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半業餘"者] 如何選擇你的第一台DSLR

台上10分鐘
台下十年功

整篇文章看完後
給我幫助不少

會寫出這麼多的攝影知識
這也代表所下的苦功有多深
感謝分享

加分!
Take each man's censure , but reserve the judgement 接受別人的批評,保留自己的判斷
小弟沒有仔細閱讀每一個有關景深的回應,但就以所知來簡單敘述.

景深主要是和被攝物在距離上的關係.片幅不直接影響,但會因構圖而有間接的影響.

假設現在你以習慣的相機構圖,在其它因素不變,只有片幅改變,如果你要維持原來的構圖比例(例如主體要佔畫面1 / 3),勢必你將要改變與被攝物的距離,所以景深也因此改變了.不要用等同焦段去想就比較好理解了.

希望沒有造成更多困擾.
ejan1969 wrote:
我把自己定位成"中間...(恕刪)


您的用心值得肯定~+5分
http://album.blog.yam.com/alanhong
好文
幫您加分
推這一句話
一張曝光不對,景深不對或拍不清楚的照片還需在意什麼ISO雜訊、鏡頭發色、解像力、變形控制等等東西嗎?
dino750 wrote:
小弟沒有仔細閱讀每一...(恕刪)


那就應該好好讀完再回應,不然寫了一些前面人已經寫過,卻又不是很正確,還已經被糾正討論過的東西,不是浪費資源嗎?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馬克蘇 wrote:
「不太嚴謹」

前面解釋那麼多,我看是白打了

再強調一次,與景深有關的,焦長、光圈、被攝物距離還有「CoC」,不是只有前面三要素而已
而片幅會影響CoC,故片幅會影響景深

討論景深卻不把CoC的影響放進來,才是不夠嚴謹


我想您誤解了,
他不過是用白話的方式講解了Coc…並非沒有把那影響放進去…
bluesystem wrote:
關於景深的討論, 我...(恕刪)


如果你是以「直接檢視底片景深」的方式,沒錯,同樣距離、同樣鏡頭、同樣光圈、同素質底片,用135跟APS拍出來的景深是一樣的,只差一個是拍到比較大的視角,一個比較小,一張底片比較大,一張底片比較小,簡單來說,APS只拍到135中央的那一個部分

至於「所有參數都相同的情況之下, 投射在同一平面的影像其景深是一樣的對吧?」,其實,我前面已經說過了,如果要純就光學上來說,這句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平面沒有厚度(厚度為零),你只會得到一個點的清晰影像,只要偏離對焦點,無論距離多少(即使只有0.1um),他都是模糊的

「以鏡頭的觀點來看」,景深只有一種,那就是基於鏡頭解析度的CoC所計算出來的絕對景深,但這並沒有意義,因為你無法檢視這個影像,除非放上底片,你才能從底片上看到影像

再講明白一點,如果你要探究「以鏡頭的觀點來看」的景深,CoC就是依據鏡頭解析度來計算,檢視方式:無
你會得到一個純粹的景深,只有一個值的景深,因為無論光圈大小,只有焦平面前後一個解析度單位的影像是清晰的,其餘範圍都是模糊的,這是光學、數學及物理學的定律所規範,別跟我爭說怎麼會模糊,解析度是零下五位的話,1.00001絕對不會等於1,0.00009也不會等於1,只要不是1,通通都是模糊

很明顯的,這跟你我現在討論的「景深」,絕對是不一樣的東西,這裡討論的景深,都是得拿出來「檢視」才能看到,換句話說,你得放到底片上才看得到

但放到底片上,又會有其他變數出現,最明顯的就是「底片解析度」與「檢視方式」

底片解析度不用解釋,一般也會覺得底片解析度大於鏡頭解析度,所以不需加以討論

而檢視方式就是最大的變數,畢竟底片很小,基本上無論如何近的用眼睛看,眼睛的分辨率依舊遠小於底片解析度,你無法分辨數公分到數十公分的景深差距,除非你拿放大鏡放大,或者將底片沖洗成照片

