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os Chen wrote:如果陳大師一開始就說明西施的照片將會出書展覽出國比賽外加放網路上我真不相信還有人願意給他拍 你也不知道陳大哥有沒有給西施們簽肖像權的同意書. 不然被拍的人是可以去反咬攝影師一口的. 你說專業的攝影師會想去冒這種險嗎?
chiaming0914 wrote:Robert Capa說過: 照片拍的不夠好,表示你靠的還不夠近影像是需要攝影者與被攝者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才能表現出最真的一面 其實問題關鍵就在於 -- 何謂 [真] 何謂 [假] ? 不經意隨拍才容易反映出生活裡真實的一面吧! 觀測者都已經貼近待測者, 還要期望待測者不受明顯影響 .... 嗯, 這似乎很難.(e.g. 天橋上條伯伯拿著長鏡頭抓機車行駛快車道的時候, 十字路口有交通違規攝影機的時候, 高速公路上有超速雷達照相的時候. 條伯伯拿著照相機貼著飆仔拍牌照號碼的時候)
BSA wrote:其實問題關鍵就在於 -- 何謂 [真] 何謂 [假] ? 電影表演有時候還比現實生活更真實抽離掉多餘的資訊,反而更能呈現事件的原貌我想,Gregory Crewdson正是利用演員,去堆砌日常生活中的冷漠讓你反而更貼近,美國家庭典型生活下,不經意呈現的虛假
關於是攝影師或攝影家 我個人覺得只要心裡對他的作品為人等等存在著尊敬是師或家應該沒太大關係吧 話說十幾年前有一天我與朋友在民生綠園的奉茶吃晚餐時看見有一位在許多朋友口中的大師帶著兩位女生進來用餐 飯後便開始拿出自己的作品讓兩位女生觀賞 女生看完后開始跟這位所謂的大師說攝影師你好厲害等等之類的話 沒想到這位大師聽後竟然跟兩位女生說 請妳們不要叫我攝影師要叫我攝影家 或許這位前輩真的在攝影方面真的有著深厚的功力 但這句話也讓我了解有一些攝影家原來是這樣來的 而以後呢 當以後別人口中的攝影家這三個字也跟他口中的攝影師一樣的時候呢 他要人家怎麼稱呼他 也許 攝影家前面再加個"大"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眼睛觀賞過照片的細節後,使用您的心思去感受;請轉換一下角度,攝影只是滿足您的視覺觀感為唯一目的嗎?當下照片所透露出來讓您感受的故事,才是有讓您仔細品嘗他價值所在。看完這位前輩的作品,只能說功力深厚,讓我受益良多,照片透露出來的張力,可以讓我駐足細細品味,好!
小弟覺得樓上各位大大可以說說看完照片有什麼想法呢???...小弟比較喜歡西施系例.....西施在工作時的苦悶.嬉鬧.苦等半天才作成一筆生意的心情轉折.貨車工人對西施的暇想.西施對攝影師的半信半疑....到最後是.西施也是努力的在討生活.....接著讓我想起hot dog的一首歌...............而專拍人像的...小弟覺得"有些"外拍的"模特兒"臉上掛著做作的表情...就算有眼神光也讓人覺得很空洞............看那些照片時心裡的感想就只有..哇..長得真美.身材真好.....不然就是~哇..補光測光很好..構圖很美很完整....鏡頭很利等技術用語...這兩者比起來..小弟覺得西施系列的作品........一者補捉被攝者的心境......而專拍人像是補捉模特兒最美的神情耶....這是小弟看完的感想....各位大大呢??
片刻濃妝—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同時具有公開、定時、定點三項特質,是以引發對社會良善風氣的憂慮;但整個台灣仍蔚為風尚,持續挑戰執法的公權力、社會輿論與道德的尺度。攝影者認為此行業深具本土色彩,是台灣俗民文化代表之一;希圖藉由微觀的田野影像調查,呈顯出特定時空座標中,特定台灣族群之生活、文化及美學觀,為世紀末的台灣社會留存見證。 「檳榔西施」以女體作為慾望的消費對象,是庶民階級自我意識的展現;由於經濟的富裕,此族群一方面頗為欣賞自己的政治觀,一方面藉檳榔攤裡閃爍的各色燈管和透明櫃的花俏設計,展現其美學觀。 檳榔西施們屬於台灣新生世代的一群。出生於戰後政經迅疾轉變的時代,享受豐裕的物質生活是追求的目標;大體偏好暫時性的工作:他們可能工作一段短時間,從檳榔攤消失,稍後出現在另一家店。他們是新價值觀的部分呈顯:青少年受到金錢、物慾的魅惑,失去了對自身其他可能性的思考。 就攝影者而言,拍攝歷程是將檳榔西施由被慾望的「物」還原成「人」的過程。本系列影像更接近肖像而不是定義裡的報導攝影。因而,這個專題的本質是:攝影者試圖展現檳榔西施(植基於經濟因素)的「自我展現」。(摘自作者陳敬寶)記錄下來的是甚麼?表達傳遞的又是甚麼?不懂甚麼是攝影 不懂甚麼是藝術..我想~閱讀文字的方式也能了解一個攝影記錄者 他為何而拍何況他已經寫的很清楚了~這個專題的本質是:攝影者試圖展現檳榔西施(植基於經濟因素)的「自我展現」。
謝謝樓主讓我看到這樣的作品。檳榔西施跟小學生拍的好棒。構圖,細膩,補光之外,最讓人移不開目光的是圖裡的故事。像小學生那系列裡有一張,『最喜歡的一件事』是跟大家打掃校園,看著圖裡兩個小男生拿著掃帚玩,回憶也馬上跑到小時候五六年級的時候。開始想人家是怎麼拍的,天空看起來好像是中午,但人身上和地上也看不太到影子,想說那應該是有人造光源。看到左邊男生的小腿上有反光,就在猜光源是不是在相機左邊。。。就這樣一直想下去。想到後來的結論就是,給我這樣的題目(『最喜歡的一件事』是跟大家打掃校園),我拍不出來這樣可以看這麼久的照片。檳榔西施也是一樣,先讀了他的文字後,看照片的第一印象是『離好近啊』。我沒有想到像前面幾位說的攝影師要跟西施搏感情的難度,但是那種切入她們的世界,把她們周遭環境完整的呈現出來,像旁邊有一位小朋友的那張,就是讓人感覺他所想要表達的,『就攝影者而言,拍攝歷程是將檳榔西施由被慾望的「物」還原成「人」的過程。』。家庭照我也喜歡,或許跟自己也有兩個小孩有關。但是不只是小孩,看到他照長輩跟小孫子玩樣子,在床邊吃西瓜,照片裡沒有太多的雜物,但又讓人知道時間背景,可以有這麼多回憶在裡頭的影像,我自己拍的出來實在是寥寥可數。再次謝謝樓主貼這篇出來,受益甚多。p.s. 現在很想做兩件事,想看實際印出來的跟去了解一下8x10到底是怎麼照的。