吧?」,其實,我前面已經說過了,如果要純就光學上來說,這句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平面沒有厚度(厚度為零),你只會得到一個點的清晰影像,只要偏離對焦點,無論距離多少(即使只有0.1um),他都是模糊的
「以鏡頭的觀點來看」,景深只有一種,那就是基於鏡頭解析度的CoC所計算出來的絕對景深,但這並沒有意義,因為你無法檢視這個影像,除非放上底片,你才能從底片上看到影像
再講明白一點,如果你要探究「以鏡頭的觀點來看」的景深,CoC就是依據鏡頭解析度來計算,檢視方式:無
你會得到一個純粹的景深,只有一個值的景深,因為無論光圈大小,只有焦平面前後一個解析度單位的影像是清晰的,其餘範圍都是模糊的,這是光學、數學及物理學的定律所規範,別跟我爭說怎麼會模糊,解析度是零下五位的話,1.00001絕對不會等於1,0.00009也不會等於1,只要不是1,通通都是模糊
很明顯的,這跟你我現在討論的「景深」,絕對是不一樣的東西,這裡討論的景深,都是得拿出來「檢視」才能看到,換句話說,你得放到底片上才看得到
但放到底片上,又會有其他變數出現,最明顯的就是「底片解析度」與「檢視方式」
底片解析度不用解釋,一般也會覺得底片解析度大於鏡頭解析度,所以不需加以討論
而檢視方式就是最大的變數,畢竟底片很小,基本上無論如何近的用眼睛看,眼睛的分辨率依舊遠小於底片解析度,你無法分辨數公分到數十公分的景深差距,除非你拿放大鏡放大,或者將底片沖洗成照片
然而這兩種方式,就把另一個變數給帶了進來,那就是「放大率」,無論你拿放大鏡或者洗成照片,放大多少,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底片上長度0.1mm的線,看起來像是一個點,可是拿10倍的放大鏡就變成1mm,你的眼睛已經可以清楚看出,他是一條線,換句話說,在沒有突破底片或鏡頭解析度之前,放大的倍率讓「景深檢視」有了不同的標準
===============================================================
或許我比較龜毛吧,有人說,景深結論不就是那樣,有什麼不同?
可是事實上,他就是不同,片幅影響景深的方式,並不是透過焦段改變,而是因為放大率不同
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同距離、同鏡頭、同光圈拍攝,APS景深比135淺的原因
當然,你也可以說因為焦段改變所以大片幅的景深比較淺,沒錯,這是結果論
但其中原因是因為焦段對景深的影響比CoC改變來得大
可是我無論如何不同意景深只有三要素,景深至少有「四要素」,那就是距離、光圈、焦長、CoC
也因此我一直強調,數位時代的來臨,面對的是景深檢視有了不同的標準,景深的計算,也變得不太一樣
很明顯的,底片與感測器的解析度有所差別,早期CoC計算時,底片解析度被視為遠大於鏡頭,因此都忽略不計,但現在感測器的解析度明顯較低於鏡頭解析度,CoC的計算理應將底片(感測器)解析度考慮進去
加上檢視方式的不同,CoC必須重新設計才是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馬克蘇 wrote:
或許我比較龜毛吧,有人說,景深結論不就是那樣,有什麼不同?
可是事實上,他就是不同,片幅影響景深的方式,並不是透過焦段改變,而是因為放大率不同
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同距離、同鏡頭、同光圈拍攝,APS景深比135淺的原因
當然,你也可以說因為焦段改變所以大片幅的景深比較淺,沒錯,這是結果論
但其中原因是因為焦段對景深的影響比CoC改變來得大
可是我無論如何不同意景深只有三要素,景深至少有「四要素」,那就是距離、光圈、焦長、CoC
樓上firefalcon兄的指教我已經看到了, 謝謝指教~
以景深檢視器去計算是可以得到不同片幅影響景深的結果. 但是馬克蘇兄解釋的"原因"才是小弟想要知道的.
純光學沒有所謂的「景深」這我本來就有這個觀念。以鏡頭的角度探討景深沒什麼意思這個我也暸解了。
而放大率會影響景深這件事,小弟想要確認假設在底片機上如果不動任何東西(包括變焦=視角),只使用135跟asp底片
各拍一張,以同樣倍率的放大鏡來看,是不是能得到相同的「景深」結果?
又,如果這兩張底片同樣沖洗成4x6的相片,以照片的觀點來檢視,aps底片沖洗出來的照片明顯地是135照片的
中間部份放大。看這兩張照片,在景深上會有差異嗎?
---------------------------------------------------
問到這裏,很多人看得可能一頭霧水,拍個照片而已幹嘛去研究這個東西?? 如果要拍照,尤其是使用DSLR,愈是暸解
相機的運作原理,愈容易讓DSLR拍出自已想要的東西。因為是暸解到整個運作的原理,而不是死背一些規則,就會容易
掌握到相機的參數要怎麼調,才會得到要的結果,才不會被器材規格所迷惑。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