然而這兩種方式,就把另一個變數給帶了進來,那就是「放大率」,無論你拿放大鏡或者洗成照片,放大多少,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底片上長度0.1mm的線,看起來像是一個點,可是拿10倍的放大鏡就變成1mm,你的眼睛已經可以清楚看出,他是一條線,換句話說,在沒有突破底片或鏡頭解析度之前,放大的倍率讓「景深檢視」有了不同的標準

===============================================================

或許我比較龜毛吧,有人說,景深結論不就是那樣,有什麼不同?
可是事實上,他就是不同,片幅影響景深的方式,並不是透過焦段改變,而是因為放大率不同
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同距離、同鏡頭、同光圈拍攝,APS景深比135淺的原因
當然,你也可以說因為焦段改變所以大片幅的景深比較淺,沒錯,這是結果論
但其中原因是因為焦段對景深的影響比CoC改變來得大

可是我無論如何不同意景深只有三要素,景深至少有「四要素」,那就是距離、光圈、焦長、CoC

也因此我一直強調,數位時代的來臨,面對的是景深檢視有了不同的標準,景深的計算,也變得不太一樣
很明顯的,底片與感測器的解析度有所差別,早期CoC計算時,底片解析度被視為遠大於鏡頭,因此都忽略不計,但現在感測器的解析度明顯較低於鏡頭解析度,CoC的計算理應將底片(感測器)解析度考慮進去
加上檢視方式的不同,CoC必須重新設計才是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馬克蘇是對的,景深的判定必需加入"觀賞距離",是這我以前沒有考慮到的

假設你拍重複漸遠的景物,同樣的距離拍攝,同樣的焦段,再沖洗出來,以同樣的觀賞距離,同樣尺度的照片,大片幅放大倍率小,小片幅的放大倍率大,因此小片幅的景深是比大片幅的景深淺。

只不過小片幅往往配置寬鏡頭,以求同樣的成相範圍,導致鏡頭的焦段影響了景深,而造成片幅小=>景深小的觀念,事實上景深在小片幅上變深是因為焦段變廣所造成,而不是因為片幅的關係。

加入馬大的正確解釋,應該就會很清楚,焦段、片幅、景深的關係了。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看完 "落落長" 的文章後

終於知道我是 外行人 + 中間份子 + 半業餘者

有點艱深難懂,又寓有禪義
馬克蘇 wrote:
或許我比較龜毛吧,有人說,景深結論不就是那樣,有什麼不同?
可是事實上,他就是不同,片幅影響景深的方式,並不是透過焦段改變,而是因為放大率不同
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同距離、同鏡頭、同光圈拍攝,APS景深比135淺的原因
當然,你也可以說因為焦段改變所以大片幅的景深比較淺,沒錯,這是結果論
但其中原因是因為焦段對景深的影響比CoC改變來得大

可是我無論如何不同意景深只有三要素,景深至少有「四要素」,那就是距離、光圈、焦長、CoC


樓上firefalcon兄的指教我已經看到了, 謝謝指教~
以景深檢視器去計算是可以得到不同片幅影響景深的結果. 但是馬克蘇兄解釋的"原因"才是小弟想要知道的.

純光學沒有所謂的「景深」這我本來就有這個觀念。以鏡頭的角度探討景深沒什麼意思這個我也暸解了。

而放大率會影響景深這件事,小弟想要確認假設在底片機上如果不動任何東西(包括變焦=視角),只使用135跟asp底片
各拍一張,以同樣倍率的放大鏡來看,是不是能得到相同的「景深」結果?

又,如果這兩張底片同樣沖洗成4x6的相片,以照片的觀點來檢視,aps底片沖洗出來的照片明顯地是135照片的
中間部份放大。看這兩張照片,在景深上會有差異嗎?

---------------------------------------------------
問到這裏,很多人看得可能一頭霧水,拍個照片而已幹嘛去研究這個東西?? 如果要拍照,尤其是使用DSLR,愈是暸解
相機的運作原理,愈容易讓DSLR拍出自已想要的東西。因為是暸解到整個運作的原理,而不是死背一些規則,就會容易
掌握到相機的參數要怎麼調,才會得到要的結果,才不會被器材規格所迷惑。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